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政治 > 教学资源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世界文化之旅》教学设计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4-01-09 15:43:17   点击数:

《世界文化之旅》教学设计
张 坤
 
一、教学内容:
《世界文化之旅》是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此框题用一课时,本框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和谐的文化乐章”两部分,本课主要帮助学生感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文化没有优劣之别,从而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它民族文化的价值,把学生逐步培养成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新一代中学生。这为以后学生学习第二框《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奠定了知识、思想和行为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学生和其他文化的距离拉近了。但有些同学迷失在其他文化中,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或不屑了解;有些同学对外来文化有偏见,采取了防卫心态。所以需要对学生给予恰当的引导,让学生懂得文化和自然界一样: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初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还了解得不多也不全面,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书报、杂志等途径,搜集各个国家、民族有关节日、饮食、服装、音乐、标志和代表人物等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上的知识,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三、设计理念:
1、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首创精神;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资料搜集、材料交流、课堂讨论、小组竞赛、模拟情境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掌握知识技能,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竞争与合作,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2、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示资料与图片、显示知识框架,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      
此课我采用问题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以教师为引导,学生参与为主,运用活动教学讨论等方法来组织教学。
五、标准与目标: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与沟通”部分:“懂得文化的多样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不同文化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收集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信息的能力:提高整理、分析、比较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鉴赏、讨论和知识竞赛让学生感受世界各国文化的特点,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现实生活中文化融合的例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多样性的统一的道德情感;通过辩论让学生领悟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通过情境故事来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存在差异的事实,初步让学生对多样性的统一有认知。通过城市名片的设计让学生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又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的价值,能够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拥有开放的胸怀,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克服面对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安和焦虑。
六、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知道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文化存在差异,帮助学生面对不同文化应树立平等、尊重、接纳的态度,从而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畅所欲言谈文化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文化 也为人津津乐道,包括节日、饮食、服饰、建筑、语言、音乐、舞蹈、礼仪、习俗等众多内容,而且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新授
A、丰富多彩的文化
环节一:感受节日习俗
探究活动:有说有猜逛节日
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国传统节日,学生猜节日名称
材料一:有说有猜逛节日
  某一天,我们来到郑州郊区的A村,发现人们都在忙着往门上贴红纸,红纸上面写的有字,有画,家家户户都放鞭炮,小朋友们早晨起来都穿上新衣服,兜里或多或少都有钱,人们在这天包饺子吃            
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⑵请讲一个与春节有关的故事。
材料二:某一天,我们来到华盛顿某街区,发现这里的人很有意思: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挂着好多的红帽子红衣服白胡子的布老头,小朋友们还特意在床头挂上一双袜子,早上醒来一看,里面竟有自己最想得到的礼物……
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⑵圣诞习俗与谁的故事有关?
环节二:有说有猜逛节日
材料一:奔牛节
    你知道吗?这个节日的来历与古代西方的哪个活动有关 ?(奔牛节的真正起源已经无法考证,但据记载,奔牛节在公元1591年时就已经存在,这个活动与西班牙斗牛传统有直接关联。据说当初对潘普洛纳人来说,要将6头高大的公牛从城郊的牛棚赶进城里的斗牛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7世纪时,某些旁观者突发奇想斗胆跑到公牛前,将牛激怒,诱使其冲入斗牛场。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奔牛节。
 

材料二:从前有个的邪恶国王,强迫臣民尊他为神,而小王子却依然坚持对毗(pí)湿奴的信仰。国王为此让他的妹妹、不怕火烧的霍利嘉抱着小王子跳进火堆之中,妄图除掉小王子。然而事与愿违,霍利嘉被烧为灰烬,小王子却因为毗湿奴的保护安然无恙。百姓们为了庆祝,便向小王子身上泼撒红颜色的水。

 
材料三:2007年2月18日夜,天津银河广场,聚集了数千市民,他们衣着裸露,尤其女士,尽情地歌舞,其中主要以激情奔放的桑巴舞为主……       请问:这是真的吗?
(狂欢节是巴西人民的传统节日,起源于17世纪一只公牛获救的传说。狂欢节期间,人们狂热地跳桑巴舞,并进行化妆游行比赛。巴西狂欢节被誉为“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小结:⑴节日习俗的故事都很久远。一“俗”一故事,一“俗”一文化。
节日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
⑶习俗的丰富多彩,体现的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
⑷习俗的不同,折射的是:各国文化的独特性
环节三:文化知识大比拼
刚才我们了解世界各国的节日习俗,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各国在其他方面独特的文化,例如建筑文化
图片欣赏,出示代表某国文化的事物,由学生猜国名:
中国长城、日本的富士山、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印度的泰姬陵、秘鲁的马丘比丘、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等
在欣赏了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代表文化后,我们发现每当我们谈起这些文化,大家都会想起这些文化所在的国家或地区。不仅如此,每个国家都有一些代表人物,无论你是否喜欢,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也会想到这个国家。不相信我们来试一试?
孔子(中国)         奥巴马(美国)       安徒生(丹麦)       
莎士比亚(英国)     雨果(法国)       高尔基(前苏联)
教师归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各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被深深地打上本国、本民族的烙印。同时,这些代表人物又把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
(过渡)刚才大家稍作休息了下,下面将继续我们的旅程。在这一站,老师将带领大家共同去体验不同文化的奥妙。
B、和谐的文化乐章
环节一:品故事,谈体会
《吃不饱饭的尴尬》
Jack是英国中学生,非常向往到中国旅行,趁着暑期的时候,对中国进行一次探访,结果,他说,他在中国总是吃不饱……原来是我们中国餐馆里菜单上的翻译总是让他摸不着头脑。
比如:麻婆豆腐    Bean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old woman(由一个满脸雀斑的老女人做的豆腐)   红烧狮子头 Fried lion’s head(油炸狮子的脑袋)   
驴打滚Rolling donkey(打滚的驴)
引导学生思考:
1、导致菜单翻译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2、世界各国的语言有没有优劣之分?
小结:语言也是一种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不分优劣。可见各个国家的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每一种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力,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过渡)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呢?我们来欣赏一段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播放VCD)
环节二:和谐是永远的主题
1、你发现几种乐器?
2、如果这些差异不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还会有这悦耳音乐吗?
3、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世界文明的差异呢?
小结:如果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不复存在,世界将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因此,人类文明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平等交流、相互包容是彼此沟通的桥梁。人们应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就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彼此的共同点,只有人们对彼此的差异抱着理解宽容的态度,就能存异求同,从而达到和谐相处
(三)课堂总结,以学生谈收获和认知为主
(四)课堂小练习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