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中的落实》培训体会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3-11-26 13:22:56 点击数:
《新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中的落实》培训体会
长海一中 韩丽彦
2013年11月14、15日,我参加了县进修学校举办地理学科的培训学习,在解读新版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教材时,聆听了王颖教授细致入微的剖析,下面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理解《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以《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巩固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地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二、领悟《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
1、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就是秉承这样的思路开展的——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不变;
---坚持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不变;
---坚持内容标准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不变;
---坚持“选择认识区域的1-4-5-5方案”不变;
---坚持构建“有用”“开放”课程等基本理念不变;
---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
---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不变
2、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侧重方面
---提升“前言”部分和“课程目标”部分的时代性、前瞻性;
---增强“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明确性、可操作性;
---强调“实施建议”部分的适应性、实用性。
三、《地理课程标准》的修改更趋时代特征
1.对“前言”部分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性质”重新进行改写,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精简或归并。
2.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精简。新增“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意识养成的课程目标。
3.对一些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课程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课程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作必要修饰;适当补充和增加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和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
4.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发,删除或调整部分过难、过繁的课程内容标准。对“活动建议”进行删减,重新调整表述方法。
5.对乡土地理部分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进行梳理和重新调整。
6.删除所有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对“评价建议”部分重新调整进行改写。
四、“前言”部分的修订更显严谨简洁
1.“前言”导入语的修订
导入语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的价值功能,修订后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2.“课程性质”的修订
“前言”中“一、课程性质”这部分的文字阐述了地理课程(地理学科)的特点,首先指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这一独特的特点。接着,分别用5个小标题醒目地阐明了地理课程的特点。不仅突出了地理课程的区域性、综合性这两个独特的特征,而且也强调了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特征。
3.“课程基本理念”的修订
将原来的 6条理念精简为 3条。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的表述,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提出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倡导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具备地理素养。“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学习空间,鼓励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而其它的则删减,或是归并到“实施建议”中。
4.“课程设计思路”的修订
将原来的5条经过修改,归并为3条,内容基本没变,但这样显得更加严谨
五、课程目标的修订更加系统明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修订,既降低了要求,又增加了新的目标要求。修改后的课程目标在体例上也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保持衔接和一致,并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
六、“课程内容”部分的修订更能易懂实用
1.课程内容修订的三种情况
“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部分是地理课程标准的主体,它不仅是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部分的修订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对一些要求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的内容标准进行修订或补充,并在文字表述方面进行精炼和润饰。例如,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文字表达更趋准确;“地图”单元中的“定向行军”修订为“定向越野”;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后面增加了“判读经纬度”的要求;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后面,增加了“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要求;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后面,增加了“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要求;将我国 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修订为较为正规的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中,“少数民族”改为“民族”。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有用的
第二,降低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调整(删除或新增)部分课程内容。例如,在“认识大洲”中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和“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两项要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活动,这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教育意义重大,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有用的
第三,调整了活动建议,整理、归并,删去了难以实施的活动建议,由修订前的58条活动建议减少到 24条,只宏观地建议采用如“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学习交流”“知识竞赛”“地理调查”等,提高了活动的可操作性。例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制作简易地球仪”; “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研究结果”。
七、感受《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后教材的变化
1.在“学会看地图”中,增加了遥感图像、电子地图等正文内容(七上P11);在“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的活动中,增加了武汉与杰克逊维尔气候的比较(七上P93);在“大河众多的亚洲”中,将亚洲河流特征改为从水系特征方面进行描述,增加了阅读“流域和水系” (七下P10);等等。
2. 精简了教材内容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发展差异”一章中,对原来第二节“国际合作”作了较大的删减,删除了原来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在“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中,对阅读“亚欧政治地图的变化”的内容作了精简,删除了阅读“亚欧的民族” (七下P13);等等。
3.更新了教材内容
我们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统计年鉴,对地理数据进行了全面更新,并将地理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材吸收进教材。例如,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将阅读“智利大地震”替换为“东日本大地震” (七上P47)。
4. 调整了教材内容
对七年级下册许多章节中过多的“目”标题进行了梳理和压缩,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先讲述静态的地球,再讲述动态的地球,增加了正文内容“地球的运动”,并将原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中的活动“演示昼夜更替现象”移到这里(七上P25—27);等等。
5. 校准了教材内容
针对教材中文字表述不够精准等不足,着力进行修改。例如,对“‘盖天说’与‘浑天说’” (七上P16)、“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七上P17)、“南极探险” (七下P68—69) 等阅读材料进行了校准。
6. 优化了教材活动
在进行教材活动设计时,特别关注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活动作好铺垫,搭好梯子。
7. 创新了教材的呈现方式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我们采取了地图、照片、文字叠加的方式,使图文完美结合、融为一体;采取了多图组合的方式,来展现地理事象的变化过程;采取了整体与局部图像组合的方式,以突出地理事象的特征;等等。例如,阅读“荷兰的风车” (七上P4)、活动“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 (七下P73)、正文“文化与旅游” (七下P92)、阅读“亚马孙热带雨林” (七下P102) 等。
八、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1.要紧扣课程改革理念,紧密联系生活
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并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服饰、饮食、旅行等,无一不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教学时,要从生活中提取地理素材,以社会热点为重点,以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阅读材料为例,“荷兰的风车”、“地球在变暖”、“‘地球之肺’”、“印度的牛”、“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欧洲联盟”、“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等,都有着丰富的地理内涵。教材活动设计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使学生有“鲜活”的感受。教材选材时,紧扣时代脉搏,既贴近生活实际,又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动态,如遥感技术、电子地图、大气质量监测等。同时还要抓住生活片断,超越教材。生活中随时都有一些偶发或有规律发生的地理现象,如汶川地震,冻雨、雪灾、洪涝、寒潮、台风、灰霾等。还有国家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工程建设,能源调配等。有的是我们通过电视新闻、报纸了解到的,有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昼夜更替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草木枯荣等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的,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到处都是素材。在适当的时机我们没有必要严格遵守教学进度,因为一些看似抽象的地理事物,难懂的专业术语,一旦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此情此景,胜过任何的说教,强烈的好奇心能调动所有的学习感官,还能会为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
2.要重视地理技能,突出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从问题分析入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下的温度差异”(七上P80)、“探究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七上P84—85),“读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示意图,解释北海道樱花开花的时间比九州要迟1个多月的原因”(七下P73),这是对学生“理解”层面的要求;“归纳日本的主要地理特征”等。
3.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德育教育
教学中,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灾害观和发展观,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例如,“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七下P4)、“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七上P67)、“‘地球之肺’”(七上P90)、“处境艰难的地球”(七上P55)、“地球在变暖”(七上P88)、“亚马孙热带雨林”(七下P106) 等,都包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与教育内容。因此,教材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4.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倡导多样学习方式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应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还必须针对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多采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学生应针对地理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与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一个背景→提出一个问题→收集一些材料→组织一些活动→得到一点启示”。在了解某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时,可采用读图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例如,在“亚洲及欧洲”一节(七下P2—14)中,教材安排了“亚欧大陆轮廓”、“亚洲和欧洲地形分布”、“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等一系列地图,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区域人口、国家的分布等。区域的某一特征是区域内相关地理要素组合的体现,比较适合运用归纳的方法去认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的“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近国家”三章的第一节内容,分别比较详尽地介绍了亚洲及欧洲、东南亚、日本的区域地理特征,其编写时使用的是归纳的方法。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编排,既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所要讲述的区域的相关知识,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大洲、地区和国家的区域地理提供了方法指导。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如“城市问题” (七上P63—64)、“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七上P65)、“世界的人口问题”(七上P5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七上P80—88)、“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差异”(七上P108)、“俄罗斯” (七下P85—89)等,都需要综合分析,从成因上来探究地理现象的原因。学生初步掌握这个综合分析的过程,就有可能独立去认识一个新区域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每个地理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可通过比较法来认识区域间的异同。比较相同或类似的地方,可加深学生对地理规律的认识;比较不同的地方,可帮助学生认识地理区域的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的理解,同时有助于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教材中要求运用比较法来学习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亚洲及欧洲”。教材将“亚洲”作为学习的主线,而对于欧洲则以阅读、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借鉴学习“亚洲”的方法,学生进行比较研究,掌握欧洲的地理特征。因此,教材对地理教与学的方法指导比较清晰、准确,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总之,课程标准的修订,向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更新的理念、更新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充分表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上,让学生个体在常规教学模式之外获得新的体验和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