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政治 > 教研动态

雷锋精神--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能动力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3-05-31 14:11:49   点击数: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一些流行的语体、口头禅一浪盖过一浪,让人应接不暇。它们作为一种流行、通俗文化的载体一时间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这种文化“快餐”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人遗忘于脑际,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寥寥无几。

五十年前,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神州大地一时间刮起学习雷锋精神的热风。这是一股向上之风,鼓舞着每个人爱岗敬业、助人为乐;这又是一股能量之风,给“公仆”们传递着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正能量。

雷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作为一个平凡的人,能够把助人当成一种快乐,能够把为人民服务当做终生追求。他短短的22年时光,多半都倾注在扶危济困、服务人民之上。五十年来,雷锋作为一个道德模范被世人永记,雷锋精神亦跨越时空闪耀着不朽的光芒、接续出永恒的力量。雷锋精神已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它所体现出来的敬业、助人、服务、奉献等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学习雷锋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道德的厚重感,传承雷锋精神也毅然决然地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

然而当今社会,老人摔倒无人扶、女子落水无人救等“怪”现象仍频频见诸于报端。在那么多的危急关头,我们急切地盼望着“雷锋们”的出现,然而等来的却是更多默然的看客。此些“怪”现象固然有部分媒体负面引导、社会诚信缺失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缺乏学习雷锋精神的文化自觉性与主动性更是其幕后推手。

每到三月,在某些地方,一些部门就拉起学习雷锋的横幅,一些组织机构就把雷锋精神带到校园、福利院……我们不否认这些举措在一段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对于雷锋精神的常态化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深度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三月迎、四月送”的落实模式也只能成为一些部门“例行公事”的敷衍。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章中指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笔者以为,党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提出这样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在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公民学习先进事迹、践行先进精神的文化自觉性与主动性,而这种文化自觉性与主动性衍生出的能动力将有助于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

今天,我们仍旧不遗余力地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说明雷锋精神在当代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必要。虽然种种“怪”现象仍然时不时地显现,但人们欣喜地看到,更多的平凡人正在用不平凡的事迹写就雷锋精神的时代华章。“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出现车祸的一刹那,本能地推开她的学生们,自己却永远失去了双腿;中国海军士兵李文波,二十年无怨无悔坚守南沙永暑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常态化实践中,将会出现更多的“雷锋”、“张丽莉”、“李文波”……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

作为党员、公务员,学雷锋、践行雷锋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我们必须谨记,学习雷锋不能像刮一阵风,幻想着刮过这阵风之后,祖国大地便能旧貌换新颜,我们还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把学习雷锋精神转化成自觉地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做好排头兵、当好急先锋,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江苏省骆马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张中响)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