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地理广角

认识名师,学习名师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3-05-13 09:16:16   点击数:

 

认识名师,学习名师
长海县教师进修学校 杜若明
什么是名师?顾名思义,就是出了名的师傅。如果单从教育的领域而言,名师,就是有声誉、有名望的、教学技艺精湛、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师。我们都愿意看名师似高山流水的课,听名师娓娓道来的教学评说,并常常被这样的智慧课堂深深的吸引,感受着听课教师的幸福。久之,忍不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离名师还有多远?我们向名师学什么?
一、痴迷教育,精雕细琢
如今,纷繁的社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让人感到喧嚣,难测的人心随着欲望的增多越来越叫人难平。烦躁、焦虑、埋怨、倦怠等应运而生。而名师们就是在这样的喧嚣中固守着一份宁静,痴迷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在教育的路上不懈的追求和探索。
大凡名师在教育教学之中的亲切语言,生动语调,丰富表情,乃至一抬手一投足,都是在多年的成长之中精雕细琢的结果。他们上课的真情流露,以不变应万变教学行为,铸就了他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教学风格。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常听名家讲: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同样内容的一节课,为什么名师能处理的这么妥贴,这么巧妙?因为他们采用了艺术的手段,将教学内容艺术化了,学生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下进行学习,在比较中去感悟,去理解,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教学过程简单而流畅,如行云流水般,清新自然,赏心悦目,就象被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耐人寻味。正是这多年的教育的痴迷,才会有今天的“冰冻三尺”。
二、甘耐寂寞,化茧成蝶
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过日子需要岗位,岗位并非都是令人称心的。因为人不管怎样的奋斗铁定的规律是,绝大部分的空间和时间是无法选择的,能选则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名师正是有“教书是我最愿意做的事情,教好书是自身的一生的追求”的甘耐寂寞心态,有“生为善教者学”的责任,更有“淡而愈浓,近而愈远,静能生慧”的教育境地,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心无杂念,默默地积攒教学的“茧”,苦心经营着适合于自己,适合于学生的一种教育艺术,渊深洞达,不懈反思,最终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脱“茧”而出。
在西方,传说古代的海上存在一种魔岛。在人们入睡前,海上还是一片汪洋。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发现周围出现了一些小岛。这些岛屿神秘而不可捉摸,仿佛一夜间长成,神助一般出现,因此被大家称为“魔岛”。“魔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魔岛”实际上是无数的珊瑚在海中经年累月地成长,在最后一刻才突然升出海面的结果。我们的名师就像珊瑚组成的“魔岛”,在寂寞中悄悄地发生变化,不跟风,不追风,以至于最终演变为美丽的蝴蝶。
三、潜心研究,善于反思
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董大芳曾经说过:我们做教师的最遗憾的不是自己做了最光彩的事情没被表扬,而是自己今天做了什么却不知道。可见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成为了名师成功的法宝,支撑起了名师这块招牌。名师就是在这种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中,把每一个学生当作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作课题,以研究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实现了最终的超越。这正印证了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研究是教师固有的一项任务,因为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其固有的规律便是自己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成为了站在别人肩膀上的教育的“名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清思,更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跋涉,是他们长期静心研究、不懈追求的结果。
名师呈现给我们的教学,犹如异彩纷呈的艺术珍品,令人赞叹不已。俗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也很难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也许我们很难达到那种境界,但至少不应放弃追求的念头,不该停止追求的脚步。我们在仰望星空同时更要脚踏实地,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成为成为了“魏书生”、“董大芳”式的名师。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