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发布者:cj_yuping 发布时间:2013-03-08 10:22:20 点击数: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主要是引导学生“折形状”,学会如何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材料的承受力,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力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认识结构与承受力的关系。主要是引导学生“搭支架”,探究不同形状组成的支架结构的稳固程度不同;三角形结构稳固、结实,所用材料最少;正方形和六边形结构力学知识,使学生能够解释各种建筑结构的道理。
第三部分,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建桥梁”、“造房子”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形状、结构与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给学生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本单元的内容多是动手活动,要求教师: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这是搞好本单元制作活动的前提和保障。课前准备包括:活动材料准备、活动方案设计、相关资料收集、教师课前实验与制作等。教师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活动的材料,不要被教科书所束缚,也不要受教学参考书的限制,可以借鉴科技活动中小发明、小制作的经验,促使本单元的活动生动、有趣,充满智慧。
2、根据活动的内容,确定好活动的形式,设计好活动的过程。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观察、实验、制作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一些活动的安排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几节课;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3、对学生的能力要有正确的估计,低估学生的能力,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估学生的能力(独生子女动手能力较差),会使学生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影响教学的效果。还要密切关注个体间的差异,特别是女生,要有个别辅导和关注,避免两极分化,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活动最好以小组为单位,且动手之前先动脑。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组内每个人要有明确的责任,组员要密切配合,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完成设计和制作任务。
5、活动要注重过程,淡化结果,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建立大胆创造的信心,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单元的课序可以调换,内容可以重组。如把“折形状”与“建桥梁”组合在一起,把“搭支架”与“造房子“组合在一起都可以,只要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