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厚与薄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3-03-05 08:55:39 点击数:
教学的厚与薄
-----对教学的冷思考
长海县教师进修学校 杜若明
都说“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但究竟怎样发展教师,怎样提升教师就成为一个很大的课题了,并不是一句就能解决的问题。长海进修的“公开研训”活动则为在薪火中探寻着教师的发展之方略,这个研训方略从最初的胆怯彷徨到后来的勇敢坚定,从稚嫩肤浅到渐进成熟与敏锐。在薪火传承中,伴随的是经验与经验的真诚交换,思想与思想的真诚对话,最终实现的是学校主体人的成长。
2012年6月13日,我带着一份压力和紧张组织了自编自演的地理学科的公开研训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研修活动背景、目的说明、教学展示—经纬网和等高线、经验分享、主题讲座四个部分。由于本次的活动主题是地理复习的有效性,因而在教学设计中以“问题创设、知识回顾、建立系统、形成方法”的基本教学框架展开教学,由于是复习课,容量大、高密度、重技能成为本课突出特点,尤其是思维的开拓表现得尤为突出。反思自己的公开研训活动,我感到只有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状况双重的充分认识,才是自己对教学任务完成的最低底线,才能对教学有准确的定位。
一、从理论灌输者转变为理念践行者
教学的过程是教和学的双重过程,教的目的就是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表现为日常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的教“厚”和复习巩固过程中的“薄”,这种薄和厚的转化就是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转化过程、思维的发展过程。正所谓当我们学完一门课程之后,以前尚未懂得的内容,现在也就懂了,因为思维在发展。现在的教学,都喜欢教“厚”(知识容量大、做试卷),因为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左右(庇护下)下,我们将知识教的越来越厚,以至于学生学得喘不过气来。在课堂上只有教给学生能够转化为地理智慧的上位性的知识,这才涉及到教学的核心是什么,教什么才有用的核心问题。正如英国的哲学家怀特海说的的那样: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得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的细节以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学生抛弃自己的课本、笔记和琐碎的记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智慧的学习,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这种智慧涉及的地理的核心思维。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科知识逻辑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心理逻辑,最终实现我们将书教“薄”。也就是说我们的复习让学生回过头来看学过的内容的时候,犹如学生从较高年级看较低年内容没有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复习才算达到了理想的境界。
二、从教学要求者转变为教学共享者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教育是生命的事业,生命成就教育,同时教育润泽生命,教育提升生命的价值。
在教学共享阶段,参与公开研训活动的地理教师有的曾提出提出了许多观课后言语。一位老师在活动后的体会中这样写道:教学过程由“有趣”到“乐趣”,学生参与非常积极踊跃,整个过程以形式多样反馈练习使课堂变得跌宕起伏,杜老师既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又能尽量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且主动参与,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问,真真正正动起来(动脑、动手、动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此次活动确实解决了大部分教师地理知识中的难点、盲点和考点,或多或少在动摇着我们的教师的教学思想。但在讲座中只是凭借自身对教学的认识,阐述了复习的高效问题,是否在教师中荡漾出教师的输出大于学生输入,即学生复习的增值问题还是个未知数。意识领域的认同,需要操作层面的行动。
三、温度、效度高一点,深度、力度减一点
教学随没有统一的标杆,但却有最基本的要求,规范是教学的起步,精细是教学的过程,个性是教学的至境。就本次的公开研训展示的教学而言,规范略显有余,精细略显不足,尤其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接受程度精细、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精细未能达到上位的要求,因而师生、生与生课堂上交往的“温度”,单位时间内完成复习内容的效度没能达到初期设计的理想境界。究其原因可能是复习内容的深度、广度超出了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比如点的位置中绝对位置、相对位置概念,弧形经纬网、网格状经纬网概念、经纬度的递变规律等,在学生尚未建立上述地理概念和掌握相应规律的情况下,学生因发懵而导致教学时间失调,最终导致任务没有完成。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适当缩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当为之必须。但无论如何不要忘记教学的核心问题,即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教育并不需要太多的创新,真正需要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坚守教育的本质,才能使得我们的学生,蓄势待发,厚积薄发。
四、适时调整工作策略,
加强研修的针对性。应根据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适时调整工作策略。比如: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在其成长的不同时期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应根据其发展的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再如;随着新教材试验的不断推进,教研培训的重点也应从教材基本特点的解读及基本教法的普及转到一些专题培训上,培训的模式也应从全员培训到分层培训,这样才能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使教研培训真正为教学服务,受教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