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备课三个“更应重”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2-11-05 15:36:43 点击数:
浅谈备课三个“更应重”
枞阳县枞阳镇城关小学 董成将
新教材拿到手,备课无处着手,上课无法下手,这是现在不少教师遇到的情况。
因为现在新课程改革为时尚短,大纲改了,教材改了,理念新了,教法变了。新教材体系和特点如此之新,要求活用;陌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确定和整合;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也相应需要转变……
所以说,备课改革势在必行,每个教师已无退路!
面对新课程,“课”到底应该怎样“备”,我认为,这确是一个蛮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在课改浪潮中凸显出许多新的矛盾,备课既是一个矛盾焦点,也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感想:
一、重预设更应重课堂的生成
以前我备课时会把预设当成备课的重点,全然不会考虑到学生的生成或有学生带来的教师应对生成。现在的备课权衡预设与生成的轻重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精心预设能够从容应对课堂上的生成,而利用生成又能够弥补预设的不足,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备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的情况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只有还学生心灵飞扬的空间,教学设计才能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从某种意义上讲,最终的教案定在课堂上。这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课堂上的生动体现。备课,不等于"背课"。尽管很多内容需要教师牢记,但备课的含义远比背课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课堂的生成应该属于隐性备课的范畴。隐性备课靠的是“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之于文字的。内功好的人,即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对待生成时才会临阵不乱,得心应手。
二、重文字备课更应重思维备课
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多向互动性,教学目标的可和不可预设,教学活动的可和不可计划的,这就是靠教师的思维来备课,是终身随时来感悟,并不仅仅用文字来表现,应是刻在教师心中永远的教学蓝本。备课应把课备“活”,哪些地方该“收、放、扶、导、激”,要做到得心应手,驾驭于课堂之上。比如:教师上课之前,教师要把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在头脑中像“演电影”一样梳理一遍,分清教学主次,抓住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疑问的地方加以思考、分析和调整,随时在课本上做好标记。让教师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开放。
三、重个人经验备课更应重集体探究备课
传统的备课,教师往往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凭借个人有限的经验,闭门钻研教材、选择教法。教师是一份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在一块黑板、八尺讲台上打天下。而如今在新课程下,备课就是教研、课改切入点,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学校也不再是孤岛,在新课程标准下,课程综合化、社会化、生活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可说,备课内容需开放,备课方法需互动、备课过程需反思、教学设计需创造。再说,在课改之际,新课程设计问题多了、困难多了、矛盾多了。之因为这样,单单凭个人经验完成教学过程,发展学生,已心有余而力不足焉。应该要强调集体合作备课,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情感沟通情感。当然,这样并非是忽略个人备课的作用,应是在个人自备——集体交流探究——个人整理等工作相结合。如这样一则模式:定量主备——集中说评——完善整理——复案补改——教后反思。
总之,在备课中,重预设更应重课堂的生成,重文字备课更应重思维备课,重个人经验备课更应重集体探究备课。它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说备课是艰苦的劳动过程,但其中也充满着艺术乐趣。当你在这项劳动中真正付出心血、流出汗水时,就会得到收益获得成功、感到欣慰、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