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课改时空

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的比较与思考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2-11-05 15:27:42   点击数:

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下备课的比较与思考
怀宁县第二中学 胡邦松
 
摘要: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在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备课必然不同,弄清其中的主要区别将更有利于提高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质量,从而更好地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 写教案 目标设计 利用教材 个体差异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不管是课程改革之前,还是现在,备课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备课方式必然发生改变。那么,新教学理念下的备课与传统备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以期获得在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最佳备课效果。
一、对备课的认识存在差异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更多的是强调以教师为本位的知识传授和接受,多数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上课前教案书写上。一节课的教案写好了,课也就备好了。备课是否充分、认真?看教案就行了,教案写得好,写得仔细认真,课就备得好。理由很简单,写教案前你不分析教材,查找资料,研究教法能把教案写得好吗?所以多数教师就干脆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将教案的形成作为备课的终结。而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备课,则将教案的完成视为备课的一个环节,备课是一个动态的延伸过程,是有始无终的。资料的查找,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具准备,与他人共同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等都是备课。备课有课前备课,也还有课堂教学结束后对课前的准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劣得失等进行反思、分析、评价等这样的课后备课。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是以学科教学为核心的终生备课。既包括有形的教案(纸质的或电子的),更包括融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的,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无形教案。
产生这种认识层面上的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人备课观的问题。教师的备课应该跳出教师本位和知识本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备课观。教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不能作为备课的全部;其次与学校的检查方式不无关系,一味地醉心于教案的页数、环节,是否工整等,势必将教师推向备课等于写好教案的认识误区。
二、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同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是教师备课的必经之路。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往往只求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多重视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的达成,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目标的实现。在实际教学中也只重视眼前的即时目标,看不见长远目标。基于对备课认识的不足,甚至是将教参上列的教学目标不加思考地照搬照抄,使得整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具有导向性与调控性的功能。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备课时需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实际,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备课时需要考虑如何在课堂上将隐性目标渗透,同时又重视显性目标,不排斥显性目标的价值;除了需要考虑本节课教学活动当堂完成的目标,还要考虑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教学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目标。
不难看出,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知识本位为依据,围绕着教师能教授多少知识,学生能接受多少知识而展开的。这种目标的设计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是静态的、僵死的教条。新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计始终以人的发展为本,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它既包括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等可预设的静态目标,也包括在教学活动中由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激发出的生成性目标。因而这种教学设计不是静止的蓝图,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三、对教材的认识和利用不同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所以无论传统还是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备课,对教材的分析研究与利用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中,教材优势是多方面的,比如它是联系教师、学生、生活的桥梁,是学习的引入、扩大、深化的基础,它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都是其他资料不可比拟的等等。正是教材有着诸如以上的诸多优势,所以传统理念下的备课,认识上:往往将教材奉为“圣经”,甚至将其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更有甚者,将其视为单一的知识载体,向学生传递信息的简单工具。利用上:在备课时,教师死抱着教材不放,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参。不仅教师自己,甚至要求学生一切“唯书是从”。教师对教材的利用就是“教教材”。只能照本宣科,课堂教学自然枯燥无味 ,教师教法也落于俗套,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开创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的认识不再是刻板的知识载体,而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教材虽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改编、重组,以及通过种种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等,达到教材内容最优化。因此,教材之于教师,只是选用、处理,用来发展学生的文本之一。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
立足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程理念下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备学生的内容不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全面地掌握学生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备学生既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进行分析和预测。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备课也包括备学生,其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所以备课时几乎从不考虑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往往上成了教师的独幕剧,陷入死板的一言堂。天长日久,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能被消磨殆尽,课堂也就毫无生机可言。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宗旨。在新教学理念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教师备课时既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又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判者,是学生中的一员;而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新理念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取得心灵上的沟通,课堂上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备学生时必需要考虑师生关系,比如是否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能否充分交流思想感情,是否有霸权现象出现,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是否都有表现机会,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性,教学中的问题是否与学生协商解决等等。
新旧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差异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除以上所述外,还有比如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等等都有所不同。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客观的原因,如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框架下、中高考改革相对滞后等。更有主观上的原因,那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真正转变。这种转变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而应通过备课,以教学设计的形式真正在课堂上得以落实。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除了要继续发挥过去备课中存在优点,更要认清过去备课中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努力克服备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备课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明伟,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继续教育,2007(4)
2、陈旭远,贺成立。有效备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3、吴建军,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怎样备好课,中国科技信息,2007.18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