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课改时空

有效备课,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2-11-05 15:24:50   点击数:

有效备课,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望江县第一小学 朱金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和谐发展”提供力量源。因而课堂教学不再只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备课的重点也不再只是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而是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等。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一、解读并超越教材,找到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平衡点。
深钻教材,有效挖掘利用教材是有效备课的重要环节。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通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我们必须给予重视,吃透教材,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而,教材对知识的预设有时与学生的知识起点并不一致,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回避这种差异。这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找到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平衡点,处理好学生、教学、教材之间的关系。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教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教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备课时,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既要钻进教材之中,又要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溶入自己的思考,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我在教学这课前,先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再按教材的编排,让学生一步一步去探究的话,学生会感到不耐烦,从而也就失去了活动了兴趣。考虑到这一点,我在备课时,对内容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整:先出示一个长方形,“你知道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在有学生回答出计算方法后,教师再紧接着问一句:“你想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量一量、摆一摆,再互相说一说……通过这样的调整,不仅关注了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找到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平衡点,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备好教学思路和教学流程,让学生充分、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思路和教学流程就是一节课的骨骼,学生、教材和内容就好比是血肉。备好教学思路、教学流程这个框架,教师就可以在这个框架的指引下,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和需求,引导学生充分、主动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如《垂直与平行》一课,我的教学思路就是紧扣“位置关系”,由两条直线(把两根米尺看作两条直线)在黑板这一平面内的不同摆法,体会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多种多样,再到后来学生根据位置关系分类等,体现出了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特殊的位置关系。抓住一条主线——学生认知的轨迹“由直观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表面到本质”,循着这一轨迹,创设活动、设计教学、引领生成。凸现两大数学思想“分类”和“极限”。并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如:选取哪些有代表性的生成材料;学生的生成材料不够丰富怎么办;在分类环节,学生可能会出现哪几种分类方法;如果出现这几种分类,我该如何引导学生去讨论、交流、想像、辨析等。有了这些思路和流程的预设,课堂上教师就能灵活应对,使学生能充分、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在知识的形成教程中,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
三、备活教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欲奏其效,必先求其法”,办事情,处理问题,搞科研等,无一能离开这个“法”字。教师的教法,将决定着大多数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死教,学生就死学;教师要满堂灌,学生就听满堂;这样教的结果,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学而不思,造成头脑僵化,是难以培养智能型人才的。教师教得活,学生就学得活,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就会动脑筋思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激发情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样是《垂直与平行》一课,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操场情境图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生成学习材料,形成不同位置关系的表象。然后,通过让学生分类比较、汇报辨析,使垂直与平行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明晰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启发,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锻炼了思维,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四、备好练习,关注差异,发展思维。
古人云,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在备课时,我们要重视习题的设计,避免机械、重复、单调,应该有目标,有层次,有重点,有拓展。具体就是要目的明确,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要有变化性,多样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完成练习的内在动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而有效备课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有力保证。只有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备课才是有效备课。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还是教学学思想的运用都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努力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学习到自己有用的数学,都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