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课改时空

为我们的教学对象而备课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2-11-05 15:24:13   点击数:

为我们的教学对象而备课
宿松县千岭乡中心小学 董邦杰
 
我们的许多教师为了更好地演绎自己的课堂教学,往往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去研读文本,研究作者的创作背景,研究文本产生的时代意义,设计教学语言,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语言训练等等。然而在这样费尽心思的备课过程中,我们有时恰恰忘了问一问课堂真正的主人 ------学生,我们精心准备的教学大餐,他们喜欢吗?其实,根据笔者多年摸索的经验认为,我们的有效备课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因素,更要注意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每一位教师应为我们的教学对象而备课。
一、教学语言的设计,要符合我们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学生喜欢浅显易懂的教学语言,不喜欢艰涩难懂的教学语言,学生喜欢诗意优美的语言,不喜欢故作高深的教学语言,学生喜欢幽默,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不喜欢铺排烦琐的教学语言。当我们为了一句苦苦觅得的过度语而激动时,要问一问自己,自己,这样的语言学生喜欢吗?
不可否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范本之一。对学生而言,长期美妙的教学语言熏陶,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又是一种语言的习得。但不是教师的语言水平越高,其所教的学生的语言水平就越高。两者显然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有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并不能成正比。原因何在?教师滔滔不绝的慷慨陈辞,既占用了大量的学生发言的时间,同时又会在一定层面上给学生带来压力,担心自己说的不如老师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精心思考教学语言的瑰丽,还要思考怎样才能使教学的语言更具实效性,更符合我们教学对象的口味。
二、教学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我们教学对象的探究欲望。
鲁迅说:“我们必须敬佩儿童,他们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领悟动物们的心情。”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因此,只要我们的教学问题的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就能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来。例如,对学生喜欢的科普类说明文,许多教师往往不喜欢上,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喜欢教师设计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体验不到教学的成就感。久而久之,此类文章的教学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课前学生喜欢,学着学着便开始讨厌这篇文章了。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呢?
其实,只要我们在备课时想一想:学生喜欢自己是以什么角色学习这样的文章,这种教学的尴尬就可以避免。例如教学《鲸》这篇说明文,教师就可以结合文本的特点与阅读兴趣,让学生改变角色学习。让学生当海底探险家,畅游海底,与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对话,了解鲸鱼的习性。学习《新型玻璃》则可以让学生当发明家,在充分学习文章的构段方式,品析语言特点之后,让小发明家先介绍自己的“发明”,然后再当原创发明家,自己发明创造一种新型玻璃,并让学生自己写出它的结构原理、作用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学文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提升我们教学对象的求知兴趣
随着“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教师开始引入一些整合过的课外内容。这当然对我们的教学内容更有帮助,但备课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对这些整合的资料感兴趣吗?因此,我们的整合内容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力点”。必须体现两个“为本”:其一探究的主体是学生(以生为本),而不是教师的表演;其二基于学生对文本的充分感知(以本为本),合理地进行课外延伸和补充,以能提升我们教学对象的求知兴趣为目标。
通过近几年的尝试,我们的备课方式的改变达到了激活课堂的目的,基本消除了“疲软”现象。学生较以前更积极主动,勤于思考,敢于交流,倾听他人的品质有所优化,班级整体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但客观地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它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它需我们教师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