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

发布者:cj_xudd   发布时间:2012-06-04 15:49:52   点击数:

浅谈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而在我们以往的音乐课中,却恰恰容易忽视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忽视音乐课在开发学生潜能、培养能力、完美人格、美化生活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忽视音乐给学生带来“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作用。学生需要音乐的甘泉,而非枯燥的音乐理论;他们需要音乐给予的快乐,而非畏惧、苦恼;他们需要活泼开朗的性格,而非怯懦,紧张。而这一切将如何收获则取决于音乐课的教学效果。重视课堂音乐活动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所以,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本人借助课堂这一主阵地,在教学中紧紧把握音乐学科特点,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音乐活动,并以七年级第三单元《流淌在长江两岸的歌声》课堂音乐活动为例,谈如下体会:

  一. “了解学情”是课堂音乐活动创设的依据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人物之一,是“学习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研究“学习主体”需求的基础上,方能设计出具有实效性的课堂音乐活动。

本课内容为七年级教材,七年级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与交往的愿望增强,探索外部世界的兴趣与日俱增,他们对事物有了一定的思考,获得各种音乐信息的途径明显增多。他们从小学迈进中学的校门,因此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一方面又经常稚气未脱,因此在学生体验音乐的方式选择上,既要调动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手段,又要引领学生思考,避免简单重复;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在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但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显得缺乏自信。因此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力求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促使学生敢于表演、乐于表演,在表演中体验成功感,在表演中增强自信心。

  二. “有效激趣”是创设课堂音乐活动的重要目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也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上,我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围绕“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过程中,领略长江两岸民歌的艺术魅力”的教学重点,精心组织一系列课堂音乐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采用了以小组集中的座次形式,并预留大部分活动空间,为学生合作探究,创编表演创造了条件。以音乐猜谜游戏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并将其作为主线,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活动中,既了解了长江流经的省份,领略了其有代表性的经典民歌,又使这节课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在湖北民歌《龙船调》的教学中,我充分把握和利用歌曲中出现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情境,在引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展开艺术想象的同时,设计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的课堂音乐活动:既有老师有表演的范唱,又有风趣幽默的方言学说;既有学生配合方言对白的师生互动演唱,又有男女同学之间练习方言对白和演唱的生生互动。同样,在《采茶舞曲》的教学中,继续音乐游戏,通过类比导入教学环节进入本曲,在深入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身体律动的方式体会歌曲。看似简单的课堂音乐活动,确是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它所产生的课堂效果非常强烈,学生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在短短的时间里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三. “创编表演”是课堂音乐活动中激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艺术的这一特质,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龙船调》这个教学内容上,我把重头戏安排在创编表演的环节上。在老师启发和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热烈讨论,互相切磋,创编动作,推举代表。随着歌曲音乐,学生们纯真有趣,富有个性的表演,表明他们已经饶有兴趣的进入了歌曲的艺术意境,领略了长江岸边优秀民歌的艺术魅力。在《采茶舞曲》教学过程的创意探究环节,鼓励学生共同探讨丰富歌曲音乐表现的手段,提出并确定切实可行的艺术处理方案,并根据男女生各自特点,扬长避短,安排女生在老师钢琴伴奏下进行简单的舞蹈表演和歌唱,男生则加入了颇有效果的声势伴唱及打击乐伴奏,来丰富音乐的艺术效果。最后同学们在自己表演的有歌有舞、有声有色的《采茶舞曲》中,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师生共同完成的歌曲的再一次艺术升华。

    . 课堂音乐活动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直接体验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的那种直接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使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这次音乐课程改革也重点提出“突出学科特点,注重音乐的感受和鉴赏”。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完整的体现在新编的音乐教科书中,要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课堂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各种表现要素,各种表现手段进行直接的、具体的、形象的体验,一步步、有层次的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学生为音乐作品所表达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明显的音乐审美享受。例如:让学生充分聆听不同方式的演唱、录音;多次进行学唱、学说方言,对比方言与民歌音调的旋律走向;把握和分析音乐节奏的风格特点,加入身体律动;依据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引导学生展开艺术想象;对歌曲的伴奏音型进行剖析;对比音乐记号在表达情感方面所起的具体效果;欣赏著名音乐家的精彩演出场面……引领学生贴近音乐,走进音乐的字里行间。学生们用耳朵听音乐,用口唱出心中的旋律,用身体亲身经历的肢体语言的韵律,在体验性学习的过程中,用心感悟着音乐的美,用情体验着音乐的美。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利用学生乐于参与的有利条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开展灵活多样的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充满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学,在艺术实践中用,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汲取,学会总结,最终将音乐知识的获取过程自觉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学习能力,音乐课堂也随之变得生机盎然。总之,在《音乐课程标准》、新教学理念指引下,我将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如何通过具有实效性的课堂音乐活动这一载体使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将是我不懈的奋斗目标。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