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自然科学课中动起来
发布者:cj_yuping 发布时间:2012-05-31 15:46:04 点击数:
自然科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任务。在自然科学中的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人们常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做”正是学习的体验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课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科学课上“动”起来。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在科学课上“动”起来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上科学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动口讲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学生敢于发言,大胆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学课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创建充分自由、大胆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己的潜能,使其在科学的领域中无拘无束自由探索。一在科学课中,教师要大胆地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局限于问题的单一性。二老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统一规划,开发学生的思维。三鼓励学生同中求异,发表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的应积极从正面鼓励,不应简单轻易地加以否定。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在不知不觉进入角色,也就自然而然接受了新知识。如我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时,我预先录制了一版录音带,让学生猜是那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录音中有汽车行驶的声,有风吹过丛林的声,有小鸟叽叽喳喳的声,有泉水的咚咚声,有下雨的沙沙声……。学生每听一种声音个个精神振奋,树起耳朵,听后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抢着回答,这样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搞上来。录音过后我就问:刚才我们听了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学生立刻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第一小组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有鼓、鼓锤、米粒。实验过程是:1、把米粒放在鼓面上;2、用鼓锤敲鼓,观察实验现象:如果米粒上下跳动,就说明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从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第二小组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有皮筋、盒子。实验过程是:1、把皮筋绷在盒子上;2、用手拨动皮筋,观察实验现象:如果皮筋振动,就说明皮筋的声音是由皮筋振动产生的。从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第三小组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有直尺、桌面。实验过程是:1、把直尺的一端伸出桌边;2、用手压直尺的另一端,观察实验现象:如果直尺上下振动,就说明直尺声是由直尺振动产生的。也就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穿插科学家的小故事,鼓励学生动手做
科学中有很多是实践来实现的,当学生在实践中遇难时,我就在科学课上插入一些科学家的小故事,激励同学们要敢于面对问题,敢于实践,敢于动手解决问题。如我在讲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课时我要同学们利用振动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我把这项作业放在课外来完成,学生在选材时出现很多问题,我就鼓励他们要多实践,多动脑筋,并和他们讲了一个居里夫人的故事。
有一次,居里夫人听了亨利•柏克勒尔发现铀具有放射性的报告,她对铀产生极大的兴趣。她悉心探索、反复实验,终于研究出两种新的化学元素,它们比铀具有更强的放射性。一个是“钋”,另一个是“镭”,为了证实镭的存在,他们在一间夏不避燥热,冬不避寒冷的破旧棚屋内从事起脑力加苦力的劳动,从1898年到1902年四年时间里,坚持不懈,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结果学生做出了几个我看都没看过的乐器,我还让学生给它安上名字呢。又如我在讲完五年级的“电路的安装”这课后,我让他们回去用硬纸皮制作一个模型房,然后再给房间安装简单的电路,学生也是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的没有制作电池盒和小灯座,所以在电池和小灯泡的固定上出现的问题,有的用透明胶把电线粘在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上,稍微一碰,就掉下来了,有的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在接受任务时兴致勃勃,但中间出时间问题或者材料问题,遇到很多困难,从而没法克服不能坚持。我又和他们讲了个牛顿的小故事。
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
每讲一个小故事,学生就多一份探究科学的冲劲。在同学们的心里,科学家们那持之以恒、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在深深烙在他们的心里。众多科学家为了取得科学上的成功,所付出的艰辛的汗水和心血!它让每一位学生都深深地感受到:古今中外,哪一项研究发明不倾注了科学家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个科研的成功不蕴含着科学家的辛苦!
三、提出创新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动脑想
新课改呼唤新型教师,需要教师有创新的精神,能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共同分享探索的快乐。这学期我在进行五年级第四单元: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一课时。其中有四个假设:1、太阳围着地球转;2、地球绕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在绕着太阳转的同时,地球自已本身也在转。首先引导学生体会这四种假设都能够使昼夜交替现在成立。然后给学生时间分析哪种假设符合事实,然而学生不假思索的认为第四种是对的。这没有出乎我的预料,因为学生的原有认知已经知其然,但却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我没有给以肯定的答案,因为还有极少的同学认为第三种是对的,我马上抛出新问题:你怎样证明前三种是不对的呢?这下难合速住了大部分的学生,他们开始搜罗证据,令人发笑的事情也就出现了,他们搜集的证剧形形色色,有的说的有理有据,有的确不能让自已信服,如推翻第一条,学生就说太阳是不可能绕着地球转的,语文课上学过。可有的学生却说我看到的太阳就是绕着地球转的呀,还有的学生在推翻第三条时就说的有理有据,如果地球不绕着太阳转只是自转的话,每天的白天和黑天就不会有变化,应该就不会有四季了吧……如此种种学生不再等着老师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了,而是不断的搜集证据证实自己的想法,他们会想到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他们会想到一天只有24小时……这样的训练我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还有效引导学生认识到:敢想、能想之后,还要用事实验证自已的想法是正确的。
总之,通过引导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就会使复杂的学习内容简单化,紧张的课堂气氛轻松化。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学生能力在整个自然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