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2-05-18 10:20:39 点击数:
感悟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
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探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突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和新颖性。“新课标”在教学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要求等方面都突出了创新要求,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这就是“兴趣教学”。教学实践的思路和具体的做法:
一、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新教材的成功是因为它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服务于生活。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入手,用生活的反差,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尝试从与周围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或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所学的地理知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家乡,服务社会。这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思想理念的重要体验。例如:我校在2002年开展“一次性筷子的思考”的社会调查活动,同学们通过参与一次性筷子问题的调查、分析、讨论,了解一次性筷子对环境卫生、对生态资源的破坏影响,增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的思想意识。为了使青少年学生能把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去;如又提出了“使用小手帕”的活动建议,目的是为了减少纸张的浪费,节约我国的林业资源;进一步倡导青少年学生把意识化为行动,实现减少不必要的木材浪费,保护好木材资源,保护好环境。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话题的讨论中,我要学生指出本地区的几大污染源,并要他们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议。当时,课堂讨论热烈,学生异常活跃。同学们一致认为植树造林、栽花养草不仅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切身的感受是:原野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洁净了;与此同时,人们的收入也增加了。种植花木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真是一举两得。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为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课堂教学也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还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例如,讲述“水资源”一节,我先让学生课前观察、调查并思考;你家乡附近河流的水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何影响?请分析河流水质变化的原因,并为其发展前景提出自已的设想和建议。同学们经过课前观察、调查后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浊,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不净粪桶盖,九十年代疏通治理,二千年水清堤美”来概括河流水质的变化,还通过分析河流水质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深刻体会其发展前景提出自已的设想和建议;并写成了多篇优秀的小论文。让学生通过各种生活渠道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例如:在讲“农业生产”一节时提出:为什么中国要加入WTO呢?加入WTO后,我国开放农产品市场对农民是打击还是促进?WTO后中国粮食流通将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讨论预测:制约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演变的根本因素还是中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而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调整结构,改良品种,提高质量;二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应地降低成本。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懂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就是一个大市场,人们需要了解世界,参与竞争;为了适应现实需要,我们就要多学和了解入世后需要的有用地理。这样学生必将更自觉地学习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