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地理和专业化成长的感悟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2-05-18 10:17:00 点击数:
我眼中的地理和专业化成长的感悟
我是去年2月底开始教研工作,之前一直在学校做地理任课教师十八年,目睹了这段时间地理学科在高考中的沉浮,因此对近20年间地理学科及在中国中学课程里学科地位的变化,以及自己从年轻教师转换成老教师的从教经历,感触颇深。所以我非常愿意针对地理及地理教师专业化成长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认清地理学科特点和在中学课程设置中的地位,耐得住学科寂寞
由于社会、家长、学校、学生对老师寄予了很多希望。所以现在做老师难,由于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地位的原因,我要说做初中地理老师更难。大家都知道: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地位偏低是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沈阳曾经有四年,只有初一有地理课,并一周只有一节课的历史,初中地理学科的地位已经低的无法再低了,导致很多初中地理老师上高中,或者跑到历史与社会学科去上地理。很多老师非常渴望中考能测试地理,以此增加地理学科的受重视程度。我想说的是:不要把未来地理学科的在中学学科的地位改变寄予太多希望,因为在20世纪初,德国有个著名的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曾经形象地描述了地理学科的地位:“像个小媳妇似的受到歧视”,“不能和语文、数学,甚至不能和历史及自然科学平起平坐,而必须在楼底下当杂役”。大家想想:一百年都改变不了的事情,在现阶段能改变吗?还有我本人认为:地理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在中学课程设置中地位无法太高。地理学科涉猎的内容非常庞杂,这对地理教师要求就较高,你什么都要知道点,一细研究就是别的学科的了。比如天文,细研究就是物理,运算就是数学的,比如环保可以是化学或者生物的。文化景观再细研究就是历史的或者是语文的。地理在中学课程设置中是文科,而大学地理系招生中却招理科学生。这些都特点导致地理学科在中学课程设置地位的尴尬,地理学科的地位是文?是理?结果常常是不文不理(现实在人们心目中是不闻不理)。在这种状况下,做地理老师难呀!补课没有地理,小科,高考时考时不考。记得我刚毕业时,学校一个快退休的地理老师看着我用惋惜的口吻说:你怎么学地理了?当时我根本没领会她那惋惜的意思。如今我也熬成了老教师,终于明白她感叹的是:地理学科地位低下导致的人们对地理老师的漠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需要长期、扎实的教学实践过程。面对中学阶段地理学科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不有点孤芳自赏的精神,抵御住外界的诸多物质诱惑和耐得住专业的寂寞,想成为优秀地理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教地理的人被地理的魅力打动了,学习地理的人才能被地理所深深吸引。
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做联系实际的思考(即教学反思的过程)
有人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经验+反思。大概上帝赋予人类心灵最美丽的礼物就是“再认识”。教师教学活动的提高,教学反思(就是再认识)是促进专业技能和素养提高的直接因素。由于每个教师个性和知识积累不同,教师个人反思的广度和深度又深深打上了个人文化品位的烙印。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
一般工作几年后,教师已经由教学新手成长为教学成手,对于地理教学各个环节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这个时候,假如不及时反思,很容易陷入盲目的乐观、自满的状态。
教学反思的分类:
1.反思的内容上分:
教前反思,要求教师在备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学生特点及学习状况,通过教学前深思,准备出符合班情、学情的个性化教案。而不是照搬现成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本班学生实际,或者凭老经验设计教案,不思考、不创新。有的甚至照搬几年前的教案上课。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教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由于教案一个,可班级不同,学情不同,课堂教学一定也会有不同。根据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即时反思,抓住契机,调整自已的教学策略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教后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阅读反思,通过阅读教育教学专著不断的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促进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学反思的途径上分:
①自我反思: 我个人认为这个是最关键的,一名教师只有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才能更快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②合作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教师自己独立反思,有时确会模糊不清,尤其是新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积淀,很有可能产生“模糊”的反思现象,这时最好寻求同行协助,一是将教学中的某些现象说给同行专家或老教师听,或者请其听课指导,请他们指出其造成的原因或改进的意见。二是多上汇报课、公开课,课后请同行集体诊断,求得更完整的反思。没有人能独自成功!同伴互助,才能共同提高!
③师生沟通。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如果缺乏沟通,即使发现问题,也较难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更难提出较好的改进方案。师生沟通就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过程。
师生间沟通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我们可以通过当堂提问、随堂学习以及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等,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进而可以对教学进程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有意识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说,课堂教学中,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同时,通过教师的言语与非言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保持对自己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就立即想法去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