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课改时空

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2-05-18 10:05:08   点击数:


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和基本价值取向,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学的使命。
  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本人既有收获也有困惑。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就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1.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入—呈现—探究—总结”的教学模式
  1.1情景导入—从学生生活熟知的现象和事物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带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使学生渐入佳境。比如:教学“水循环”一节时,可展示小诗;假如:我是一滴水,可以汇入渤海的浪花,可以化为喜马拉雅山顶的彩虹,驾着西北风,变为北国大地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松树的根吸收……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拉近了学生生活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距离。
  1.2新课呈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生生互动,使课堂精彩纷呈。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1.3探究深化——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提问,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4总结反思——给学生开设绿色通道,让他们各取所需,或归纳总结,或提出问题,以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
  “导入、呈现、探究、总结”的教学模式,能够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引导了“学”,又服务于“学”,“学”源于“教”,又受制于“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了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有实用价值。
  2.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不同的老师对新课标有不同的理解,知识点的取舍和教学要求的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应如何取舍知识点和把握教学要求?如何确定课程标准与高考的关系?不同的老师理解不同,实施过程也相去甚远。
  问题之二: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应如何掌握“度”。现在的教材有许多删减,若不补充一些知识,三年后,学生能否适应高考的要求?若按旧教材要求作一定程度拓展深挖,但课时紧,时间不允许。
  问题之三: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一下子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学校学生基础较差,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难度很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问题之四: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为了赶进度,又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现象。
  3.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3.1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这是社会对教师也是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在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引导生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