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发布者:cj_yuping 发布时间:2011-12-21 21:32:07 点击数:
课程资源又称为教学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指一切有利于课程和教学实施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内容很多,分类标准不同自然也就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我们这里所涉及的课程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前能够预设并能够搜集到或者是通过学生能够做好准备的,对于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则不在考虑的范畴。
毋庸置疑,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就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呢?笔者将结合案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课程资源开发机遇与挑战同在,更具挑战性
案例:这是新教材培训会上的一节观摩课。在学习《做一块卵石》时,授课教师围绕着问题“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播放了自己搜集整理的录像资料。显然,与课本中提供的卡通图画相比,录像资料给学生的感觉更直观、更具体,生动形象地向他们展示出岩石形成卵石所经历的全过程:风化、搬运、冲刷、相互碰撞与摩擦。与此同时,学生也更加清楚了岩石在河流各个流段的分布情况,这些表象的获得对于相关概念的建立、对于验证先前提出的关于卵石形成的假设、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编制上赋予了广大教师极大的自主权,与此同时,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网络的日益普及、社区文化设施的日趋完善、广大家长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等等,也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当然这一点对于科学课程来说也不例外。
如果说,这是广大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所拥有的良好机遇的话,那么挑战亦在所难免。要知道案例中提及的这节课毕竟是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又是处于地市级教材培训会上的观摩课,毕竟是授课教师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并且经过长时间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此推想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条件尚有待于大力改善的薄弱学校,在没有专任科学教师的情况下,又应该如何通过开发课程资源,来保障我们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从另一角度来看,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还处于试用阶段,在编排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有不尽完善之处,也就是说,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拓展课程资源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毕竟广大师生能够如愿以偿找到充足课程资源的条件并不充分。试问,究竟有多少可供查阅的书籍资料?网络普及的范围到底有多大?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而无端地造成了部分学生哪怕是一位学生学习机会的不均。比如,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无法搜集到卵石形成过程的录像资料,那么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师生任何一方来说,无疑都会感到困难重重。
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基本前提
要保证做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需要教师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等,教师把握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那么在解读教材时,便能够做到成竹在胸,运筹帷幄,便能够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便能够恰当地选取课程资源。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提供的部分课程资源不尽合理。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这一点,而对教材中提供的课程资源予以全盘否定,弃之不用。我们应该在正确领会教材编者设计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妥帖调整、修改与替换,从而保证选定的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比如在《我从哪里来》一课中,教材中设计了这样的自由体验活动:学生每人在腹部绑上一个4千克或3千克的沙袋。笔者认为此活动设计不妥,理由是:暂且不说沙袋的制作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即便是沙袋制作了,活动举行了,也最多不过是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滑稽的游戏而已,这个活动本身便是将神圣的母爱当作笑料。试想,沙袋如何能与妈妈腹中的胎儿相提并论?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又如何得以产生初为人母那种欣喜不安的感觉?谁也不得不承认怀着孩子的母亲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怀胎十月的艰辛,更多的是一种喜悦和一种期待,确切点儿说母爱的伟大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认识到这一点,又考虑到这一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母爱的伟大。因此,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引导学生从“妈妈爱你吗”引出议论话题,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妈妈关爱自己,再从怀了孩子的母亲的种种表现,比如讲究吃饭的营养,或者不化妆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怀了宝宝的妈妈为什么贪吃?怀了宝宝的妈妈不化妆是不爱美吗?通过辩论最终让学生深刻理解母爱是从妈妈怀有小宝宝时开始的,从而感悟到母爱的神圣和母亲的伟大。这样处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笔者以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科学高效、简便易行。也就是说,不需要师生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又能密切联系师生的实际、教学条件与校园环境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学习《小车的运动》一课时,要求设计一个体验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实验“拉不动的书”,教师教学用书上要求准备的实验器材之一是一本重约600克的字典,考虑到学生准备字典一则难以备足,二则带着字典到科学实验室对学生而言很不方便,也极大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因此,笔者决定将字典换为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科学课本。这样,需要做实验时,学生便可信手拈来,既让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到亲切,又使学生对实验的引入产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再比如在学习《有趣的不倒翁》一课时,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首先向学生出示了一个去掉配重的不倒翁,当他们都确认这是一只不倒翁后,便将不倒翁放在讲桌上并松开了手,结果不倒翁倒下了,为什么这只不倒翁会倒下去呢?这样,用与同学们已有经验完全不同的事实,来设置悬念,并作为新课的切入点,既紧密联系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即将研究的问题的探究兴趣。
具体说来,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要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这需要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二、科学性原则。要符合科学学习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把握科学学习的特点。
三、主体性原则。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与兴趣爱好,要能够激起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时代性原则。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需要教师留心观察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当前社会的经济、科技与文化等的发展状况。
五、简易性原则。课程资源要便于开发和利用,这需要教师综合考虑自身特点、教学条件及学生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便合理选择,有效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