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实践探索

发布者:cj_xudd   发布时间:2011-12-14 09:38:04   点击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实践探索>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实践探索
【内容摘要】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节奏即兴创编和声势训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两者教学实践的研究中,我们主要运用"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活起来",不仅身体动,还有心动、脑动--不仅能创作属于自己的节奏作品,还能将创编内容运用到演唱或欣赏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力、反应能力和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终达到自由表现音乐的目的。
【关键词】节奏、声势训练,即兴创编、多维互动、九年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学生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在现今许多中学里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节奏教学上,一方面学生学习了音乐理论知识,却无法正确、流畅地读出一条节奏或通过唱谱自学一首歌,即使模仿,也缺乏流动感。另一方面,却有很多学生在业余时间,花费高昂的学费进行器乐或声乐的专门训练。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单一的、老套的教学形式;理论、机械、枯燥、缺乏活力的内容,抑制着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导致他们潜在的音乐才能、创造力、想象力逐渐地,甚至有可能是永远地消褪。
一、节奏创编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不是单纯地技术训练,更不是脱离旋律的理论知识和有规则的正统传授,它首先应该是对旋律运动和情感的体验。因而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
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音乐的奠基石,是音乐的灵魂。今天,我们能看到完整的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数量已经很少了,但我们读古诗词时,仍能感受到其中的诗韵之美。那是因为节奏在诗歌中仍有保留。古代"律吕"特别重视节奏,"击节而歌",没有节奏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但教师单纯地讲解音符时值和名称时,往往注重其抽象性,将要表示的音响、运动和情感割裂开来。这时,我们灌输着技巧、理论,逻辑。学生的内心体验不可能从机械训练中得到满足,会厌倦节奏练习。而由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从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一直在进行着。中学阶段再重复进行,这显然是很低水平的。
根据教育部新音乐课程的内容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在即兴创作方面能做到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创编活动,能即兴编唱旋律,“即兴创编活动”是需要及时作出音乐判断(听觉分析、想象)的一种创造性音乐行为。它既是促进音乐思维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验证音乐思维水平的方法之一。如果一个学生学习了音乐,却没有能力用音乐表达自己最简单的思想,那就像一个人只会看文章,自己却不能写一样。显然这不符合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
因而,我根据我校九个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及音乐素质,结合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和节奏学习的方式,试图通过节奏即兴创编教学,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 "活起来",不仅身体动,还有心动、脑动。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或将创编内容运用到歌曲的演唱或欣赏中,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反应能力和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终达到自由表现音乐的目的。实践内容
一、 节奏教学的内容
实践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年级的普通班。内容分基础练习和即兴创编的运用。
1. 
基础练习:包括认识音符名称、时值,掌握基本节奏型。基础知识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对于小学低年级我结合他们刚入学彼此之间还不熟悉,老师也记不住名字的特点在第一节课时,我主要采取让他们自我介绍:如(我叫(刘佳)锡)按节奏:(走走 (跑跑)走),让学生也象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名字,并分成两部分,叫两个字的站在左边,叫三个字的站在右边,按节奏(走走走走)和(走走(跑跑)走),然后在每个同学按节奏介绍完自己的名字后,在记住对面一个同学的名字。如:(我叫王明),(你叫 ,〈刘佳〉遥)。这老师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写在黑板上,在让同学们按‘走’和‘跑’读出来,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两个节奏型加深印象,(1)让他们用手,脚做动作练习。(2)用同学们喜欢吃的东西和小动物的名字做游戏来巩固练习。如:汉堡包,小猫,老虎,肯德基在练习过程中也可以用声音的强弱,来让同学们体会节奏有强弱。同学们在游戏中,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这节课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对于高年级同学我第一节课是运用法国人艾米里-约琴夫o契夫(1804-1864)的节奏名称体系,使节奏时值"符号化",即教学中不进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抽象概念的讲授,而是通过tatiti tiritiri 等音节的声音,增强节奏可读性,使学生从感性上体验、迅速地识别不同的节奏,帮助学生们建立或恢复节奏感。以4/4为例,一般先列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音节读法,在熟悉节奏名称以后,任意组合节奏,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读出指定的节奏。掌握后,可以加入十六分音符(包括前后十六分音符节奏),还有附点八分节奏等,视学生掌握情况而定。运用节奏名称体系恢复节奏感较快,但比较简单、枯燥,不易长时间用。基本学会以后,就可进行即兴练习。如:要求能自己创作出新的节奏名称,只要通顺、上口即可(见附件)。目的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并表现自己的音乐。对于小学和初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方法,节奏模仿,教师作一个固定的节奏型,让学生为这个节奏型配上相应的话语,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即兴创编的能力。
二、即兴创作练习:这是整个实践研究的核心。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综合课中节奏教学的运用,都紧紧抓住即兴创作这一环节。
①有关即兴的训练,一般分个人、集体两种,或者两者结合。这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等书中都有介绍,本文不再详述。通常在个人练习中,学生的即兴节奏可能是不完整,零落的,甚至没有任何逻辑的。这时,除了采用前面提到的排列方法,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节奏感,也可叫一些节奏感较好的同学多做示范,做"小先生",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了解了规律,就慢慢学会了。
集体练习,我们主要采用音乐小组的形式。最好是每组5-6人,但目前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可能需要12-14人为一组。一般挑选音乐素质相对好一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老师表演一固定节奏,每组讨论一节奏集体练熟作为回答。在教师指挥下,不同的组迅速答出自己的节奏。
在实践中,我们以游戏方式,分三个梯度,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即时记忆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1、要求学会看指挥。每组必须思想集中,因为下一组轮到谁是不定的。不能跟上指挥或者念、打节奏不整齐的组将被出局,退出游戏。2、剩余的组继续游戏,要求后一组重复前一组的节奏再加上自己的节奏,如重复错误或不整齐,退出。这对小组的每个成员在注意力集中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进入了即时记忆力的训练。3、最后一轮,老师节奏变化了(前两轮教师一直用固定节奏),要求下一组重复老师和前一组的节奏,以此强化训练音乐记忆力和节奏感。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方式,每个组都很认真参与,且集体荣誉感很强,第一轮被淘汰的组往往会强烈要求再来一次。因此,这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喜欢音乐课起到很大作用,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
为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和游戏,一般每个音乐小组长应先和组员进行节奏问答,然后从组员的回答中挑选或整合一条符合要求的节奏,带领全组一起练习。有时因小组人数较多,会出现组员讲话,不动脑筋等待组长说出节奏的情况。因此,老师要经常走动,观察、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小组,积极进行活动。另外,也可在课余,根据上课要求事先对组长进行培训。
②在综合音乐课中运用即兴创编
节奏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并表达音乐。创造性活动能培养和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节奏即兴创编活动在综合课的应用,试图巩固、发展学生的内心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对音乐结构和曲式的领悟力,使学生真正获得表现音乐的实际体验。
1:在低年级歌唱教学中的游戏教学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爱动,做不住的特点,选择的内容以游戏为主。如一年级教材中的〈两只小象〉,歌曲描写了两只小象伸长鼻子慢吞吞的挪动着肥胖的身体一步一个脚印的在河边走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哪位小朋友知道大象长什么样的?“哪位小朋友上来模仿大象的样子?启发其他小朋友也上来模仿大象走路,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动起来。接下来教师展示几种乐器,有双响筒,大鼓,三角铁问他们哪个乐器的声音最象大象走路的声音,学生选择大鼓,分小组进行表演一个学生负责打鼓,两个学生带上头饰表演大象见面时的过程,教师提醒大象走路时的声音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主动的找出节奏的强弱进行打击乐器。教师弹旋律,学生可以踏着琴的旋律和节奏进行表演,在小朋友表演兴奋老师把歌词朗读出来,同学们很快就可以记住。老师加上旋律,这样一首歌就在同学们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顺利的完成了。同学们在游戏的快乐中学习了音乐,加强了对音乐的兴趣。
2:在高年级教学中创作教学
   
在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喜欢蹦跳,不喜欢课本上老的教材,因而采用综合教学的模式。如初中一年级《青春舞曲》,本课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新疆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新疆,再通过新疆的歌舞让学生认识了王洛宾引出哪里有驼铃声哪里就有王的歌声引出青春舞曲。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疆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达到了音乐与地理两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在本节课中有一个难点“鱼咬尾”的特点,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将同学们分成小组,在第一个“3时第一个学生做一个动作,第二个同学在下一个“3时要重复第一个同学的动作,到了“6他要在编一个动作,第三个人重复做着第二个人的动作依次类推。这一环节让学生很容易的学会歌曲的演唱,还了解“鱼咬尾”的特点,在学生掌握这一特点以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歌曲创编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为了更好的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我们还可以与新疆当地的民情结合起来设计一个小的故事环节:由远到近的驼铃声——风暴来时的沙漠——干枯的水井——风停后欣喜舞蹈的人们——由近到远的驼铃声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培养他们想象的能力。
 
不论是低年级的游戏还是高年级的创作,都在潜意识中启发了学生的能动性,集体合作性和创作性,而这一些都是我们传统教学中所不能给予孩子们的,许多学生都喜欢这种类型的课堂,因为在这里他们都感觉到音乐课的快乐。
2:欣赏教学中的即兴创作
在实践中,我们采用"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原则。"多维"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组织、活动、表演、即兴创作、观赏、评价不再按照传统的线性思维设计和实施,而是在一个具体教学内容点上(如节奏),按空间维度来组织教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能有效提高教学时效,并给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创造提供最大空间和时间保证。"互动"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在频繁的双向交流中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研究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
、重视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
 
在我欣赏课的教学中我将“过程”放在我教学的首位,如初中一年级〈走进非洲〉一课,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对于这一环节我首先从非洲鼓开始,让学生了解非洲的鼓点,然后分成小组去进行模仿,因为前段我说过节奏最初的认识,就是通过模仿这样学生就根据模仿很自然的主动去了解倾听非洲的鼓和他的音乐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提高了他们的模仿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合作,倾听,表达,无论是音乐素质还是人格素质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2
、 以活动性为主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当然有其优越性,它可以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增加活动性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个性。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问题时就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我们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落实,从活动入手,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走进非洲〉这一课我通过非洲的音乐和非洲的殖民地的历史很自然的联系到美国的音乐,接着让学生倾听“叮叮咚咚敲起来”让他们去发现锅,碗,飘盆其实也是乐器,然后给学生发乐器分成小组,推选一个指挥,分别设定主题,然后分组进行表演。这一环节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领导能力以及创作能力。
3
、开放性的教学
在座位排列上,我们采用圆弧型,这样不仅有利师生交流,也有利“生生”交流。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了解,观察,彼此共同进步。对于创作,老师要做的是告诉他们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做得更好,而不是去否定他们所做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要求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答案。不必担心会说错,不必担心被批评。刚开始,有许多同学羞于表达自己,甚至是简单的拍手都是僵硬的。我们告诉学生在演奏节奏时,身体要充分放松、自然的。节奏应是流畅的,你的个性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延伸。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慢慢理解了老师的方法,大部分同学的自信心有很大提高,不仅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表现节奏时也很自然。创编节奏的可听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当然,学生间有个体差异,并非所有的同学都能跟上,可以鼓励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能力逐步融入训练内容。我们提醒每个学生和自己比,做自己会做的,通过异步学习,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发展需要。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些男生虽然在起初学习有不自然表现,但积极性高,一旦熟练,他们所创作的节奏,比女生更有新意。他们上课思想集中了,而且会主动提问,这是以前所没有的现象。
三、在实践研究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在活动中可能刚开始有些同学不是很适应这种活动教学,因为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他们越来越不喜欢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给他们做些声势联系,从最简单的开始,这样不但可以开发他们四肢的协调性,还可以慢慢的培养他们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容进集体中来。
2
、长期的被动教育,学生不习惯也不喜欢自己动脑筋。节奏创编教学,对老师的""有更高的要求:放下架子,结合生活,用自己的生动有趣的示范去吸引学生。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不能急。尽量正面鼓励学生,融入到学生中,理解尊重每个学生的表现,并加以正确的诱导。这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
3
、在我国不论中小学都是大班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做开放性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控制课堂的纪律,和课堂座位的合理性,因为这一点直接关系到课堂的合作关系,以及上课的效果。
四、结论
奥尔夫音乐教学作为孩子音乐启蒙教育,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音乐感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音乐表现力等,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切实可行的。经两个年级的实践调查,有生60%喜欢在音乐课中增加节奏创编内容,35%的人觉得音乐课比以前有意思,认为这样的学习很轻松,而且能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还有一些同学认为,通过音乐课的学习,他们敢于展示自己了。
   
有关奥尔夫音乐教学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以上是我们在课改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音乐界的同人多多指教。


【内容摘要】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节奏即兴创编和声势训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两者教学实践的研究中,我们主要运用"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活起来",不仅身体动,还有心动、脑动--不仅能创作属于自己的节奏作品,还能将创编内容运用到演唱或欣赏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力、反应能力和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终达到自由表现音乐的目的。
【关键词】节奏、声势训练,即兴创编、多维互动、九年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学生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在现今许多中学里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节奏教学上,一方面学生学习了音乐理论知识,却无法正确、流畅地读出一条节奏或通过唱谱自学一首歌,即使模仿,也缺乏流动感。另一方面,却有很多学生在业余时间,花费高昂的学费进行器乐或声乐的专门训练。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单一的、老套的教学形式;理论、机械、枯燥、缺乏活力的内容,抑制着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导致他们潜在的音乐才能、创造力、想象力逐渐地,甚至有可能是永远地消褪。
一、节奏创编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不是单纯地技术训练,更不是脱离旋律的理论知识和有规则的正统传授,它首先应该是对旋律运动和情感的体验。因而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
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音乐的奠基石,是音乐的灵魂。今天,我们能看到完整的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数量已经很少了,但我们读古诗词时,仍能感受到其中的诗韵之美。那是因为节奏在诗歌中仍有保留。古代"律吕"特别重视节奏,"击节而歌",没有节奏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但教师单纯地讲解音符时值和名称时,往往注重其抽象性,将要表示的音响、运动和情感割裂开来。这时,我们灌输着技巧、理论,逻辑。学生的内心体验不可能从机械训练中得到满足,会厌倦节奏练习。而由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从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一直在进行着。中学阶段再重复进行,这显然是很低水平的。
根据教育部新音乐课程的内容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在即兴创作方面能做到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创编活动,能即兴编唱旋律,“即兴创编活动”是需要及时作出音乐判断(听觉分析、想象)的一种创造性音乐行为。它既是促进音乐思维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验证音乐思维水平的方法之一。如果一个学生学习了音乐,却没有能力用音乐表达自己最简单的思想,那就像一个人只会看文章,自己却不能写一样。显然这不符合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
因而,我根据我校九个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及音乐素质,结合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和节奏学习的方式,试图通过节奏即兴创编教学,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 "活起来",不仅身体动,还有心动、脑动。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或将创编内容运用到歌曲的演唱或欣赏中,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反应能力和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终达到自由表现音乐的目的。实践内容
一、 节奏教学的内容
实践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年级的普通班。内容分基础练习和即兴创编的运用。
1. 
基础练习:包括认识音符名称、时值,掌握基本节奏型。基础知识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对于小学低年级我结合他们刚入学彼此之间还不熟悉,老师也记不住名字的特点在第一节课时,我主要采取让他们自我介绍:如(我叫(刘佳)锡)按节奏:(走走 (跑跑)走),让学生也象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名字,并分成两部分,叫两个字的站在左边,叫三个字的站在右边,按节奏(走走走走)和(走走(跑跑)走),然后在每个同学按节奏介绍完自己的名字后,在记住对面一个同学的名字。如:(我叫王明),(你叫 ,〈刘佳〉遥)。这时老师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写在黑板上,在让同学们按‘走’和‘跑’读出来,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两个节奏型加深印象,(1)让他们用手,脚做动作练习。(2)用同学们喜欢吃的东西和小动物的名字做游戏来巩固练习。如:汉堡包,小猫,老虎,肯德基在练习过程中也可以用声音的强弱,来让同学们体会节奏有强弱。同学们在游戏中,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这节课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对于高年级同学我第一节课是运用法国人艾米里-约琴夫o契夫(1804-1864)的节奏名称体系,使节奏时值"符号化",即教学中不进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抽象概念的讲授,而是通过tatiti tiritiri 等音节的声音,增强节奏可读性,使学生从感性上体验、迅速地识别不同的节奏,帮助学生们建立或恢复节奏感。以4/4为例,一般先列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音节读法,在熟悉节奏名称以后,任意组合节奏,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读出指定的节奏。掌握后,可以加入十六分音符(包括前后十六分音符节奏),还有附点八分节奏等,视学生掌握情况而定。运用节奏名称体系恢复节奏感较快,但比较简单、枯燥,不易长时间用。基本学会以后,就可进行即兴练习。如:要求能自己创作出新的节奏名称,只要通顺、上口即可(见附件)。目的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并表现自己的音乐。对于小学和初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方法,节奏模仿,教师作一个固定的节奏型,让学生为这个节奏型配上相应的话语,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即兴创编的能力。
二、即兴创作练习:这是整个实践研究的核心。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综合课中节奏教学的运用,都紧紧抓住即兴创作这一环节。
①有关即兴的训练,一般分个人、集体两种,或者两者结合。这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等书中都有介绍,本文不再详述。通常在个人练习中,学生的即兴节奏可能是不完整,零落的,甚至没有任何逻辑的。这时,除了采用前面提到的排列方法,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节奏感,也可叫一些节奏感较好的同学多做示范,做"小先生",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了解了规律,就慢慢学会了。
集体练习,我们主要采用音乐小组的形式。最好是每组5-6人,但目前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可能需要12-14人为一组。一般挑选音乐素质相对好一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老师表演一固定节奏,每组讨论一节奏集体练熟作为回答。在教师指挥下,不同的组迅速答出自己的节奏。
在实践中,我们以游戏方式,分三个梯度,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即时记忆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1、要求学会看指挥。每组必须思想集中,因为下一组轮到谁是不定的。不能跟上指挥或者念、打节奏不整齐的组将被出局,退出游戏。2、剩余的组继续游戏,要求后一组重复前一组的节奏再加上自己的节奏,如重复错误或不整齐,退出。这对小组的每个成员在注意力集中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进入了即时记忆力的训练。3、最后一轮,老师节奏变化了(前两轮教师一直用固定节奏),要求下一组重复老师和前一组的节奏,以此强化训练音乐记忆力和节奏感。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的方式,每个组都很认真参与,且集体荣誉感很强,第一轮被淘汰的组往往会强烈要求再来一次。因此,这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喜欢音乐课起到很大作用,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
为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和游戏,一般每个音乐小组长应先和组员进行节奏问答,然后从组员的回答中挑选或整合一条符合要求的节奏,带领全组一起练习。有时因小组人数较多,会出现组员讲话,不动脑筋等待组长说出节奏的情况。因此,老师要经常走动,观察、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小组,积极进行活动。另外,也可在课余,根据上课要求事先对组长进行培训。
②在综合音乐课中运用即兴创编
节奏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并表达音乐。创造性活动能培养和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节奏即兴创编活动在综合课的应用,试图巩固、发展学生的内心听觉和想象力,提高对音乐结构和曲式的领悟力,使学生真正获得表现音乐的实际体验。
1:在低年级歌唱教学中的游戏教学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爱动,做不住的特点,选择的内容以游戏为主。如一年级教材中的〈两只小象〉,歌曲描写了两只小象伸长鼻子慢吞吞的挪动着肥胖的身体一步一个脚印的在河边走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哪位小朋友知道大象长什么样的?“哪位小朋友上来模仿大象的样子?启发其他小朋友也上来模仿大象走路,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动起来。接下来教师展示几种乐器,有双响筒,大鼓,三角铁问他们哪个乐器的声音最象大象走路的声音,学生选择大鼓,分小组进行表演一个学生负责打鼓,两个学生带上头饰表演大象见面时的过程,教师提醒大象走路时的声音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主动的找出节奏的强弱进行打击乐器。教师弹旋律,学生可以踏着琴的旋律和节奏进行表演,在小朋友表演兴奋时老师把歌词朗读出来,同学们很快就可以记住。老师加上旋律,这样一首歌就在同学们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顺利的完成了。同学们在游戏的快乐中学习了音乐,加强了对音乐的兴趣。
2:在高年级教学中创作教学
   
在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喜欢蹦跳,不喜欢课本上老的教材,因而采用综合教学的模式。如初中一年级《青春舞曲》,本课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新疆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新疆,再通过新疆的歌舞让学生认识了王洛宾引出哪里有驼铃声哪里就有王的歌声引出青春舞曲。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疆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达到了音乐与地理两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在本节课中有一个难点“鱼咬尾”的特点,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将同学们分成小组,在第一个“3时第一个学生做一个动作,第二个同学在下一个“3时要重复第一个同学的动作,到了“6他要在编一个动作,第三个人重复做着第二个人的动作依次类推。这一环节让学生很容易的学会歌曲的演唱,还了解“鱼咬尾”的特点,在学生掌握这一特点以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歌曲创编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为了更好的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我们还可以与新疆当地的民情结合起来设计一个小的故事环节:由远到近的驼铃声——风暴来时的沙漠——干枯的水井——风停后欣喜舞蹈的人们——由近到远的驼铃声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培养他们想象的能力。
 
不论是低年级的游戏还是高年级的创作,都在潜意识中启发了学生的能动性,集体合作性和创作性,而这一些都是我们传统教学中所不能给予孩子们的,许多学生都喜欢这种类型的课堂,因为在这里他们都感觉到音乐课的快乐。
2:欣赏教学中的即兴创作
在实践中,我们采用"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原则。"多维"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组织、活动、表演、即兴创作、观赏、评价不再按照传统的线性思维设计和实施,而是在一个具体教学内容点上(如节奏),按空间维度来组织教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它能有效提高教学时效,并给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创造提供最大空间和时间保证。"互动"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在频繁的双向交流中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研究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
、重视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
 
在我欣赏课的教学中我将“过程”放在我教学的首位,如初中一年级〈走进非洲〉一课,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对于这一环节我首先从非洲鼓开始,让学生了解非洲的鼓点,然后分成小组去进行模仿,因为前段我说过节奏最初的认识,就是通过模仿这样学生就根据模仿很自然的主动去了解倾听非洲的鼓和他的音乐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提高了他们的模仿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合作,倾听,表达,无论是音乐素质还是人格素质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2
、 以活动性为主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当然有其优越性,它可以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增加活动性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个性。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问题时就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我们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落实,从活动入手,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走进非洲〉这一课我通过非洲的音乐和非洲的殖民地的历史很自然的联系到美国的音乐,接着让学生倾听“叮叮咚咚敲起来”让他们去发现锅,碗,飘盆其实也是乐器,然后给学生发乐器分成小组,推选一个指挥,分别设定主题,然后分组进行表演。这一环节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领导能力以及创作能力。
3
、开放性的教学
在座位排列上,我们采用圆弧型,这样不仅有利师生交流,也有利“生生”交流。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了解,观察,彼此共同进步。对于创作,老师要做的是告诉他们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做得更好,而不是去否定他们所做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要求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答案。不必担心会说错,不必担心被批评。刚开始,有许多同学羞于表达自己,甚至是简单的拍手都是僵硬的。我们告诉学生在演奏节奏时,身体要充分放松、自然的。节奏应是流畅的,你的个性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延伸。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慢慢理解了老师的方法,大部分同学的自信心有很大提高,不仅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表现节奏时也很自然。创编节奏的可听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当然,学生间有个体差异,并非所有的同学都能跟上,可以鼓励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能力逐步融入训练内容。我们提醒每个学生和自己比,做自己会做的,通过异步学习,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发展需要。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些男生虽然在起初学习有不自然表现,但积极性高,一旦熟练,他们所创作的节奏,比女生更有新意。他们上课思想集中了,而且会主动提问,这是以前所没有的现象。
三、在实践研究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在活动中可能刚开始有些同学不是很适应这种活动教学,因为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他们越来越不喜欢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给他们做些声势联系,从最简单的开始,这样不但可以开发他们四肢的协调性,还可以慢慢的培养他们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容进集体中来。
2
、长期的被动教育,学生不习惯也不喜欢自己动脑筋。节奏创编教学,对老师的""有更高的要求:放下架子,结合生活,用自己的生动有趣的示范去吸引学生。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不能急。尽量正面鼓励学生,融入到学生中,理解尊重每个学生的表现,并加以正确的诱导。这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
3
、在我国不论中小学都是大班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做开放性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控制课堂的纪律,和课堂座位的合理性,因为这一点直接关系到课堂的合作关系,以及上课的效果。
四、结论
奥尔夫音乐教学作为孩子音乐启蒙教育,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音乐感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音乐表现力等,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切实可行的。经两个年级的实践调查,有生60%喜欢在音乐课中增加节奏创编内容,35%的人觉得音乐课比以前有意思,认为这样的学习很轻松,而且能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还有一些同学认为,通过音乐课的学习,他们敢于展示自己了。
   
有关奥尔夫音乐教学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以上是我们在课改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音乐界的同人多多指教。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