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应该怎样“摘”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1-11-24 09:34:40 点击数:
“桃子”应该怎样“摘”
长海县教师进修学校 杜若明
教学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路径有多条,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明确学生现有基础之上的问题给定。因为问题是知识掌握和思维发展的媒介,是重要的载体,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没有思维,就不会有质疑,就不会有思考,不会有研究探究,也就谈不上思维的扩展和发展。没有思维的教学是一个虚假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怎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呢?
1、 掌握学生认知的现实水平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低认知水平向高认知水平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种上升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学生的现实状态,而不是应该状态,即学生的现实起点是什么,从哪个层次或哪个级别开始教起,那样才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要取决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愿不愿意跳起来,二是“桃子”的质量,三是你将“桃子”挂多高。学生愿不愿意跳起来的外部动力是“桃子”的质量和“桃子”的高度。如果将“桃子”的质量比作问题的质量,“桃子”的高度比作问题的难度,我们就有理由说,关系学生思维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问题。看来掌握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挑选合适的“桃子”,摆放在合适的位置是多么的的重要。
2、 考虑学生思维的持续程度
大家都知道爬山时一个消耗体力极大的体育活动,尤其是连续地从一个山头奔向另一个山头。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同爬山过程中的爬坡一样,一要考虑教师给定的坡的密度,密度越大,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众多的峰峦叠嶂,因劳累过度而跌坐那里不起!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呆坐那里,与老师失去了互动,学生不配合教师的现象,是因为教师给的“桃子”太多,他们已无力跳起来,眼看着“桃子”,已经失去了摘“桃子”的能力。这样的“桃子”即消耗了学生思维的张力和弹力,也堵塞了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空间,最终是教师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教师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解读,学生得到了最终的结论,而丢失了原本富饶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窄小,思维的长度变得短促,学生的思维只能是在教师的一步步紧逼中,认同似地思考问题,弱化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3、明确问题的坡度
问题的坡度决定了学生参与程度。问题的坡度小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不用跳伸手可得,这样的“桃子”是老师给予的,或者说是教师喂给学生的,这样的教学与一个人推着一个正常的人坐在轮椅上行走没有什么区别。问题的坡度过大,学生即使跳起来也摘不到,索性学生也就不摘了,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只见教师不见学生也就是正常的事情了。只有那种学生既能摘到“桃子”,又非轻而易举,不是伸手既得,需要费些努力,费点劲儿,要跳起来,这样摘到的“桃子”才又大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