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看不见的河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1-11-11 09:14:21 点击数:
李照钦和工友在地下10余米处工作。程宝琦摄
早晨5点多,天微亮,李照钦简单洗漱后,又回到他的岗位——地下14米的南水北调输水涵洞,就着灯泡的光亮,拿起镐头,抡圆了挥下去,土石飞溅。手,虽有厚厚的老茧却也略感麻热。然后,一镐,又是一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而今,君不见的是,近十年间数万人默默无闻地工作,为让北京人民喝上甘甜的丹江水,在地下,劳动者们挖掘着一条“看不见的河”。
三伏才过的一天,记者来到丰台区宛平地区一处并不起眼的工地,但在地下,他们所施工的南水北调北京市内配套工程南干渠一标段,输水涵洞长1.2公里。
沿着施工梯下去10余米,进涵洞,步行三百余米,温度低了下来,空气中弥漫着焊枪的烟味、运土车的尾气……但有通风设备,尽量让工人有个好的施工环境。
40岁的李照钦,来自河南安阳,黝黑的皮肤在地下显得更黑,“来北京干活已经7年多了。”鬓毛未衰,乡音已改,“我这班8个人,有我弟弟,还有其他亲戚。”他和身边的人,都在各自作业,抡镐,敛土,装车,焊接……十几度的温度,人人却汗水湿透了衣服。
他们所在的工程标段,属于南水北调北京市内配套工程的南干渠。南干渠全长27公里,西部上游与总干渠永定河倒虹吸相接,东部下游至亦庄调节池,承担着南水北调后本市南部丰台、大兴等区的输水任务。
“南水北调?知道。”李照钦憨憨地一笑,“我老家安阳,也有输水工程。”
4米多高的涵洞,4个人4把镐,每个班每12小时挖1米,然后再由下一个班继续,24小时轮流作业,每天推进2米。
“不好干,地质复杂,只能工人手工挖,上不了机械。”工地负责人说,这段路的土层为沙砾石,经常可以见到大块的卵砾石,“最大的漂石直径半米多,要四个工人才能抬动。”
累不?“不累。”李照钦的镐头就没停下过,镐下尘土飞舞,在灯光下宛若云烟,把他的身形包裹,“干习惯了,再说咱要保证工期和质量,让北京人喝上丹江水,再累也不怕。”埋头干活惯了,老李不太习惯交谈,但说的挺实在。
他们所挖掘的这段路,虽只有1.2公里,却需在地下两次穿越五环路和一个大型垃圾填埋场,土层情况复杂,李照钦和他的工友们,一镐一镐地开掘,一米一米地推进,在这不为人知的地下深处。
一标段之南,京九铁路的西侧,36岁的林鹏远,正在南干渠二标段的地下涵洞检查工程质量,高大的东北汉子,显得有些消瘦。
今年,工程正处紧张阶段,林鹏远肚子疼了很多天,有时疼得大汗淋漓。后来实在熬不住了才去医院,阑尾炎,都化脓了。开刀手术,刚恢复,他就上班了。
不止一个林鹏远,南干渠的工程中,数以百计的工程管理人员和质量技术人员,几乎人人都是24小时值守在工地,从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随时下井,检验工程进度,监督施工质量……“完工以后,一定要大睡几天!”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
在地质条件较好的东部几个标段,施工采用机械挖掘。记者一走进涵洞,就能听到盾构机的轰鸣声,在地下直径6米多的涵洞里,震得人耳朵几乎发麻。由于是机械作业,洞里很闷热,站着不动都出汗。
一路踩着泥水走进去,一位身着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指挥装运渣土。记者和他的交谈,几乎是在面对面的“吼叫”中完成的。
他叫陈又山,56岁,北京人,从小就住丰台。“这里机械挖掘进程快,每天推进30米。”
爬出涵洞,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晚上7点,李照钦到了下班的时间,按他的话说,“一天看不见太阳。”
南水北调北京段自2003年开始施工以来,数万人参与了各项工程的建设,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总干渠已经完成建设,南干渠将于2013年完工。
2014年,甘甜的丹江水,将流入北京,流入这数万人历时十余年挖掘、绵延近200公里的“看不见的河”。清水无言,流淌着建设者们默默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