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成长与教科研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1-10-20 16:35:47 点击数:
教师的成长与教科研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搞教育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实际上,教师们要研究的课题俯拾即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因此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遇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
最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增强,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热情也日益高涨。但是,如何正确认识并有效开展教科研工作,在广大教师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盲点。下面我将对教科研的定位、意义、需要、误区以及必须遵循的要求提一点个人看法,供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参考。
一、找准定位
任何研究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定位,不同的定位决定了研究活动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别。我们教师对教科研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错误的定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应定位在:
1、经验的上升性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工作是经验性的,同样,他们从事的教育科研一般都带上了很大的经验的成分。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类比、推理、总结、概括,使教育、教学经验逐渐完善,并逐渐科学化、系统化,进而上升为一定的理论,成为指导实践的强有力武器。当然,这种理论往往不是纯粹的教育理论;而是经验性很强的理论。如果没有这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过程,再多、再好的实践都难以形成结构性的经验,更谈不上上升为理论。我们基层教师开展教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这一层面的研究。
2、教育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中小学教科研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研究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中小学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服务,应注重研究的应用性,将教育科研工作置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具体地,可以运用已有的教育科学原理解释某个个别的现象或案例,使之具有科学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使已有的教育理论得到验证。还可以在运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命题、假设,充实、丰富、深化、扩展已有的理论,使它分化出新的知识领域。
3;教育理论的发展性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仅是学习应用理论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补充、完善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有了科学的理论,不等于有了科学的方法。机械地生搬理论只能弄巧成拙,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教育科研,在理论的指导下,选择科学的方法,对某些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并总结成经验、模式或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使用,进而达到发展理论的目的。
二、明确意义
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对本职工作技艺的研讨中才能获得知识和智慧的升华,只有在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培养中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一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
1、教科研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突破口
教育科研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认识、学习和运用教育科学及相关知识,使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树立起研究意识,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使个人经验向科学认识方面转化,避免盲目探索,可以大大缩短教师成长的学习过程。有关研究显示: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后的3-5年内,其教学与工作年限呈正相关。这以后就出现一个高原现象,即如果教师不参与教科研或进修,其工作水平随教学年限增长的影响,变化微乎其微;但如果不断参与教科研,其工作水平并不与工作年限同步提升。说明教师要走出成长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只有依靠教科研。古今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教科研是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和造就有作为的教育家的大熔炉。
2、教科研是科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面对教育实践,直接接触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由于未能进行研究,就不可能把经验上升为理论。而个人的经验又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为少数人所接受。如果不开展教育科研,缺乏理论指导,对许多值得研究的现象、问题或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结果是方法依然落后,问题依然存在,质量难以提高。只有通过教科研,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运用它们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掌握教育规律,科学地总结经验,使之提高、升华为理性认识,同时把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就能发挥助推器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3、教科研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
有人说现代化学校有两个坚强的翅膀,一是基础性工程--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二是先导性工程--教育科学研究,插上这两个翅膀,学校才能腾飞。此言十分精到。教科研是学校创特色、上等级、树品牌的必由之路,是优秀学校的重要标志。我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不仅要看其教育质量,更要分析其教育质量是怎样提高的,即是否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提高了教育质量。因此,教科研工作的水平、层次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教科研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
三、走出误区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错误必然导致行动的偏差。所以,我们教师搞科研,必须走出几个观念上的误区。
1、功利化
有的教师纯粹为了评职、评优才会搞教科研、写论文,一旦职称评上了,目的达到了,立即没有了动力,再也提不起精神去搞什么课题研究。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短视观点,源于对教科研的功利主义态度。
2、庸俗化
有的教师认为教科研就是写论文,写论文就是教科研,搞教科研非常简单,看一些书报、杂志,从事“裁缝“工作,东拼西凑就写出一份科研报告或论文,不做任何实质性的实践研究,一学期可以写出好几篇。只求数量、不讲质量,重结果、轻过程。从而把教科研看做是人人不费举手之劳就可坐享成果的事,使教科研偏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把教科研庸俗化。这种观点的危害在于:它把教科研窄化为一项孤立的工作(事实上它是渗透于一切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窄化为一种雕虫小技(事实上它是一种智能型的高级形态的生产力)。
在以上两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教科研永远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因而永远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从事教科研工作时,必须走出这两个误区。
四、遵循几点要求
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有其必要性,同时存在着一些观念上、操作上的误区。因此我们教师有效地开展教科研工作,必须做到:
1、求新。求新应体现在:(1)时间新,指问题应有时代感,与时俱进,能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2)内容新,指教育实践中提出的新矛盾、新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3)方法新,指研究的角度、思路有新意;(4)理论应用创新,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解决问题。
2、求实。一方面,教师搞教科研的“根”在教学第一线,在学校、学生;另一方面,教科研活动乃至成果要回归学校,因而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求教师教科研工作必须务实。强化务实意识,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研究课题务实,要根据学校条件、教师自身素质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来确定研究课题,以符合校情。二是研究过程务实,研究的切口要小,要处理好点上经验与面上提升、推广的关系。在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应确定深思研究的操作方案并严格按方案去实施研究过程。
3、求精。教师搞教科研,课题研究是主要的活动,但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应抓住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学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从这些困惑中形成课题,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这类问题因为贴近实际,有生命力、有价值。
4、求真。教科研要揭示的是教育现象的真实规律,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将丰富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有机结合,千万不能弄虚作假,搞“泡沫科研”。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能提高教科研的品位,从而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五、研究的问题类别
我们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生的成绩很差、学生纪律松散等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的问题,比如,启发式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搞,等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检讨所发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这样?”“应该做哪些调整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从来不是额外的工作,教学和科研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真正的教学活动有着科研的性质和色彩。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 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育成果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教育科研,必须是“真正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除此之外,还必须符合开展教育科研的一般规范。这样说并不是要混淆教学和科研的界限,降低科研的标准和要求,这恰恰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六、教科研过程的具体操作
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断主动学习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策略,由此促进了研究者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其成果既有显性可编码的文字材料,也有隐性不能编码的技能经验。我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就是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和目的所在,论文等不过是其能力的物化表现形式。
1.记录自己的生活故事。教师的研究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这些生活故事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深化说者描述和分析。教师的叙事研究由解说者描述的,解说者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3.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为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成筑起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而带来教育世界的整体升华。
4、在操作时记述详尽。操作时应对事件的时间、地点、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记录详尽;可以加上一点反思、及处理方法。
由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大多 是在自然情况下进行 的,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教师的性格特点不同,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同,因此科研成果具有境域性、特殊性、个案性,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适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成果没有价值或价值较低。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不能搞简单的模仿和移植,或盲目照搬照抄,更不能硬性规定要学习推广。能给人以启迪借鉴并能够促使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就是很大的贡献。
总之,我们中小学老师要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把教育科研当成自己的份内事, 学校应当成为教科研主阵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实在在地开展教科研工作,善于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预见性,使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最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增强,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热情也日益高涨。但是,如何正确认识并有效开展教科研工作,在广大教师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盲点。下面我将对教科研的定位、意义、需要、误区以及必须遵循的要求提一点个人看法,供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参考。
一、找准定位
任何研究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定位,不同的定位决定了研究活动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别。我们教师对教科研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错误的定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应定位在:
1、经验的上升性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工作是经验性的,同样,他们从事的教育科研一般都带上了很大的经验的成分。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类比、推理、总结、概括,使教育、教学经验逐渐完善,并逐渐科学化、系统化,进而上升为一定的理论,成为指导实践的强有力武器。当然,这种理论往往不是纯粹的教育理论;而是经验性很强的理论。如果没有这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过程,再多、再好的实践都难以形成结构性的经验,更谈不上上升为理论。我们基层教师开展教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这一层面的研究。
2、教育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中小学教科研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研究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中小学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服务,应注重研究的应用性,将教育科研工作置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具体地,可以运用已有的教育科学原理解释某个个别的现象或案例,使之具有科学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使已有的教育理论得到验证。还可以在运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命题、假设,充实、丰富、深化、扩展已有的理论,使它分化出新的知识领域。
3;教育理论的发展性研究
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仅是学习应用理论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补充、完善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有了科学的理论,不等于有了科学的方法。机械地生搬理论只能弄巧成拙,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教育科研,在理论的指导下,选择科学的方法,对某些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并总结成经验、模式或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使用,进而达到发展理论的目的。
二、明确意义
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对本职工作技艺的研讨中才能获得知识和智慧的升华,只有在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培养中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一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
1、教科研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突破口
教育科研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认识、学习和运用教育科学及相关知识,使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树立起研究意识,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使个人经验向科学认识方面转化,避免盲目探索,可以大大缩短教师成长的学习过程。有关研究显示: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后的3-5年内,其教学与工作年限呈正相关。这以后就出现一个高原现象,即如果教师不参与教科研或进修,其工作水平随教学年限增长的影响,变化微乎其微;但如果不断参与教科研,其工作水平并不与工作年限同步提升。说明教师要走出成长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只有依靠教科研。古今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教科研是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和造就有作为的教育家的大熔炉。
2、教科研是科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面对教育实践,直接接触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由于未能进行研究,就不可能把经验上升为理论。而个人的经验又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为少数人所接受。如果不开展教育科研,缺乏理论指导,对许多值得研究的现象、问题或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结果是方法依然落后,问题依然存在,质量难以提高。只有通过教科研,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运用它们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掌握教育规律,科学地总结经验,使之提高、升华为理性认识,同时把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就能发挥助推器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3、教科研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
有人说现代化学校有两个坚强的翅膀,一是基础性工程--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二是先导性工程--教育科学研究,插上这两个翅膀,学校才能腾飞。此言十分精到。教科研是学校创特色、上等级、树品牌的必由之路,是优秀学校的重要标志。我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不仅要看其教育质量,更要分析其教育质量是怎样提高的,即是否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提高了教育质量。因此,教科研工作的水平、层次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教科研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
三、走出误区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错误必然导致行动的偏差。所以,我们教师搞科研,必须走出几个观念上的误区。
1、功利化
有的教师纯粹为了评职、评优才会搞教科研、写论文,一旦职称评上了,目的达到了,立即没有了动力,再也提不起精神去搞什么课题研究。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短视观点,源于对教科研的功利主义态度。
2、庸俗化
有的教师认为教科研就是写论文,写论文就是教科研,搞教科研非常简单,看一些书报、杂志,从事“裁缝“工作,东拼西凑就写出一份科研报告或论文,不做任何实质性的实践研究,一学期可以写出好几篇。只求数量、不讲质量,重结果、轻过程。从而把教科研看做是人人不费举手之劳就可坐享成果的事,使教科研偏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把教科研庸俗化。这种观点的危害在于:它把教科研窄化为一项孤立的工作(事实上它是渗透于一切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窄化为一种雕虫小技(事实上它是一种智能型的高级形态的生产力)。
在以上两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教科研永远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因而永远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从事教科研工作时,必须走出这两个误区。
四、遵循几点要求
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有其必要性,同时存在着一些观念上、操作上的误区。因此我们教师有效地开展教科研工作,必须做到:
1、求新。求新应体现在:(1)时间新,指问题应有时代感,与时俱进,能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2)内容新,指教育实践中提出的新矛盾、新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3)方法新,指研究的角度、思路有新意;(4)理论应用创新,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解决问题。
2、求实。一方面,教师搞教科研的“根”在教学第一线,在学校、学生;另一方面,教科研活动乃至成果要回归学校,因而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求教师教科研工作必须务实。强化务实意识,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研究课题务实,要根据学校条件、教师自身素质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来确定研究课题,以符合校情。二是研究过程务实,研究的切口要小,要处理好点上经验与面上提升、推广的关系。在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应确定深思研究的操作方案并严格按方案去实施研究过程。
3、求精。教师搞教科研,课题研究是主要的活动,但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应抓住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学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从这些困惑中形成课题,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这类问题因为贴近实际,有生命力、有价值。
4、求真。教科研要揭示的是教育现象的真实规律,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将丰富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有机结合,千万不能弄虚作假,搞“泡沫科研”。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能提高教科研的品位,从而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五、研究的问题类别
我们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生的成绩很差、学生纪律松散等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的问题,比如,启发式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搞,等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检讨所发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这样?”“应该做哪些调整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从来不是额外的工作,教学和科研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真正的教学活动有着科研的性质和色彩。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 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育成果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教育科研,必须是“真正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除此之外,还必须符合开展教育科研的一般规范。这样说并不是要混淆教学和科研的界限,降低科研的标准和要求,这恰恰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六、教科研过程的具体操作
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断主动学习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策略,由此促进了研究者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其成果既有显性可编码的文字材料,也有隐性不能编码的技能经验。我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就是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和目的所在,论文等不过是其能力的物化表现形式。
1.记录自己的生活故事。教师的研究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这些生活故事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深化说者描述和分析。教师的叙事研究由解说者描述的,解说者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3.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为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成筑起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而带来教育世界的整体升华。
4、在操作时记述详尽。操作时应对事件的时间、地点、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记录详尽;可以加上一点反思、及处理方法。
由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大多 是在自然情况下进行 的,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教师的性格特点不同,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同,因此科研成果具有境域性、特殊性、个案性,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适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成果没有价值或价值较低。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不能搞简单的模仿和移植,或盲目照搬照抄,更不能硬性规定要学习推广。能给人以启迪借鉴并能够促使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就是很大的贡献。
总之,我们中小学老师要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把教育科研当成自己的份内事, 学校应当成为教科研主阵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实在在地开展教科研工作,善于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预见性,使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