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参考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1-09-28 10:49:13 点击数:
第二单元 师友结伴同行
一、 本单元的地位
(一)本单元在课程中的定位
本单元前承“家庭中的人际交往”,后续“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人际交往”。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阵地,与师生交往是学生交往的重要方面。
“交往”涉及如何交往、如何形成沟通能力的问题,涉及道德判断、交往品德的问题。本单元以学会学校情境中人际交流与沟通、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课程的基本目标,与第四单元交往品德相区别。
(二)本单元安排的依据
1.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交往中的“向师性”大大减少,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同学交往方面,平等互惠逐渐上升为主导模式。适应这一变化,本单元把学习主题定为“师友结伴同行”,以“伴”字突出交往中的平等模式;以“结伴同行”表达学校人际交往的意义──在于不断成长。
初中学生的学校人际交往模式在发生变化。平等、友谊、爱慕等交往中的高级情感在不断涌现,青春期闭锁、交往退缩、交往不当等现象在不断增加,民主平等的交往意识在不断萌生。本单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道德发展、情感发展和交往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2. 课程标准中“了解闭锁心青春期理现象及其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以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情感”,以及“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材内容安排的依据。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有主题探究和两课内容: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讲生生交往及同学关系;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讲师生交往及师生关系。两课的落脚点都在于强调健康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每个框都存在一个从知到行的学习过程,而重点放在“行”上,即突出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突出道德学习中的重在实践的德育理念。
三、探究活动建议
(一)设计目的
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是“交往的剧场,成长的舞台”。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展示表演才能,而是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调查、编剧、表演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了解学校中的人际交往现状、分析产生人际冲突的原因、探究解决冲突的方法、反思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操作建议
主题探究包含三个环节。一是调查学校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现状,收集反映人际交往的问题、困惑和冲突的事件。二是编写一个反映校园交往的小剧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这一环节也应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学生可以参照教材介绍的方法来设计解决冲突的剧情。三是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安排一节活动课,让各小组表演自己的小品,师生共同评出各种奖项。由于小组较多,教师应对各组的表演时间加以限制,原则是让每个小组、更多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成果。如果有可能,表演环节也可以按照主题(朋友交往、男女生交往、师生交往)安排在相应的学习内容之后进行,这样更有针对性。
(三)应注意的问题
本活动要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的活动,这既是分享教学过程,也体现了单元的主题。
第三课 同侪携手共进
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本课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知道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品质;
知道青春期闭锁现象及其危害;
能够说出交友的基本原则;
知道男性与女性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
2. 能力目标。
绘制自己的人际树轮图,分析自己人际关系状况的能力;
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友谊是什么,能够对教材中提供的交友案例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
能够运用友谊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友困惑与冲突,能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能够辨别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早恋”,能够运用理智调控与异性同学交往中的情感问题,能够正常和有分寸地和异性同学交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愿意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我;
在同学交往中,尊重他人,宽容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
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主动悦纳他人,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
愿意和异性同学交往,尊重异性同学;
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开始出现的对异性的爱慕的情感,愿意反思并正确把握情感问题;
选择并初步形成有关友谊的正确的价值观。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总体教学建议
(一)本课内容结构
1. 本课逻辑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
第一框讲一般同学交往的问题,核心是朋友和友谊,这里不分男生女生,主题是积极与同学交往,学会人际沟通,妥善处理友谊问题,最终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框讲男生女生如何交往,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2. 本课内容图表略
(二)总体教学建议
1.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框2课时)。
2. 课前准备。
可以事先搜集一些学生交往的典型案例,对朋友、友谊以及男女生交往的不同看法。这样,教学更具针对性,更贴近学生。
3. 教学方法。
本课以活动探究为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并归纳、提炼出主题。教师应在“做中学”理念指导下,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活动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策略,结论部分应多由学生通过体悟自主生成。
4. 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对学校或本班同学交往状况、困惑进行调查,如什么样的同学受人欢迎,谁的人缘儿好,他(她)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对男女生交往的不同理解、态度,有条件的学校可设计一些问卷调查。
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框“同学?朋友”,从感知自我人际状况到对友谊的理解,再到友谊困境的尝试解决。教学内容建立在问题学习基础之上,由问题情境到简要概括,强调在探究中学习。
本框有两目内容。第一目“我的人际圈”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感知自己的人际状况,方法是绘制人际树轮图,通过对自己的人际状况的反思,归纳出开放自我、积极交往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了解交往中受人欢迎的品质,方法是概括受欢迎的人的共同特点,通过比较,理解养成良好品德和提高沟通能力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交流、沟通技巧和对友谊的理解解决交友困境。
本目有两个活动。
其一,是绘图。绘制人际关系树轮图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认识到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与同学交往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绘制自己的人际树轮图;然后观察自己及同学的树轮图,检视、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再思考并讨论如何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朋友。绘图时教师可示范,告诉学生朋友不限于同学。活动中要防止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教育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积极与同学交往、沟通上。
其二,是受人欢迎的品质。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选出本小组和本班最受人欢迎的人,概括交往中受人欢迎的品质,引导学生努力做受欢迎的人。
在活动过程中,可由小组讨论,选出本组最受欢迎的同学并向全班介绍;然后,概括各组受人欢迎的主要品质,并把这些品质写在黑板上。
活动中要注意正面引导,以免出现损害同学关系的言辞;着力引导学生做受人欢迎的人;明确受欢迎除了品德因素外,还有交往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
第二目是“与友同行”,这是本课的重点。讲三个问题。
其一,讨论朋友是什么、交友的益处。
其二,探讨朋友从哪里来,即交友的方法、人际沟通的艺术。这部分通过在交友困境中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归纳出一些主要的交友原则。
其三,在提供的交往情境中,学习如何运用交友的原则。
本目共安排了四个活动,供教学时选用。
一是“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小鹏该怎么办”。通过为困境中的小鹏出主意,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列举小鹏可能的做法,并说明每种做法可能导致的结果;归纳出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续写有关朋友的隐喻,要注意鼓励学生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想象,防止过于功利的价值取向。
二是“友谊原则──小冬和小宁的故事”。
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两难困境中探究性学习,体悟平等互惠、给予与分担的友谊原则,探究交往策略,提高沟通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小冬和小宁的感受并做出评价,然后提出解决困境的策略。
三是“交往原则──小可和小新的故事”。这是个开放性的活动,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宽容他人、尊重差异的友谊原则,提高人际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中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体验小可和小新的感受并做出评价;为该故事编写一个结尾,目标是打破友谊的僵局。活动中要注意渗透“和而不同”的思想,辩证地看问题。
四是“友谊原则的应用──怎样帮助朋友、怎样对待朋友的变化”。通过两则交友案例学习友谊原则。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每小组选择一个问题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分配角色,准备角色扮演;每组用小品的形式展示不同的解决方法,比较哪组的解决方式更合理、更可行。
引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要注意说明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友谊,即交友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要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适应人际交往圈的变化,学会接纳而不是排斥友谊。
第二框“男生?女生”,包括两个目。
第一目“让我们荡起双桨”,从男女生交往的一般方面来谈,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差异、交往中的合作,概括出异性同学间积极交往的意义,这既能增进性别意识,也能完善个性、促进交往能力的提高。
第二层,探讨男女生之间怎样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并概括出一些异性交往的基本原则。
本目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
一是了解性别差异。通过分配男女生各自承担的任务,了解性别差异,增强性别意识,促进男女生间的沟通,培养与异性同学积极交往合作的态度。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用竞赛的形式,让男女生分别列举各自的优势,把描述性别优势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讨论并确定男生、女生各应承担什么任务,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引导学生比较性别优势与任务分配间的关系。活动中要注意辨明是非,引导男女生的合作意识。
二是讨论什么是正常、健康的男女生交往。
在活动中,要让学生结合情境辨析,指出所给情景中交往不恰当之处,讨论出正确的交往方式;可以让学生介绍在男女生交往中的成功的经验;要注意概括男女生交往中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第二目“把握青春把握情感”,从男女生交往的特殊方面来谈。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层,谈如何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
第二层,通过情境和案例,探讨如何在异性情感交往中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并学习辨别这些情感。
第三层,谈在与异性交往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以促进健康的男女生交往。
本目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
一是介绍青春期学生常常遇到的男女生之间相互吸引的情景,讨论这是怎么回事。
设计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导入主题,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这是正常的事,是美好的事。此处不必做过多分析。
二是“怎样理智地处理情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主要探讨男女生交往中彼此爱慕的原因,进而学会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在活动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独立作出判断;交流各自的选择,重点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最后由老师作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中要注意营造自然、坦诚、信任、安全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不要限于教材所列出的问题;教师的引导不一定是用直白的方式,可以策略些。
三是澄清对男女生“早恋”现象的认识。
通过对男女生情感现象原因的探讨,澄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活动中要注意,你所在的学校,中学生“恋爱”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和类型,要引导学生指出此种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帮助身边的同学把握情感。
四是“异性交往中的自我保护”
安排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阅读事例及相关链接,然后着重讨论自我保护的措施。此问题主要是针对女生,但引导中也需提醒男生,在交往中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评价建议
重在评价学生在学习后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进步,可采用学生自我报告和他人评语相结合的方法。由学生报告自己在同伴交往方面的进步,并能举出具体的事件和做法。也可让其他同学指出该学生身上的变化,并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评价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道德的践行。
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
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本课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
知道什么是新型师生关系。
能够说出和教师交往与沟通的基本准则。
2.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地评价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
能够通过恰当的方法表达对教师的感情。
能够运用道理分析师生交往的不同行为。
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能够遵循师生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教师交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愿意和教师交往,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例如奉献、敬业、爱。
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重知识,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
认同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总体教学建议
(一)本课内容结构
1. 本课逻辑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
第一框,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教师,以知师爱师为主题。
第二框,以如何有效地和教师交往、沟通为主题。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总体教学建议
1.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2. 课前准备。
安排学生在课前了解本班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教学风格,了解本班的师生关系现状,使教学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新课程的回归生活的理念。
3. 教学方法。
主要以活动方式探讨师生关系,加以老师的引导讲解。授课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课堂具备良好的交往氛围,要围绕如何使课堂成为好的师生交往的范例来设计本课的教学方法。多使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注意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4. 社会实践活动。
本课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采访教师,内容可参考教材中编写的访谈提纲,包括教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访谈报告。
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共有两目。
第一目“我给老师画个像”,主要讲知师、爱师。了解教师,是爱师的基础。爱师主要是增进与教师的情感,无论是知师还是爱师,教学的主要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具有尊敬教师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教材分别从日常生活中的教师、信息时代的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格的教师等几个角度展开,力图比较完整地呈现教师的形象。爱师,是从教师的高尚人格出发谈为何要敬爱老师,主要呈现的是教师的传统人格形象,最后通过活动设计表达对老师的敬爱。
本目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通过活动探究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主要是导入到主题上来。开展这一活动,要让学生谈感受、体验,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说明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第二个活动是:教师访谈。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老师,增强教师形象的亲和性,消除对教师的神秘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上课前,要安排学生分小组对某一位老师进行深入的访谈,并作访谈记录;要求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上课时,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并谈谈采访后的感受。
如果有的学生家长是老师,也可请这位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情况。任课老师也可主动谈谈自己的情况,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第三个活动是:信息技术会不会取代教师的作用。设计意图在于,明确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展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立足点在于明确“教书”和“育人”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老师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目“我爱我的老师”,主要讲为什么要爱师,重在学生爱师情感的培养。
本目有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这是爱师的基础。
活动中要注意从老师工作的性质、对自己的帮助、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特别要注重给学生探究的具体材料。
第二个活动是:夸夸我们的老师。通过对教师的称赞和制作谢师卡,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润滑师生间的关系。
如有可能,可以“我心目中好的老师”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贴在班级的“师生关系论坛”上。活动中可能涉及老师中存在的问题,对此不要回避,可引导学生提出善意的批评,改进老师的工作。
第二框“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有两目。
第一目,师生交往新观念。主要从师生交往观念的改变,谈与教师交往问题。交往观念的改变指从传统师生关系到新型师生关系的转变,侧重师生关系中的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型。
本目内容主要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个体层面上对教师的具体认知。其次是社会职业层面上对教师的认知,讲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作用。
本目有三个活动可供教学选择。
一是师生交往障碍、矛盾。旨在引入主题。
开展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不必分析过多的原因。
二是师生角色对交往行为的影响,主要从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看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沟通。
在活动过程中,可让学生根据表中已列出的学生角色,填出与教师角色的区别,分析这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活动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权威者”与“遵从者”,这是当前学校师生关系的普遍现象。教学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倡导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三个活动是:师生交往新空间。
意在通过讨论师生交往的新行为,生成师生交往新空间。
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与上一活动的衔接、对比,注意探讨如何在平等的基础上,处理与老师的交往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师生观。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改变旧的师生关系。
第二目“共筑师生情感桥梁”,讲主动与教师沟通、善于与教师沟通问题。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提出问题,从三个案例切入,得出主动沟通是师生交往的前提,得出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的结论。
教材这里有个活动──师生交往中的烦恼。
活动中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交往情境,了解其中的矛盾冲突是什么;然后,说说自己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烦恼,解释产生冲突和烦恼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介绍当时你是如何处理的。
活动中要避免课堂成为学生的诉苦会,重在引导学生化解矛盾和烦恼,焦点要落在与教师主动沟通上。
二是如何与老师沟通。教材分别讲到从老师角度看问题,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与表扬,原谅老师的错误,礼貌待师、注意场合,勿失分寸等,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方法。
在讲与老师换位思考时,教材安排一个情景,让学生探究。这是个开放性活动,可让学生猜测事情的发展,再谈理由。重在向学生介绍角色互换和空椅子技术,学会换位思考,替老师着想。
在讲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时,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体验。
在活动中,可以出示对话情境,讨论“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批评会有不同的反应”,探究其中的原因,设想不同反应产生的不同的交往结果。
需要提醒学生,改变想法可以改变对教师批评的看法,这可以调节情绪;但还需要积极地和老师进行沟通,在沟通中解决问题。
在本目的最后,有个学生交流、分享与老师交往策略的活动。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研究问题,内化所学知识。
在活动中,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定一个情境,在小组内讨论该情境下师生交往的策略,并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交往过程表演出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小组的交往策略的可行性、实效性。最后,评出最佳的沟通策略。
四、重点难点分析
(一)关于对老师的认识
知师是爱师的基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通常局限于学校和课堂里的形象,比较刻板、表面。对这个涉及学生情感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访谈全面地了解教师,以消除对教师的神秘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关于信息时代教师职业的职能是个热门话题,师生可以共同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以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很一致的答案。关于教师对个体成长的作用,重在强调教育是唤起儿童生命的特殊活动,这不是要把教师的形象提到某个高度,而是力图加强对教师理解的深度。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的力度,彰显新课程的人文性。
(二)关于师生角色变化
师生矛盾常与二者的角色差异有关。在传统理念中,老师是权威,学生处于服从的、被动的地位,这不利于师生交往。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实际遇到的师生交往困惑出发,引导学生从师生观的角度思考其中的原因。教材运用了认知转换的思维策略诠释师生交往行为,因为观念的转换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这是一种很有用的训练学生交往能力的策略。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说明,现代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改革也要变老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学过程强调为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服务。老师由主角变为学习的导演、引导者,而不应该一味灌输。其实,民主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古已有之,评价某种师生观关键是看它的内涵是什么,而不是时间的先后。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师生关系,这是正确与老师交往的前提。
(三)关于师生交往的方法
良好的师生交往,是双向沟通的结果。本课主要是探讨学生如何与教师沟通,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掌握沟通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很多,教材以简单枚举法列出一些。对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广泛活动,运用已有经验,自己教育自己,重点是引导学生与老师有效沟通,化解矛盾冲突,增进师生情感。这里涉及几乎全部道德问题,是人生经验的大汇集。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抓住重点。还要注意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升华学生的认识和经验。
五、评价建议
其一,可采用自我报告和其他任课老师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尊师的表现,以及师生交往行为的变化。
其二,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和老师主动沟通一次,可以面谈,可以写信或打电话,也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把和老师沟通的过程、结果及感想用文字记录下来,放入成长档案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