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单元备课参考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1-05-17 15:00:35 点击数:
第九课 我们崇尚公平
第一框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第一框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一、内容分析
第一目:“众说纷纭话公平”。主要说明公平的含义。从“外出交流应该派谁去”活动导入,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公平?怎样做才是公平的?知道公平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问题。鉴于学生对公平含义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教材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介绍了在人类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对于公平的各种各样的理解。为了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平,设计了一个讨论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公平就是得到自己该得的,分担自己该做的。
第二目:“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主要说明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公平是社会稳定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天平”。两个活动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理解,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公平既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也通过社会影响个体发展的权利和机会。第一个活动侧重于说明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第二个活动侧重于说明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发展。这一目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公平关联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发展机会。公平不是抽象存在的哲学命题,而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二、课标要求
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标准: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要求:懂得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合作既能带来利益也产生负担,合作需要公平,公平互惠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的发展,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问题以及公平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能力目标: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对公平的社会性和相对性特征的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
四、教学重点:重点在于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懂得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公平的相对性和如何理智地面对社会不公平现象
第九课第二框 维护社会公平
一、内容分析
第一目:“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主要让学生知道如何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公平。有三层意思: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不公平,怎样才能表现得更加理智。这一目是从社会公平存在问题的层面来引导学生树立理智的公平观,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在现实社会中没有绝对公平的存在。我们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进行不懈的努力。遇到社会不公平,我们要善于运用合法的手段去解决。对于某些“不公平”现象,则要理性反思,善于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保持平和的心态。
第二目:“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主要介绍公平合作意识的必要性与具体内容。从“收到假钞之后”故事引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合作,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才能推动社会的和谐运转。“排演历史剧”的活动则是说明公平合作需要我们承担责任。为了更好地互惠公平合作,需要我们自觉承担责任、履行职责,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关于公平问题的辨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最重要的是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关于公平合作意识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第十课:《我们维护正义》
第十课第一框“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一、内容分析
第一目:“走进正义”。主要介绍什么是正义。本目先从对正义的理解入手,使得学生知道正义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的,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制度的正义性就在于它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而制定的,表现为矫正的正义、分配的正义和程序的正义。
第二目:“社会发展需要正义”。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正义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先从一个活动案例的介绍分析入手,说明正义能够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并以相关链接的资料补充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充分体现了正义。接着从反面论述说明离开正义的制度,就不可能有公平的存在。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现阶段我们制定的一些国家政策体现了对正义的追求,能够造福于每一个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这一目就是说明正义的制度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正义对于社会制度而言极其重要。
二、设计理念
1.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学生的感受、经验、体验、学习、升华的过程,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学会“用教材教”,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让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帮助、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
2.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八年级教学内容要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来安排相关教学内容。这一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也逐渐加强,但受年龄的限制,是非观念还处于学习和培养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更多的是享受家人及社会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很少知道回报,付出;即使知道什么是正义,也不知道如何维护正义,做一个正义的人。因此,教学应适应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内容。
三、对应课标内容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四、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正义的内涵及表现;了解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正义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正义的含义、表现、作用及正义与公平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能比较全面地概括什么是正义,了解正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社会正义感,尝试做一个正义的人。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正义全面的认识(含义、表现及作用)。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尝试做一个正义的人。
第十课第二框“自觉维护正义”
一、内容分析
第一目:“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自觉遵守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以积极的态度、良好习惯和实际行动维护正义。通过案例说明,自觉维护正义,就要遵守正义的制度;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对正义制度的维护。同时,对于不遵守制度规定的非正义行为,我们应当采取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态度,因为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关链接的材料是进一步说明对待非正义行为的消极态度损害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
第二目:“做有正义感的人”。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到,有正义感、为人正直,这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要努力践行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民族精神,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通过对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来说明什么是正义感,社会为什么需要有正义感的人,从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的角度来说明有正义感、为人正直是一种人格魅力,富有正义感的人会有什么表现,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相关链接的资料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崇尚正直的传统,意在引导学生弘扬崇尚正直、维护社会正义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维护正义、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的具体要求,培养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的能力,见义勇为精神的践行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不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的行为。自觉认识到应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讨论校园和班集体中存在的一些遵守规则和程序的行为表现。认识到维护正义要从“小我”到“大我”,从自我到社会,从而不断生华自己的道德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积极主动追随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时代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有正义感的人
四、教学建议
每框各1课时,主题探究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