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体验式教学”的情境创设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1-04-05 15:33:15 点击数:
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一定的情景,设计极富启发意义的学生活动,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实践活动或者模拟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分享个人体验,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的认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体验式教学由创设体验情景——观察与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和普遍原理——进行实践检验这几个环节。
情境创设其实是采用一定的手段营造一种愉悦的宽松的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古人云:志不强者知不达。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的求知欲望不强烈,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营造教学情境,发挥心理暗示作用,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感悟,体验学习的乐趣。因些,情境的创设对体验式教学的效果起着直接、关键的作用,创设好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去体验、去感悟。
诱思探究教学论论述到: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应坚持“触景生情”。创设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本文根据教学实际,从实践的层面上结合实例,阐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做法及其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情境的设计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法最好是在最真实的情景下体验,可这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达到的,教师只能创设一个最接近的情境,创设的情境并不一定就是使学生开心的,情境的创设的原则就应该是根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创设相应的情境,一堂课中情景忌多,教师要会综合设计情景。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尝试过以下一些情境创设法: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是通过体验事物和反思自己的经验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更是注重思想品德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认知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如:我在上七年级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为了让学生懂得“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的过程”;“自立的生活表现在方方面面,也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这一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上小学前,我学会了 ;
小学里,我学会了 ;
现在的我,能够 ;
将来的我,还会 。
通过学生回忆不同年龄阶段我们自立能力的表现,让学生产生主动回忆、发现、体验自立的过程。把一个复杂、抽象的观点设计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活动,使学生很主动地探究到了问题的结果。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有话说,学生的参与人数也自然增多了,使体验的同学面扩大了,增强了体验的实效性。
(二)基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来设计情境,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复杂事物的分析能力
我们原来衡量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产生问题,而且有欲望解决问题。通过设计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产生怀疑,从自主的探究中来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
如:在七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为了实现学生在“自立人生少年时”“人生需自立”情感、价值观上的体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中国很普遍存在的、同学们也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个辩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应不应当由父母来支付。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把生生互动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来开发,通过全班合作、小组合作,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通过学生的争辩,学生了解到我国法律的规定: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没有权利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除非父母自愿。“到底学费来自于哪里”,通过学生的再一轮争辩,学生意识到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争取奖学金、通过助学金贷款等多种方式来获得。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在开放中完成了大学生的学业与自立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的认识,在活动中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任,在反思中对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质疑、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使思维更具有挑战性。“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灵感得以迸发,被动的学习变成活泼主动的发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的目的。
(三)基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平台和安全的心理空间
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进行体验,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较少发言或家庭比较特殊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体验中来。
如:在上八年级《我爱我家》的教学过程中,我事先作了一个家庭状况调查,了解到一些家庭特殊的学生,在体验活动“我与家人的温馨照片”中,跳出了教材中家庭的狭小范围,将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统称为家人。
这样的感知体验活动兼顾了不同类型的家庭、保护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安全的心理空间。尽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尊重了差异,呵护了他们的情感。
(四)基于学生身边现有的资料来设计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赞可夫甚至把操作能力列为智能培养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动手操作能使大脑处于最兴奋状态,学习情绪高涨,并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带动大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情境,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去发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魅力。
如:在七年级《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为让学生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课桌、书包的活动”。
实践检验的方式很多,运用学生身边书包和课桌等资源来考察同学们自立能力在实践中检验的目标,学生不仅感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学生获得“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情感体验后,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操练,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认识到自立应从小事做起、应从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最终促进主体性发展。
二、“体验式教学”中境创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课前了解学生的情绪背景
帮助学生转移原来的情绪。可以通过课堂礼仪,如敬礼,或铃声等暗示学生已经开始了另外一堂课,让学生能够自我调节,还可以讲述一件最新的时政要闻,或逸闻趣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摆脱原来的情绪状态。但也不是绝对的,学生原有的情绪背景如果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话,那也是有利的。
(二)老师要熟悉学生的性格
有哪些是外向型的学生,哪些是内向型的学生,这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谈话、或性格测试等了解,在了解学生性格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调控学生的表达情绪的习惯,对于内向型的学生可以让其多参加活动,提问的方式“强迫”他们多表达内心体验,让他们不得不表达情绪,这点教师要特别注意,因为外向型的学生特别善于表现,教师也乐于这些学生的配合,往往忽视了内向型学生,长期以往,即使想表达的学生也往往缺少机会而更沉默,这对其正确的情绪表达是不利的。对外向型的学生,情绪容易调动,也容易激动,对这类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强调课堂纪律、少让其参与活动等方法,让其情绪表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三)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是否有效达到目的离不开教师本人快速融入情境的能力,教师要身体力行,才能带动学生一起体验。教师课堂中的情绪情感应该是随着教学内容的要求而产生的。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体验和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不同的阶段,相机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一片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充分感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验式教学仅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以上所提的增强体验式教学实效性的措施也仅仅是投石问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来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