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教育”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1-03-03 09:48:46 点击数:
话说“教育”
现在而今眼目下,很多人都知道“教育”不对头,都在呼吁教育改革,因为很多人到了大学毕业,还在懵懂无知。可是教的还在硬着头皮教,学的也在硬着头皮学,考的还在硬着头皮考!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技能教育,从识字开始,到算术的计算公式,再到美术书法,再到音乐舞蹈,再到体育劳动,无一不是技能教育,更不要说那些物理化学数学方程式了。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人,要么是能工巧匠,要么就是不学无术。有人会说,这没有什么不对呀?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大多不知道人之所以为人,因此大多不会“做人”!甚至可以说,他们有许多人不是人!当然,技能教育并不是不要,而是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教人先做人,然后再学技能,只有做好了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什么师、成为一个什么家!
又有人会说,做人?我们本身就是人,还用得着学做人吗?是的,要学做人!知道吗?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一点点,那就是“人性”!这个“人性”就是“爱”。动物们也勤劳勇敢,也会劳动,也有爱,也有思维能力,也有辨别能力,这个问题,凡是动物园饲养员和养宠物的人们都知道。但野兽为了争夺食物,不惜残害同类,而人们为了争夺食物呢?有人性的就会相让,或是相帮;但也有的人不惜杀害同类而夺得眼前利益,这就叫没人性。
而孟子所说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是人类本来就有的,而不是“圣王兴,则民好善”。因为,没有圣王以前,人民也是好善的。这个话题可以追溯到很远,如原始社会、古人猿社会。按照达尔文的“物种进化”理论,人是由猩猩、猿猴进化而来的,那么,在猩猩、猿猴的社会里,有没有善恶观念呢?回答是有!它们善其同类而恶异类,善异性而恶同性。那么在猩猩、猿猴以前的动物,又有没有善恶观念呢?回答亦是有!凡是养宠物的人们也都知道。这就说明,在人类进化为人之前,善恶观念就存在于动物之中。人类进化为人之后,善恶观念更得到加强,随着人类识别能力的提高,是非曲直观念、羞耻观念、恭敬观念、恻隐观念都一步步产生,尔后圣王兴,则人民更趋向于为善!至私有制产生,并且畸形发展,人性才逐渐趋向恶的方面。虽然,私有制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但在这其中,如果多提倡恻隐、羞耻、恭敬、是非之心,使人们趋善避恶,那么人类社会就会稳定发展。所以,正因为人类本性当中有善的因素,人们才会彼此相互亲爱,人们才会有团结的思想,人类才会组成社会。如果没有,人类也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而依然还和其它动物一样,是猩猩猿猴。春秋战国时期的告子说:“食色,性也。”其实告子也已经知道饮食和爱人是人的本性,其实也是所有动物的本性,求得饮食是为了继续生存,因此可以说饮食是人所能生存下去的能量;而“爱人”却是人之所以生存下去的动力。这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关键。其它动物可以没有“爱”而孑然一身,独自浪迹天涯;如果人没有“爱”,那就痛苦万分了,也就活不下去了。换句话说,人类为了求得饮食而必须劳动,因此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但事实上人类却是因为“爱”才创造了人类社会。
任何一个人都有善心,但为什么很多人变成坏人了呢?那是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的束缚、社会行为规范的束缚和美好物质的引诱,是父母的管教约束,是宗教对肉体快感的恫吓,是哲学对理智生活的推崇所造成的!人,都是要追求快乐和幸福的,而很多人不懂得快乐到底是什么,他们认为的快乐则是缺乏生活目标,没有人生信念,更没有创造乐趣的色与味的享受。享乐者认为人生没有什么信念和意义可言,人生就是为了吃喝玩乐。所以享乐则从来没有安宁和自足感。因为享乐的背后是病态和失望,旧的刺激刚过去又得马上寻求新的刺激,否则,享乐者就会百无聊赖,就惶惶不安。所以,很多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就变成了坏人。
任何一座山都能长草木,但为什么很多山是光秃秃的呢?那是人们砍伐的结果!弗洛伊德的“压抑”论就是阐述这个问题的。所以,我们要说的教育,不是砍伐,而是培养。教育就如同种植五谷,不懂得方法五谷能存活吗?同样,射箭、当工匠、不论干什么都要懂得方法。那么,培养、修养人的善良的本性,也要一定的办法,也要懂得一定的方法。这就是教育者的行为方式!用通俗的话说,靠打骂是培养不出人的,因为靠打骂就培植不出五谷,培植不出梧桐树和檟树。人们既然懂得要用心呵护那些植物、动物、宠物,难道就不懂得更要用心呵护自己的子女吗?呵护学生吗?人们既然懂得要用心呵护自己的子女,呵护学生,难道就不懂得呵护人的心灵比呵护人的身体更重要吗?如果,“苟得其养,无物不长”,那么被损害的人性就会得到恢复。但是如果长期反复糟蹋人的善良本性,“苟失其养,无物不消”,那么人就会变成丧尽天良的恶魔禽兽。所以,培养人的善心,人们就会有善良的行为方式。人们丧失了善心,也就丧失了善良的行为方式。
每个人都有尊贵之处,只不过是人们自己没有发现,没有好好地思考而已。那么,每个人自己的可尊贵之处在哪里呢?就是本性,爱的本性,善的本性!把自己的爱心、善心发扬、发挥出来,就会得到别人的赞扬、羡慕和尊敬。
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讲人所独有的人性、讲爱、讲善,就要象孔子一样,用《诗经》作为课本,讲社会风俗习惯,讲社会行为规范,讲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讲智慧、讲诚信,讲“正名”,讲社会角色,才能让一个人懂得人是什么,什么是人!人在人类社会中会扮演什么样角色。
人,既然要生活、要工作,就要有所作为;而人们的每一个、每一次所作所为,每每都要面临选择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是很多人感到迷惑和痛苦的事情,很多人在无法决定选择时,便胡乱行为,结果弄得事情一塌糊涂,事后悔恨不已。因此,行为方式问题在人的一生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本是好心,却办了错事、坏事,这就是源自于人们的教育程度不够,学识不丰,不肯思想,不能思考,不会思考。而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首先要考虑社会环境——即风俗习惯,再考虑社会角色——即自己所处的角度、立场,再考虑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选择。其实,每个人在其有所作为时,都会考虑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但很多人往往选择不到最佳行为方式,而选择了很不好的行为方式,这是为什么呢?譬如一小筐饭,一小碗汤,践踏过再给人,连乞丐都不屑一顾;这就是一般人选择的行为方式。因为谁都知道,这是对人格的侮辱。可是在面临财富、名誉、地位时,很多人就丧失了本质的良心,以至于所追求的东西超过了生命的价值。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文化知识所导致的,因此,学习的道路不是仅仅学那些数理化的知识,而是要学“仁、义、礼、智、信”的人文知识,即:人们的团结,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爱心,要想团结人,就必须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仁);而要想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就必须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义);而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礼);而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就必须要有智慧(智);有智慧还不够,还要有诚信(信)。如此,用诚信,用智慧,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懂得这些,便是没有丢弃良心,不懂得这些,便是丢弃了良心。丢弃了不要紧,赶紧找回来也就是了。
人的智慧基于人的世界观的树立及价值观念,而人们的世界观及价值观念的树立又受着风俗习惯的强大影响,所以人们从小就被身边的各种风俗习惯所熏陶,故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这些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决定了人的智慧。比如一个人只有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世界观,他会有无产阶级的智慧吗?反之亦如是。或者说,一个人只有农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会有科学家的智慧吗?他会有科学家的行为方式吗?他会遵守科学家的社会行为规范吗?显然不会!而一个科学家也缺乏农民独有的智慧。但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改变旧的、原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起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而就增长了智慧。而智慧的增长,则可以让人们对行为方式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才有好的、善良的、符合不同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又比如,现代很多人向往美国,动不动就跑到美国留学,但如果不懂得资本主义形成的根源,就不可能与美国社会融为一体。而如果学习并树立了资本主义世界观、价值观,那才有可能在这个资本主义社会里如鱼得水。反之亦然,一个美国人跑到中国来,如果他没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他就始终与中国社会格格不入。
但是,由于教育的畸形,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地球生物,就只会用对“神灵”(未知领域里的神秘现象)的崇拜及宗教的说理体系,就只会用有限的解释先把自己封闭起来,自造一个心灵的“堡垒”,然后利用有限的知识和狭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他人、其它事物、未知事物,对整个世界,对庞大而复杂的人类社会进行种种的自我猜测和解释。面对着现实生活中吉凶祸福等一系列生死攸关的问题,人们自然地以村落、地域和风俗习惯、特定的文化氛围等形成多种多样的解释法则。于是老百姓们在一家一户的独立的生产单位中,按照自然经济封闭模式而“自得自乐”,在自己狭小的自我中心基点上建构着自己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说理体系和生活方式以及梦想着美好的未来,以度过自己自以为美好的一生。就算现代有庞大的互联网,可是有几个人能通过互联网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呜呼!悲哉!人呀!人们呀!
雨露滋润,万物生长,教育就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要让整个社会环境都宣扬善心善行,宣扬“仁、义、礼、智、信”的人文知识,未来的人才有可能“操则存。”而如果是“一暴十寒”,那是什么植物都不能存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