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地理广角

新理念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技巧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1-01-10 09:11:51   点击数: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抽象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目前初中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浓,不想学、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地理学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技巧,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一、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组织课堂教学的技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保持他的注意。”课堂教学能否按教师的设计意图开展,关键在于教学中能否始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地理教师了解掌握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教师自己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好课堂教学计划,组织好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争取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那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激发利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心理。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逼迫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从某个角度说,“苦学”是一种不能持续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是来自内在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愉悦的劳动,“乐学”才是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最大障碍是来自地理课的兴趣问题。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少学生产生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认识,从而在学习的时间分配上,对地理学科的关注很少。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内在需要,也就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因此,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师要抓住中学生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性,有极强的求知欲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例如在讲“地形变化”这节时,教师指着中国地形图找出广西地形,然后指出:“你们知道吗?在广西这块地方好久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呢,而在台湾海峡这块地方,过去曾是一片陆地。”在学生们一阵阵惊奇声中,教师设疑:“是什么力量使地形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索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探究心理,进而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他们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2.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地理学科的抽象性是地理教学的一大难点,中学生还不太具备理性思维能力,刚开始学习时尤其感到很难懂、难学。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事情。这样做不但为教师传授知识打开通道,而且为学生接受知识启开大门,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首先要了解学生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掌握情况,对症下药,针对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如解决学生思想负担,做好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认识,教育他们如何排除外界的干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如降低学习要求,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产生高昂、持久的学习动机,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3.根据教学对象需要提高教学艺术。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调动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还是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课堂教学的功夫,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具有生动活泼的教师艺术,尽量把课讲得新颖、有趣、深刻。教师生动活泼、新颖深刻的教学,不但能启发带着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对一些抱着消极心理的学生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有时甚至起到振聋发馈的作用,改变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要把课讲得生动、新颖、深刻,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外,还要求教师思维敏捷,心胸开阔,以及认真地备课,严肃地讲授等等。
  4.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设计好自己教学步骤。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教要适合学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不研究学生的学习,当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步骤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教学的步骤也要灵活变化,如当学生学习兴趣点转移时,有时设法扭转,有时则将教学内容最好能作些适当改变,或由讲授变为练习,或由读变为写。当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时,要设法改变教路或教法等等,要多变的教路与教学方法来适应和吸引学生。
  
  二、把握课堂“空间”的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强调智育的意义而忽略生活的意义和人文精神,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容易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使课堂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应注意留给学生四个“空间”:
  1.自由尝试的空间。在课堂上,应该适当允许由于学生积极探索和尝试所带来的有序的“混乱”和“喧闹”,使学生在尝试动手实验、尝试一题多解、尝试在表现自己的才艺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和获得创新的灵感,真正使课堂“动”起来。课堂中,可采集圆桌谈话形式、分组探索式、个别表演式、自由辩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真正放飞学生求异思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更富有生气 。
  2.充分参与的空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如何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堂教学能否产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借自己的情感、自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3.师生沟通的空间。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过分强调“师道尊严”的“教学专制”,无疑是与教学规律背道而驰的。作为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的人而加以尊重、理解和爱护,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笑容去感染学生,营造欢乐、合作、和蔼、温馨和健康的课堂氛围。
  4.更多的练习空间。学生只有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所以,一 堂好课,不在于它是否有条不紊或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和动口。课堂中,应留出更多的“练”的空间,让学生在“自我编题,自我批改,自我评价”的实践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地理问题,然后再循着问题去搜索信息,组织材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提问既然不是随便的提问,又要掌握时机和技巧,那必定要有些注意的事项作为规定或作为提问的指导原则,以免提问中出现差错,或出现不必要的不合时宜的提问。掌握提问技巧、恰当而富有艺术地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提问要适度。适度,一是讲量要适度,提问的量并不是 越多越好,特别要澄清一种说法,认为提问多就是启发式,提倡启发式教学就是要问,于是一堂课不停不断地问,这样做,往往会把教师和学生弄得很疲惫,而且往往会脱落中心,漫无边际,重点不突出,难点抓不住,最后,一堂课下来,教师、学生心中茫茫然,而一无所得。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提问时,要注意提问问题的量,不可太多太滥,那么是不是少问一点呢?也不是,一堂课问得少了,也达不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问得过少,学生只是忙于听,或忙于记,忙于机械地练,还是没有主动、灵活地去思维,另外问得少了,对学生思维方向,也没有达到引导的作用。怎么样才算适度呢?一般来讲,只要让学生达到对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对事物认识的了解便为适度。  另外,讲究范围的适度,课堂提问最忌乱问滥问,不分区细大小,深浅地乱问,因为这种提问,结果倒使学生坠入云里雾中。提问的范围一定要集中在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之内,而且是所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之中,通过提问的引导,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的中心和重点来动脑筋,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或是关联不多的都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提问的内容。当然范围过窄了也不好,太窄起不到帮助学生对知识了解的目的作用。
  再者便是质量适度。要讲究提问的质量,让提问真正起到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提问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有一定指导意义,对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有一定帮助。那种毫无意义的空问、瞎问,应当尽量避免。
  2.提问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实际。提问的效果如何,能不能对学生学习、教师课堂教学起作用,还要看教师在提问中能不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提问经过学生的思考,能给予回答,学生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轻松感和自豪感,往往会感到心情舒畅,而对学习兴趣起到催化作用。脱离学生实际,偏深或偏浅,偏难或偏易,都不利于学生的智力集中,思维的 开拓。所谓适合学生实际,就是提问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那么既不是不需努力,便可解决,也不是高不可攀,无法实现。学生通过动脑便可解决,动了脑筋,智力得以锻炼和发展,同时又解决问题,提高了认识,学到了知识。会有一种登高望远的感觉,得到一种满足感,心旷神怡,无限欢乐。
  3.提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课堂教学应该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满堂灌,启发式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提问题的启发性。教师的课堂提问只有具备启发性,才能起到预设的效果。因为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起到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思考机器的作用,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认真思考,达到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启发式提问最忌讳那种过于简单,过于肤浅的,一览无遗的提问,因为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毫无益处,既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达不到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作用,又容易使学生养成疲沓的作风,而形成不当的课堂气氛,还给学生造成教师能力太低,没有水平的印象。所以,无论是对学生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教师的课堂提问都应该讲究艺术,讲究方法,讲究其质量,讲究具有水平的启发性。
  4.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简洁、准确。简洁、准确的语言既然是课堂的口语之要求,那么也就肯定是课堂提问的要求。不管用何种提问的方式,也不论是哪一种问题的提问,都要讲究语言的简洁、准确。
  简洁、准确的提问,一是要求教师对所教的教材,对教学内容有较深的理解,有较明晰清楚的认识,如果教师本身对知识就理解不深,那是很难设计得出准确的提问。要提问的问题只能是含糊其辞。教师提的问题模糊,很难叫学生作出清楚的回答。二是要精心设计,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应该从哪个方面去提问,从哪里选择突破口,才符合学生的实际,同一个问题使用什么语言表达才合适。
  5.课堂提问,答后要评。课堂提问一般学生作了回答以后,要作评述,主要是为了加强信息反馈。这主要是针对教师向学生提问题,或学生对学生提问的问题来说,教师在学生回答以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使学生能消除疑问,从而肯定自己的答案,或改变自己的答案,达到弄清问题增加知识的目的。
  评论的程度上,一般有简评和详两种。简评,即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的正确程度作简略的评价,肯定其对错,或是否完整,一般常用在问题提问较多,也较简单的提问后,让学生明确是答错了还是答对了便可以了。详评,则对学生的回答,作较为详细的评价,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回答问题的完满程度,逻辑关系情况等方面以及特色进行评价,甚至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态度方面来评。详评多用在所提的问题比较复杂,其逻辑关系比较紧密,对教学内容有较大指导性的提问问题的回答以后。
  从评论的方法上,有口头评和书面评之分。口头评,即在学生回答问题,或看学生答卷之后,用口头语言评价方式,说出学生回答的情况。书面评论,则是书面文字的形式来进行评价。口头评价,多是在当面进行评价,好处在于当面指出对错,对学生触动较大,容易讲得更明白,学生当时便得效益。书面评价,则往往在教师独处时进行,其好处是教师不受干扰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考虑得更全面,而且学生能将教师的评议长时间保留下来,以防止遗忘,经常得以警戒,利于对知识的重视和复习。
  答后要评,主要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的事情。对于学生向教师提问的问题,在老师回答的过程中便带有评价的成分了。因为学生向教师提问的一般都是学生不懂得的疑问问题(也有的学生知道了一些难题,或故意考教师),教师只要向他们解释清楚,给予比较明确的答案后,学生取得了认识,就没有必要评了。
  6.课堂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前面讲到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理解教材内容,对学知识,发动思维起导向作用,在提问时不能不慎。设计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整个课堂的知识传授,要问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考虑到所提问的问题是否对学生学习本问题的知识有意义,是否抓住了重点,是否把学生思维导到了航道上来,这些都是教师所应该明确的。如果教师对课堂提问事先没有设计好,上课时,完全凭一时的兴趣随便提问,信口开河,就不但起不到导向的作用,而且可能使一堂课讲授无头绪,学生不知所以,这样的课是很难有什么好效果的,有时还起到错误的导向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方向完全地导到离教学内容相差很远,甚至背道而驰的方向上去,这样课堂教学不但没有效果,甚至出现不相符的负效应,这就是教师所不希望的了。
  当然,提倡课堂提问要做到目的明确,事前要认真设计,并不是说,一切都是事先导演好了的,临时不能做任何改变。其实上课时教学提问,也有临时变化的情况,完全不变是不可能的,完全不变也显得过于僵化。但是变也要做到结合中心,目的明确,也不能胡扯,在变中教师也应该了解所变的是否与中心内容有关。无关的,不明确的就坚决不问。更不能单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作一些根本无意义的无聊的提问,以致冲淡了教学中心。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