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地理广角

如何开展中学地理教学改革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1-01-10 09:11:21   点击数: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局,为科研和生产培养人才的教育正面临新的挑战。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些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世界各国也都在进行探索,并开始了一场竞争,谁重视教育,谁掌握更多新型的各方面的合格人才,谁就能赢得未来。由于培养目标的改变,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这些都从时代背景和形势发展上说明了地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体质与精神面貌等),也要求教育要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与相应的战略措施。目前基础教育中的办学思想、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内部机制、教师队伍以及教学内容方法等,都处于历史转变时期,正在经历着一番变化。这些使各科教学也必须考虑自己的转变,以适应总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因而从我国教育发展与培养目标出发也说明了地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地理科学的发展与教育科学的发展,都为地理教学改革在内容、方法与指导思想上提出了明确的依据。地理学科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地理教学又需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特别是当前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地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都应该在地理学科中有所体现。只有及时地、恰当地反映了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成就,才能确保地理学科的应有水平和先进性,符合时代的需要。从地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地理学科的改革,因而也说明了地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任务与职能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今天我们的教学则必须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地理教学要适应这种变化,要进行教学改革。这种教学任务的适应(包括教师素质),必须与职能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学科——地理学科,要从本学科所处的地位和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出发,积极稳妥地在教学指导思想、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这是从教学任务与职能的变化要求来说明地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从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来看,也在发生变化。由于知识的横向联系增多,信息来源迅速而宽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与手段正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能力结构、认识水平已不同于过去的任何年代。显然原有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必须作与之相适应的改革。
地理教学改革决不仅由于面临的形势而被动地适应,从学科自身的发展与提高,从知识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从地理学科所担负的教育、教学任务,都要求我们必须开拓创新,探索改革之路,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一)胸中有改革——转变教育思想
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于教育思想的转变,它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的表现形态和不同层次。教育指导思想反映国家和社会办教育的根本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方向,从宏观上对各级、各类教育起着控制与调节作用。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对教育的看法,表现为各种观点,如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直接支配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其他社会成员的教育观念,表现为对教育各方面的评价,可能形成舆论或压力,也会影响某些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理论是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教育科学知识体系,是经过长期教育经验积累和系统研究而形成和发展的。它有系统化的教育思想,可以揭示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质并指导实践。
以上三者相互影响和渗透,对于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讲,尤其应该注意教育思想的转变,所以我们在探索本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就必须研究当前社会生活条件及意识形态对教育思想的影响,并注意教育思想在目前各种表现形态的作用,以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地理教学改革中常谈到的教学,要从传授知识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的单向传递向师生间的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等,都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在教学中的具体反映。从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与教师个人条件,把有关教育思想转变的具体内容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制订出改革方案,这就是目前地理教学改革的实际问题。
教学改革并不神秘和高不可攀,但难度也确实存在。这主要由于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原有的已形成习惯定论的东西若想从头脑中清除,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改变某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是一个长期的思想教育与自我提高的过程。只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胸中有改革,把现实与未来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工作与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把地理教学与培养人才联系在一起,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我们就能从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新型的合格人才。在教学中千方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着眼于灵活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开拓学生知识眼界,意在创新、博才;使地理这门联系着人类未来的学科,从小扎根于青少年的心中,使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同时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了解祖国,更加热爱祖国,为建设与保卫祖国而发奋学习。使地理学科成为学生爱学、想学、要学、会学的学科。这些都需要每位地理教育工作者认真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学过程,把教学改革的思想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方能获得。那种认为地理教学改革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变花样,或是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种种做法,显然都是与教学改革的精神背道而弛的。
(二)学会、会学、会想——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认知、理解而掌握了知识,仅仅是第一步,掌握知识并能驾驭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掌握。有的教师把它总结为:懂(学懂并理解)、会(运用做题)、对(解决问题正确)、熟(灵活运用及迁移)四个字。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规律、结构、联系和学习方法,即要使学生从教学的客体变成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中间要明确目的、培养兴趣、掌握方法,并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学会容易,而会学则难,会学的关键则在于会想,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各项能力,其中特别是思考问题的能力。
现代脑生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有四个不同功能的区域:接受新信息的感知区,贮存信息的贮存区,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想象区,对信息进行评价处理的思维判断区。相应地具有四项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各项能力的核心,创造力则是思维力的最高层次。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认识过程的方法,以及各种直观方法等,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地理观察力的培养,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如课堂教学中对教具、仪器的演示,板图、板画的展现,课本插图与地图的阅读,各种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课外日常生活中如天象、气象及物候的变化,月相及其出现日期(农历)、时间、方向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及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等,以及大量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都可作为观察的内容。
地理记忆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许多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演变过程等都需要记忆。其中尤以地理位置的空间分布记忆最为重要,因为只有空间分布明确,才能分析空间结构,思考空间联系,进行多种因素的迭加,并从静态到动态进行空间想象,所以运用地图能力的基础即在于对空间分布的记忆。培养地理记忆力要注意第一次出现新知识的识记环节,使学生在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接受新的地名或数据。如通过教师指图学生读图,师生同时画图,教师写学生读,教师提问学生指图回答,或按教师要求学生填注空白图等多种形式,反复进行以加深印象,使信息的输入是在有意识注意的情况下进行的。
地理想象力的培养对形成概念、加强理解、加深记忆有重要作用。由于许多地理事物的分布遥远,许多地理景观不能亲自一一感知,许多自然现象的演变难以直接观察等等。这就需要凭借想象,想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联系,想象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这就需要地理教师用教学语言、用直观手段、用设计的各种问题启发学生的想象。
(三)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创造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作为唯一传授知识的方式,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不断积累知识,因此只能在已有知识范畴内重复前人已经掌握的内容。今天则需要以启发诱导方式,使学生能独立探求知识,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敢于向权威挑战,学习的任务不是仅仅积累知识,而应主动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了解前人探求和发现的途径。这就需要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转变,从单向传递向多向交流转变,拓宽知识领域,扩大获取知识的渠道,鼓励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为了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把新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因而应不断创新,创造新的课型。
1.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知识竞赛的形式
让学生根据一定主题自己设计问题,写出答案,由学生自己主持竞赛,教师作为评分者。如组织乡土地理知识竞赛,世界地理知识竞赛(包括学过的或未学过的内容),自然地理知识竞赛等。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既扩大了知识面,又激发了求知欲。有时教师也可在巩固新课过程中,提出几个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思考题,让学生抢答,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2.在教学中引入学生演讲的形式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即兴演讲或有准备的演讲。如有关环境问题,资源能源利用,人口问题等,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写出提纲或讲稿,进行510分钟的演讲,这不仅满足了参与的愿望,而且锻炼了表达能力,加深和扩大了所学知识。学生往往争相发言,有的还带来图片(如讲到爱护鸟类、保护生态环境),有的联系思想实际和行动(如谈到珍惜水资源),这种方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印象深刻,远比单纯听教师讲课获得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要鲜明生动得多。在课上未来得及演讲的同学,也可把讲稿作为地理墙报的内容。
3.在地理教学中组织讨论,探究问题
教师事先宣布讨论的问题,提出参考书刊,给学生阅读及准备答案时间,然后通过讨论,逐步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予以引导和指导,最后给以肯定及总结。使学生通过论证阐述而体会到探索问题获得知识的愉快,有助于养成独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4.布置地理调查内容
让学生课下进行调查,在课堂上宣读调查报告或展示调查成果。调查内容可根据年级而定,高中可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调查、乡土研究(如一条街的变化,某地区人口的变化,一座工厂或一个乡镇的调查等),初中可进行简易的调查(如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地理知识,一条街的交通情况——车流量、红灯停车次数、车辆数及时间,对司机及交通警的访问,以及水质、噪声、降尘量的调查等)。按不同主题要求,让学生在课上宣读调查报告,用图表或图片实物展示调查内容,这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工作、表达、写作等能力,效果显著。
5.根据学校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新的课型
运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激光唱盘及微机等手段进行教学,不仅生动形象直观,加强了教学效果,而且在思想教育、培养能力、扩大知识联系等方面,也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相比的。这当然对地理教师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应具备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6.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实验内容
地理教学中引入实验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运用仪器、模型进行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如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有关经纬线概念、经纬度划分、经纬网等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即教师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具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进行演示实验,如热力环流、水陆受热的不同、密度流等。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实验,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许多原理的学习变得容易了,而且有助于正确理解地理课的学习,改变某些片面的看法。
课堂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服从于整个地理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的,因此要敢于打破原有模式,不墨守成规;当然也不能为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不考虑效果。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在不同年级根据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高中学生更适宜讨论课和作调查报告等)。每位地理教师,都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使主导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完善。
(四)创设教学情境——以情育思
地理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要考虑到学习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心情愉悦,如沐春风,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积极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安排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这里包括教师的仪表、教态、语言,和谐的师生关系,优美安静的学习环境,以及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等。教师要精神振奋、满怀信心、情绪饱满地进入“角色”,教师的仪表、教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教学气氛,这是良好教学情境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相应的教学语言,根据教材内容需要,考虑启发性、描述性、逻辑性或艺术性等不同语言的运用,同时注意声调、速度、语气、中休、重音等技巧的变换。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的应变能力,根据教学反应,学生的表情、动作、情绪等反馈信息,随时注意教学的阶段性与连贯性,有张有弛,有思考,有问答,有讲解讲述,有板书板画,有指图画图,有阅读朗读(地图或课本)等。
教学情境还包括教学环境的整洁优美,教师上课前要考虑好本节课的教具,教学挂图和悬挂位置,多幅挂图的出示顺序,板图的位置等。有条件的学校有专用地理教室,当然更易形成学习气氛,但即使不具备这种条件,教师也应创造条件自己设计制做教具,幻灯投影片等。此外如黑板与地面的保洁,幻灯投影器或地球仪的摆放位置,学生前一节课或课间的情绪是否异常,教师的服装发型等等,都是可能影响学习情绪的因素,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都是应该注意的。教学系统中的四个要素(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学生),其中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师不仅要通过教材与教学方法影响学生,还有教师的人格、品质、作风等无形的影响。学生对地理课是否喜欢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也包括教师的循循善诱、和蔼亲切,严格公正、严谨认真、博学多才等方面。总之,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完善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优美的教室环境,都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积极思考创设有利条件。作为地理教师,应该考虑创设教学情境的每个环节和因素,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五)博与新——扩大视野,开拓知识面
当前地理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人类探索的自然与人文领域的新发现、新问题也急剧增多,许多科学知识间相互联系、交义、渗透;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等都和地理知识有着密切关系。而目前我们的地理学科教材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材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上的应用,总是走在教材的前面。譬如许多工业新材料的研制,就超出了目前地理课本中一些资源的范畴。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学到将来不致很快落后而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除自己要不断充实、丰富与更新知识外,也应适当介绍一些新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地理知识与相关学科的内容,也应使学生掌握其联系,以便能触类旁通、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迁移。基础广与博,才能专和深,在中学阶段,使学生知识面宽一些,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发展思维。从地理教学活动看,课上当然不宜旁征傅引,避免喧宾夺主,但在课下可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丰富学生的知识。如利用墙报介绍地理知识,搜集地理景观图片或有关地理知识的邮票举办展览,并要求学生编写说明,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野外考察等活动,这都是扩大视野、开拓知识面的有效措施,有人说“课内长知识,课外出人才”,是有一定道理的。
(六)独立获取并驾驭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地理课发生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但仅有这两点学生还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即能主动自觉地学习,独立获取并驾驭已掌握的知识,这就需要掌握学习方法。地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包括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体系或属性,即哪些属于地理事实(地理名称、分布、数据、过程、演变等感性知识),哪些属于地理原理(地理成因、特征、概念等理性知识),还有如地理观点、地理技能等等。还要让学生了解有关地理知识结构、地理知识系统、地理知识规律,以及综合特征、类比差异、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技巧,明确知识联系并交代思路是很必要的。如联想,从一项地理事物联想到另一项地理事物,包括接近联想(如从亚马孙平原联想到亚马孙河、热带雨林区),类似联想(如从亚马孙平原联想到刚果盆地),对比联想(如从亚马孙平原联想到撒哈拉沙漠)等。还要学会分想、串想,把一项地理事物分成若干部分,或把若干地理事物串在一个主题下。还有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和读图方法也是很必要的,会读课本,勾出重点,分清主次,理顺关系(主次、并列、因果等),会分析地图知识,作出结论,这都是独立掌握地理知识不可缺少的基本功。此外教导学生会列表比较,会列出关系式阐明地理知识间的联系,会用图解法或示意图说明原理,会以口头或书面语言解释图象,而且要训练学生会用规范的关键语言来说明,这些都是掌握学习方法驾驭知识应该学会的。 
地理事物存在于一定空间,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也离不开空间(以及时间),因此学好地理知识的关键之一,即在于树立空间概念。并由此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与空间思维,这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地理知识中的空间概念是根据地理事物存在的广袤性和许多现象不可直接感知的特点,通过形象直观手段(如地图等),树立地理事物的远近层次关系,在平面图上获得立体的、广阔的、深远的空间概念,在等高线地图上获得海陆轮廓、高低起伏的主体概念,在分层设色图上获得更为形象直观的感觉,并能据此以进行动态与静止、运动与变化、制约与联系等空间想象。即使脱离地图,也能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空间概念是空间思维的基础,无论范围大小,距离远近,都应善于想象。如从平面的圆、圆心、圆半径,想到立体的球体、球心、球半径,再想到地球、地心与地球半径;由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长度对比关系想到地球的形状;由阳光直射点的季节位移规律,想到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纬度的变化,甚至想到极点到极圈之间极昼或极夜在范围与时间的变化,这些都是结合空间思维建立空间概念的有效方法。
学习掌握知识以后,当然要进行检查以了解教学效果,包括讲完新课后的提问,下一节讲新课前的检查,不定期的小测验,阶段考试包括期中与期末的考试等等。考试应该既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检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应当以后者为着眼点。从我们培养一代新人的总目标出发,决不能仅满足于知识积累的多少或牢固程度,而应重视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程度。那种单纯以机械记忆为命题原则的做法,实际上只能是“考前背笔记,考过全忘记”,谈不上运用知识联系实际,或进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考试的方法与内容,也势必应作相应的改革。譬如:开卷考试,这是较为普遍的做法,但并不是让学生抄书。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在60分钟考试中,前35分钟闭卷;交卷后,另发白纸,打开地图,分析一个未讲过地区或国家的地理情况(如初一第一学期末可分析新疆地理,初二第一学期末,可分析法国、美国地理等),这样可考察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又如:联系实际命题,在初一第二学期末,出一道以振兴中华、建设祖国为内容的题:“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提出一项改造祖国山河或利用资源的设想和建议”,由于学生刚刚学完中国地理,可以就其印象最深、感想最多的问题写出自己的认识,把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高中可出“拟一篇农村或工厂的地理调查提纲”,使所学内容具体化,并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推理等能力上,可适当出一些跨度较大的选择题,扭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同时利用各种图象,不是仅从记忆角度来填注,而应着眼于能力,检查绘制、分析的技能。在综合问题中,可通过分析资料数据,检查阐述地理观点的能力,这些都可作为命题的参考。考试前,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列出复习提纲,整理知识系统,复习各种图象,而不能依赖教师划范围、圈重点、写答案的办法,表面上的高分数常常掩盖了教学的不得法与学习的能力差,造成中考和高考中的“高分低能”现象,这是应该努力克服的。
当前国外有许多教学理论和方法(如发现法、范例法、程序教学法等),也提出许多教学原则(如赞可夫、布鲁纳、巴班斯基等),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优良经验,因此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全盘照搬,应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和各校具体情况,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对某些教学方法和原则应作具体分析,我国过去常提到的循循善诱、温故知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仍是我们今天应遵循的原则。千万不能“为改变填鸭式,而变成放羊式”。因此为了使改革走在正确道路上,加强学习,善于吸收,不断实验,勇于创新是很必要的。
地理教师的智能结构,应包括地理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地理教学法的知识,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关知识;同时也要不断涉猎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既有不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层次。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两个方面,所以从改革的目标看,对教师的要求是更高了,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学水平、扩大知识面,才能搞好教学改革。
地理教师在改革的道路上要结合自身特长,扬长避短,不要机械模仿,而要勇于创新,要讲求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教学艺术是指教学活动中教育思想、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设计等达到准确、鲜明、生动,形式完美、统一,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能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课堂充满和谐的情境。学生求知愿望强烈,教师也蕴含着创新的激情。无论采用哪种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在课堂上教育与教学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教材与教学方法的统一,教师的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统一等,都应力求做到完美与和谐。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当然要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中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还是把所有问题都讲到?是留有余地,还是天衣无缝?是留些学生自己探索的机会,还是把所有时间都占满?显然这里牵涉到如何看待教学质量的问题。在知识教育、情感教育、行为教育三者的结合中应该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从新的教育思想出发,重新考虑教学秩序才能对改革的某些做法给以应有的评价。
地理教学改革是新生事物,其出现必然伴随许多新问题,形成新经验和新理论,相信在探索中,这些新问题将会逐步解决,新的经验和理论也会不断发展日趋完善。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