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地理广角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0-11-18 13:41:54   点击数: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本节的知识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材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认识地球的形状上,而是把重点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教育”。因此,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有二点: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模型和地球仪:主要是通过制作地球仪来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
3、经线和纬线:主要是认识经纬网及其作用,重在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用事实说明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1、地球的自传:主要是阐述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昼夜交替学生都能理解,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的理解较为困难,只要学生能够说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有日出和日落的差异就可以了。
2、地球的公转:主要是阐述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和五带。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是学生容易通过事实理解的。而对于这两种现象的成因,教材没有做深入分析,学生知道大概就可以了。
 
第三节: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对地图要素的处理要重读图、重用图、重训练。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和估算高度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三项基本技能,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
2、地形图的判读:课标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掌握常见的五种基本地形。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主要注重各种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养成用图习惯。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本章要落实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二点: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2、初步形成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重点内容(有二点):
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这是继认识地球形状后对地球面貌的探索。我们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可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课标中要求学生运用数据说出海陆所占比例,而不是要求学生了解海洋和陆地面积的数据。
海陆分布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海陆所占比例
第二、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陆块。
第三、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第四、无论怎样划分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余陆地。
课标中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和数据,用自己的话描述上述特征。实际上,由于地图难以展示地球表面的实况,因此,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实现上述要求更为方便。但是,有的学校可能条件有限,没有地球仪,要求学生在地图上能够分清海陆分布即可。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与大陆轮廓——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这个内容是地表海陆分布的细化,课标中提出“运用地图说出”和“在地图上识别”两个层次的要求,具体的内容都属于地理常识,包括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教材中涉及到几个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等名称,教材中以景观图片的形式生动、直观的展示除了它们的分布状况及相互关系,这样避免学生的死记硬背,便于理解和掌握。
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对地理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教材中还设计了大洲的几何图形、拼图的活动,以便加深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轮廓的印象。
本节的学习方法:
①、实证的方法:如划分水半球和陆半球,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划分
②、找规律,如大洲的分布特征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效度。
 
第二节、海陆的变化
重点内容解析:
1、沧海桑田(海陆在不断变化)——重在科学观念的教育
这一内容重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由于学生受其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实际上学生很难举出桑海桑田的例子,因此,教材提供了很多案例,供学生开阔视野。我们可以不再去收集有关的例子,教材提供的实例包括:“海变陆”和“陆变海”两个方面,“海变陆”的例子比较多,如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形成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是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的、围海造田等。相比较而言,“陆变海”的例子比较难找,并且学生也较难以理解。如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台湾海峡原来也是陆地。
从观念的培养角度看,这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大西洋和红海还在不断扩张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我们觉察不出来,但我们脚下的大地一直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2、板块构造学说——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这里仍然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作如下理解:
第一、安排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即说明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
第二、作为探索,重在过程(即科学史教育),因此需要从大陆漂移学说讲起,而且从培养学科兴趣的角度看,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而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是比较好的教学内容。
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安排,应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依据论证。
第四、板块构造学说只做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地带(板块交界地带)。
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作为板块活动的例证。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理性强,但课标要求的有比较简单,因此,教学把握的难度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先讨论大陆是运动的还是变化的
2、展示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可拼合性
3、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4、展示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
5、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6、板块的划分及地壳比较活跃的部位
7、用高达山系、火山、地震带、裂谷等来证明
教学方式建议:
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上注重探究性,尽量用实证来分析和推测。如学习海陆变迁注意实证的方法。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海变陆的自然因素,填海造陆说明了海变陆的人为因素等等。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本章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2、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内容分析:
1、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对天气的认识
教材中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2、初识天气预报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对人们影响较大的是电视天气预报,因此教材也将电视天气预报作为重点,以引起学生对电视台天气预报产生兴趣。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实际意义。
为了体现学科技术社会教育,教材在这里还引入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用图来展示制作天气预报的主要环节。主要是因为向学生说明天气预报是由许多人、许多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并运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而使学生在感性地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也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大气环境问题很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这一部分内容当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
学习方式:
本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非常紧密,本节主要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既可提供真实的情境,把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带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把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关心天气、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内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实现途径是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主要有三点: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大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为高温区(高于20°C);两极地区为低温区(低于—10°C)。
为了达到分析气温分布规律的要求,教材首先从气温分布的变化入手,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气温曲线等。
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看到的是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为了给后面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打基础,教材也介绍了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学习方式:
本节注重讲练结合,析图找规律。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这一节内容与上一节是姊妹篇,重点内容是从图中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
降水的时间变化主要讲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般用降水柱状图来表示,因此教材的重点也放在降水的柱状图的阅读和绘上,这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降水的空间分布重点是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教材直接设计了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降水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这在图上都有反应。
学习方式:
同上一节相同,注意用图、绘图,对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进行分析。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内容分析:
1、从与天气的对比中理解气候
这里要求学生能够区分描述天气和描述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可见,让学生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理解什么是“天气”和“气候”,而在于要描述某时的天气或某地的气候时,分别关注哪些要素以及两者的主要区别。为此,教材提供给了学生的一些实例,使学生从实例中归纳出结论,学会描述。
2、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
这部分内容重在利用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难又比较多,学生难以掌握,又给教学带来不便。依据对课标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第一、对气候类型的不必太细,可作适当概括和综合,只要能反应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可;第二、对于气候类型名称中涉及的概念,如季风、海洋性、大陆性等,不必解释;第三、对于每种气候,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其分布地区即可。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这部分内容重在举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多,其中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三个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对气候影响最大的,其他的因素这里不做要求。
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时,不必从成因分析来理解,只要学生能比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
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最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开头“天气及其影响”是首尾呼应,如此安排是为了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多侧面来讲。教材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地域观念;二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这两方面的讲述,教材都只举实例,不展开论述,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自己去体会。
学习方式:
本节的学习注重对比。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