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中的“活”
发布者:cj_yuping 发布时间:2010-10-28 16:49:10 点击数:
培训学习对教育教学有指导作用,对我而言又有新的启发。
课程目标为我们建构了框架,我想在这一框架内,所有的东西可以活用,包括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10月19日,讲6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地表的变迁》一课。
教材中教学设计是:
一 看化石和录像导入揭题。
二 认识化石的作用。
三 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四 讨论、交流资料探究地表变迁原因。
五 了解家乡地表的变化。
六 实验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七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在上课前我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并结合以往经验,如按教材设计上,总体感觉缺少悬念、缺少真正的探究、缺少激情、不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规律,显得不流畅,有一种僵硬转换的感觉。因此我又重新编排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一 投影四种地貌,欣赏,交流感受、想法。(引趣,明确问题:形成?)
二 讨论探究,交流对问题的看法。(调动主观能动性,建构经验与认知的联系。)
三 资料交流,寻找证据,阐明认识。标明重点词:化石,风化作用,侵蚀作用,人类活动。(寻找共识,统一观点,建立相关问题联系。)
四 认识变迁证据:化石。举例说明其作用。(以学生思维规律来认知问题,为变迁观点提供依据。)
五 实验验证,认识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探究解惑,理顺思路,得出初步结论。)
六 教师引领,学生讨论归纳地表变迁原因。(得出结论,提高科学意识。)
七 拓展:家乡地表变迁。(重新感悟探究过程和方法,学以致用。)
通过两个班课堂教学验证和与以往教学效果比较,调整后的教学取得领人满意的效果。这也充分说明,为了实现目标,在大的目标框架内,我们可灵活调整。
“活”用,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把握教材能力,较强的调控能力,较深的学科素养等。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意识教学不止是关注教材内容,而应更多注视教学过程,注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注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在动态中完成。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随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机结合,把握时机,促使教与学达到理想效果。而不应过分强调,教材内容应哪节课完成,教学流程应按哪种模式上,具体内容应多长时间进行。我想,只要掌控整体总目标,有阶段目标,有细化的过程目标,一切是可变化的。当然,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整体把握,在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解决相关问题和达成目标的最佳时机,适时展开,使教学的每一环节符合当时的需要、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不应为预设而固封,失去最佳教育教学时机。
总之,“活”而有序是要求,“活”而有效是根本,框架内的“活”最终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