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路——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32年矢志弘扬延安精神纪实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0-07-13 14:55:13 点击数:
新华网西安7月12日电题:信仰之路——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32年矢志弘扬延安精神纪实
李宣良、刘国顺
作为西安政治学院的80后硕士研究生,孙官玺与许多同学一样,是“带着疑虑”踏上延安革命传统教学之旅的。
10天之后,当教学活动结束即将离开延安时,孙官玺捧起叶挺将军坟茔上的一抔黄土,装到随身携带的眼镜盒里,悄悄带回了学院,珍藏在自己的课桌上。“眼镜脏了容易擦拭,但精神的尘土只能用信仰去洗涤。”他说。
来自革命圣地的这把土,成了全班的珍宝。
自1978年建院以来,西安政治学院连续32年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先后组织393批、15万余名部队学员和地方群众赴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在风云变幻中坚守,让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延安,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红色基因。我们始终坚持开展延安教学,就是为了使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西安政治学院院长齐三平说。
十几辆卡车满载着数百名军校学员,颠簸在西安通向延安的道路上。年轻的学员们高唱着“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奔向心中的革命圣地。
32年来,这样的场景一次次在从西安到延安的黄土沟壑间重现。
1978年6月,西安政治学院首任院长、政委,率领第一期300名学员,坐着大篷车奔赴延安,完成了12天的“寻根之旅”。返校后,学院党委迅速作出了《关于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决定》。
风云变幻,思潮激荡。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压力,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学院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始终没有断线。
1990年5月,学院党委作出了《关于新形势下深入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决定》,明确把延安精神的学习和教育扩展为全院的共同任务、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每一名学员、把短期集中教育扩展为在校全程教育、把学员在校教育扩展到毕业后继续受益、把学习延安精神扩展为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属于学院办学的“自选动作”,没有专项经费和场地。学院开源节流、多方筹措,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在延安建造了功能齐全的教学基地,一次可容纳500余人接受教育,彻底改变了以前“大地作操场、饭堂作课堂”“住在帐篷里、睡在草席上、吃在野山坡”的教学环境。
目前,学院的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已经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教学基地、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员队伍、一套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一套特色鲜明的教材、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一个延安学研究所、一个延安革命传统红色网站、一台常态化的《延安颂》诗歌朗诵会、一套有效的管理保障模式等“九个一”教学体系,延安精神已经融入到学院办学育人的方方面面。
在延安教学基地,每批学员都要植树留念。几十年过去,这里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小森林。一次,基地建宿舍楼时,有几棵树影响施工,工作人员准备把树砍掉。
闻讯赶来的学院领导劝阻道:“不能砍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树是学院进行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历史见证,更是延安精神薪火相传的真实记录。”
不当“导游”当“导师”,让延安精神进入灵魂深处
“革命传统教育,很容易搞成简单的红色旅游。”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杨玉玲说,“作为延安精神的施教者,不是当导游,而是当导师。”
党的十七大闭幕不久,学院组织学员来到延安进行教学。当他们来到中央大礼堂旧址时,很多游客正在参观。尽管提前与旧址办公室联系过,但教学队伍与游客还是“撞了车”。
学员们按照原计划走进中央大礼堂旧址,听孟俭红教员讲授《从七大到十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礼堂内的游人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谈笑。
孟俭红字正腔圆地开始授课:“同志们,1945年1月,中共‘七大’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七大’到‘十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从未停止,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和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令孟俭红没有想到的是,有些因为拍照受影响而闹意见的游客慢慢听进去了,有的情不自禁地鼓掌,有的主动提出与他合影。
对于80后、90后青年学员来说,要让他们完全信服和认同70多年前革命前辈的行为,面临着“代际沟通”的难题。在教学实践中,学院探索形成了“以真取信、以情感人、以境激情、情理交融”的“情感教学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讲好课,教员们把更多的功夫下在讲稿之外。为了讲好《张思德》这一课,党史教研室专门邀请张思德烈士的副班长陈耀介绍当年的战斗生活。几名年轻的教员还翻山越岭,到安塞县的深山老林中,实地考察张思德当年烧炭、牺牲的地方。来回步行了40多里地,返回时天色已晚,教员李怀录脚下一滑,掉到了十几米深的山沟里,身上多处划伤。
传统教育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为了在“四八”烈士墓前讲好《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这一课,焦连三教授一大早就带着两个冷馒头,来到寒风凛冽的“四八”烈士陵园,面对烈士的墓碑,一遍一遍地追溯先烈事迹,用心触摸先烈的崇高情怀,反复试讲,直到把对烈士的感情完全融入讲授之中。当焦教授饱含深情地讲完课时,台下的学员们无不热泪盈眶。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学院政委刘强介绍,在对毕业学员进行的跟踪调查和走访中,90%以上的学员反映,在校学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学院学员、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说:“延安精神一直感召着我,激励着我,促使我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次角色转变,一步步走向光荣与梦想。”
紧扣时代脉搏,让革命传统永葆生机
《毛泽东与黄炎培纵论历史周期率》案例研讨课,启发学员研究保证长期执政、建设民主政治等问题;《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专题课,着眼于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培养战略思维等需要……延安革命传统教学中,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的课程受到学员们的欢迎。
“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紧贴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实际,紧盯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是我们延安革命传统教学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也是让革命传统在创新发展中永葆生机的必然要求。”学院副院长张本正说。
学院在全国第一个创建了“延安学”学科体系,并于2006年9月成立了全军第一家“延安学研究所”。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延安精神》、中国社科院“十一五”重点课题《陕甘宁边区军事志》等研究编撰工作。学科研究的深入,为传统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2008年底,“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学院迅速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围绕“延安精神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当年的延安教学主题确定为“用延安精神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和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旧址前进行专题讲解。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将延安教学活动融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之中,邀请延安市有关领导介绍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参观改革开放先进典型和科学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的安塞县侯沟门村,让学员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根据信息化战争对军事政工人才的培养需求,学院不断推动延安教学的拓展和深化。他们及时启动了“政治军官任职教育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系列教材编写工作,实施陕北战场“三战三捷”的军事战例教学。与此同时,学院增加军事课比重,建成了战时政治工作指挥实验室和军事演练指挥中心,开展网上模拟对抗演练。现在,“使命”应急作战政治工作模拟演练、“秦岭”应急机动实兵演练、“砺业”战时政治工作演练,已成为在校学员必须参与的“三大战役”。
随着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军内外邀请学院教员讲课的越来越多。近年来,先后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中专学生以及驻陕大专院校等160多个单位和团体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延安革命传统教学活动。
2005年,学院建成全军第一家“延安革命传统教育”专题网站,为全军官兵学习、研究延安精神提供了网络服务平台。今年,他们又与新华网共同打造延安精神教育专题网页,网上点击率已突破1000万人次。
借助现代科技的传播力量,延安精神正在更广范围内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