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欣赏课中的“美丽误区”
发布者:cj_xudd 发布时间:2010-06-30 09:13:41 点击数:
走出欣赏课中的“美丽误区”
一、从本体性出发,合理运用媒体让学生欣赏、理解音乐
欣赏最原始的出发点就是声音。声音的物理属性被主观感受为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音响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在和谐、对比、均衡、匀称、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下,在人类日益发展的各种创作技法、表现手段的作用下,构成音乐的部件:旋律、和声、复调、织体、曲式等,形成音乐的部件,这就是乐音的物理结构,是音乐审美信息的提供者。在音乐审美活动中,音响直接刺激人的听觉器官,引发听觉通过感知、理解、想象、联想等一系列心理反应,最终产生审美愉悦感。
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欣赏课使用媒体,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学要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使之切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并能很好地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科学技术在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努力探索并尝试新的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丰富音乐教材进行充实组合,同时要注重音乐自身各要素之间的融合以及音乐与其他相关艺术的融合。
在欣赏教学中,音乐与美术的综合是最常见的,也被很多的老师采用。从最早的图画结合→录像VCD→媒体网络,目的都是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借助图片的直观形象来引入、感受、理解到音乐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本体性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从听觉中去培养、训练的,那么音乐欣赏中视听结合的东西,一定要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听的作品上,媒体画面的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在实际操作时出示媒体应简单明了、富有童趣,与所配乐曲内容贴切,避免画面的繁杂拖沓,切忌大断华丽夸张的动画喧宾夺主,这样才不会脱离运用媒体原有的初衷。
例如:在上一年级《玩具兵进行曲》一课时,考虑到低年级的听赏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行曲的的风格特点,就可运用媒体让学生感受体会其与其他乐曲的差异。课前根据音乐准备了三幅媒体画面:摇篮中沉睡的小孩(摇篮曲)、两人舞蹈(舞曲)、士兵行进(进行曲),先让学生说说三幅图的意境,接着边听音乐边按乐曲情绪找出对应的画面。这样将听觉与视觉结合,将音画结合,使学生很快能对号入座,并听辨出特定的音乐情绪。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情绪的对比,学生也能很快对三种不同体裁风格进行区别,并且对这几种不同体裁的音乐有了一个直观具体的认识。随后让学生跟着进行曲音乐走一走,进一步感受进行曲这一体裁所独有的特性,最后,经过老师引导与学生的共同交流,小结概括出进行曲音乐风格的特征,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力和鉴赏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有效使用网络开拓学生音乐文化视野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科综合的理念: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其他它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好地开拓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这一理念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很多教师可能在专业技能上迎刃有余,但在人文历史内涵上可能就显底气不足。这时就可以把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很好的辅教手段,利用信息媒体教学的智能化,根据学习者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断充实声像教材、多媒体教材和多种媒体组合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学习音乐。”注2
但同时也要注意尽管信息技术媒体教学有人们无法估量的巨大能量,但却要求教师能正确把握。如何应对现状、如何应对网络知识传达呈几何状的今天与明天,最好的办法就是善用其器,有效的将网络传媒运用到教材中,运用到课堂外。
举个简单的例子,翻阅我们现在的教科书,对音乐人文历史地理文化涉及很少。譬如对乐器系统知识的介绍就比较简单,学生虽然知道某些乐器的名称,但能准确划分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的种类的毕竟只是少数一部分。像五年级教材一开始就有民族乐器的图片介绍,可学生脑海中只有老师硬性传授的概念,真正转化成内在知识的少之又少。出于以上原因,在五年级一个家庭电脑普及率较高的班中开展了媒体网络试验。操作如下:在教授课中有一首古筝欣赏曲《渔舟唱晚》,上课前先了解学生对古筝这一乐器知道多少有关知识,然后给了学生几个主题:古筝的历史、由来、乐器的制作、名曲有哪些及《渔舟唱晚》的乐曲内容让学生自己去网络上查找。接下来的课上做交流,效果出乎意料。原来上课不怎么积极的同学由于找到了相关资料而变得非常踊跃。一堂课下来,所有的同学都对古筝这件乐器有了深入地了解,并掌握了《渔舟唱晚》这首乐曲所要阐述的意境。随后让学生选择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乐器去网上查找资料,在接下来的课中作了一个乐器历史展。在课中有意识地将其分为西洋、民族两大类。通过网络媒体拓展他们的音乐知识领域,例如:十七世纪的小提琴制作大师、古钢琴、钢琴到电子合成器的衍变,结合历史、地域的讲解,学生吸收了课外以前不为所知的音乐相关知识,也打破了音乐教材中欣赏知识面的局限性。这样的几节课所涵盖的知识,超过了以往他们几年的所学,也使学生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互动性。
对于教师来说,音乐欣赏课的改革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欣赏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同样也需要适合的条件和环境。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老师在实践中找寻合适的条件、环境来孕育“美”的课堂,这种“美”不是浮夸、不是表象,而是运用现代化手段通过媒体网络结合我们新课程的理念带给孩子一片“美”的天空,在那里,学生尽情享受音乐、理解音乐。来吧,让我们走出欣赏课的“美丽误区”,带领孩子走进真正的音乐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