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0-06-11 16:14:19 点击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颇受关注。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教育要素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达到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要素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为此,这些年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围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一定距离,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我们的教学还走不进学生的心里,唤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究其原因是对教学目标理解的不到位。表现在教学中:一是教师一味强调知识教学,把教材中的知识讲出来,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泛泛讲大道理,算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是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四是很少注意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等。这些现象或多或少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提高教学实效,必须从落实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入手,从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做起。因为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思想品德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不是靠“告诉”“灌输”即能生效,而必须让主体处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经历事情,并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才有可能获得被主体认可的道德知识,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一句话,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不是可以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它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内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施体验教学,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在感悟中去内化知识和提升能力。而要实施好体情感验教学,应注意这样几方面的问题:
一、 坚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
情感需要体验,而生活是体验的基础。真实的体验来自真实的生活。尤其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把社会上的焦点、热点带进课堂。让学生认识书本里的知识是活生生的生活现象。如:九年级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内容时,可以把我们长海县为建设国际旅游度假胜地中的一些措施、成就带进课堂:海岛名胜景色的征集、海洋牧场的开发、岛容岛貌建设、文明村创建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是外在于学生、外在于学生生命的东西,而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去体验,学生感兴趣,容易调动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他们能有所体验和感受,有话说,课堂气氛也能够活跃。
二、 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因为学生的真实想法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在共同的道德话题和平等的对话环境中,暴露其真实的思想,在怀疑、反思、追求、探索等不确定性变化中,促进其道德认知,考验其道德水平,引导其道德实践,获得良好的道德体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而学生真是想法的流露取决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间有效交往的基本原则应是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在以学习者积极主动发展为目标的课堂里,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让每一个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主动的发挥,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与教师、同学和谐相处,认真讨论,能否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意见,提出问题,真正打开思想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参与,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的方向。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与讨论,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和才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尔逊说过:为了得到老师的爱,学生可以去做各种老师喜爱的事,甚至去学习他最不感兴趣的科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高昂热情,目光中时时流露出来的对学生的浓浓爱意,势必会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学生们会因喜爱老师而自觉遵守纪律,学习主动性加强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性的评价与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求知识,良好态度的养成离不开激励孕育的沃土。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宽松愉悦、和谐师生关系的课堂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为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条件。为此,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要着眼于教材,掌握问题设计的难度。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应该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这样,有利于实现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由已知到未知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兴趣性问题情境。我们的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把知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领悟到人生、社会的真谛;让学生在经历参与成功体验、主动体验、期待体验的过程中,增强成就感,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想说。这样做,既可以避免教师空洞的说教,又能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环境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说过:“告知学生应如何,很少有效,重要的是自己体验到,我们不能直接去教其他人、我们能促进他的学习。”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学生只有在带着问题独立感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所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设置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独立探索、体验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不但培养他们理解教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更好地领悟、内化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并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关注学生情感,实施体验教学,通过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和情感共动,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自我的构建和自主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落实好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目标,实现育人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