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非艰 行之维艰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0-06-04 14:16:30 点击数:
知之非艰 行之维艰
长海县教师进修学校 杜若明
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其大意是知道是什么与怎么样并不困难,而困难的是证明(用行动)是这样、为什么是这样的途径困难。
我们在作教学,研究教学,吸纳新的教学思想,合并已有的教学理念,我们这样作的过程中是在“吸收”和“排泄”中度过的,因为我们经历了证明和实践的过程。
有很多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教学,暂且称其为“报告”,因为它是将以零碎分布在教科书上的整体知识变得更加没有条理,没有次序,杂乱无章,犹如临街的杂货铺一般。倘若是将一堆的知识在闭目冥想中想出有条理、有次序,这虽可称其为理想中的宝塔宫殿,但能否与自然的、现实的学生联系起来,还未有定数,如此,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优秀的教学设计,当然这种设计的丰满程度,就导致了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你的教学。听报告,大家都知道吧,如果是一些考察性的报告,它的材料越多,越丰富,听者越是愿意听,感觉时间国的越快,收益越丰厚,是什么原因呢?一是材料的真实性,二是材料的丰富性,三是亲身的体验感染每一位听众。但这样的报告如果让你连续的、多次去听,你会躬身求退,是报告不好吗?不是,是单调的形式没能激起你内在的欲望而使你感觉乏味。我们的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倘若一个教师总是一个腔调在演唱一个好的“剧本”,久之,学生不作小动作那才是怪事了呢!
我们都知道怎样的教效果好,但却在付之行动是要考虑到的要素之多,组织起来困难而避退三舍,那你的教学只能维持在“啊、啊”报告体系之内,时间长了,学生顿生厌倦和烦恼,不时的维持一下课堂纪律也就不足为怪了。更何况有的教师的教学报告语句羞涩,语无伦次呢。最后的只能是强迫和呵斥,一堂课下来就会有“学生不爱学、搞小动作、捣乱学生”等诸多的抱怨。这样的教学只能是一种孤单、没有兴趣与痛苦的事情了,进一步演化可能是一种双向的痛苦。
走出来吧,改换一下方式,会有另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