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的金融之根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0-05-10 15:37:20 点击数:
对于仍在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有人曾指出它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危机,同时也是文化危机、价值危机、哲学危机。
这样的论断是否准确,仍可继续探讨,但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路径,去思考潜藏于金融这一现代经济核心背后的深层问题。
如果把金融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业务是叶,管理是枝,体制是干,文化是根,而经济社会环境则是它的土壤。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土壤日趋肥沃,中国金融这棵大树已渐呈叶茂、枝繁、干壮之势。
与此同时,必须正视的是,我国金融业目前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管理精细化、经营有序化、发展均衡性、服务正规化都有待提高,软实力不足,竞争力不强,风险犹存……这促使我们在壮大中国金融的叶枝干的同时,思考中国的金融文化,审视中国的金融之根。
如果说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的血肉,文化则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国家如此,金融亦然。业务靠人去发展,制度靠人去执行,体制靠人去设计,人靠文化去影响。发达经济体的金融业之所以发达,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在走向发达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对中国的金融文化,或许可以概括为“利法信义道”五个字。金融企业不讳言以盈利为目的,但利要以法为约束,要以信、义、道为前提。在目标体现为“利”,在行为体现为“法”,在他人体现为“信”,在社会体现为“义”,而在这一切之上,则体现为“道”。
“道”是什么?难以尽述。然有三例可供参考。一为正例。有一智伯分马的故事。某财主儿子有三,马17匹,临终嘱长子分1/2,二子分1/3,三子分1/9。17匹马的1/2是8匹半,难道要杀一匹分肉乎?三人无奈请来智伯。智伯从自家牵来1匹,计为18匹,长子得1/2即9匹,二子得1/3即6匹,三子得1/9即2匹。加起来是17匹,剩下1匹则物归原主,智伯牵回。此例蕴含多盈之“道”,值得金融企业改革重组借鉴。
二为反例。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有一著名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故事大意是某空军飞行员希望退役而不能实现,因为条例规定“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不能飞行,但需要本人提出申请”,而条例同时规定“如本人能提出申请,就证明此人精神正常”。这种陷入死循环的规定,在今天的金融界不可谓不存在,这乃是缺“道”的表现。
三为中例。近来流传一短信,谓“两美国人商议,甲到中国旅游,用10万美元兑换68万人民币。在中国消费一年,用度为18万人民币,回国时希望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到1∶5,再将剩下的50万人民币兑回10万美元。乙则计划拿10万美元兑换68万人民币,在中国花50万买一套住房,消费再花18万,等回去时将房子卖得100万,换回20万美元”。对这等如意算盘,我们需要一种“道”的智慧去应对。
宏大的中国金融文化体系,自然远非“利法信义道”五个字所能概括。同为殷制,汤兴纣亡;再好的体制,如果人不得力,也难张其利。人与体制和法制的最佳结合,加之“土壤”大势所助,不失为金融的天时、地利、人和,不失为金融之“道”的某种诠释,亦不失为中国金融文化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