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误区
发布者:cj_xudd 发布时间:2010-04-15 09:06:01 点击数: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误区
徐黛娣
新的课程改革给音乐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机械式教学;课堂中注重对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摒弃了音乐内容的生硬灌输;音乐与相关文化,扩大了学生音乐文化视野;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直观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尊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模式,这些新的音乐教学理念无疑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对推动音乐教育旧貌换新颜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有些音乐教师却不能很好的理解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由于观念不清,因而在新形势下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一、形式偏离了内容 I
一般我们认为青少年学生在学习时,注意力不能够在一堂音乐课中完全集中。如果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就会使教学生硬、呆板,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并对音乐课失去兴趣,课堂秩序就会很乱,从而达不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所以音乐课的教学形式应是富有变化的,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新课改下,音乐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更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绚丽色彩。但是在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形式的同时应考虑一个“度”的问题,不能把教学形式搞得过于花哨。否则音乐自身的独特魅力就不能得到发挥,学生也就不会很好的掌握应学的知识。常常看到一堂几十分钟的音乐课被教师安排了诗朗诵、故事、画画、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反正是能与音乐课内容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和没有联系的教学内容都毫无限制的“捆绑”在一起。使得本应该在课堂内完成的真正的音乐教学内容被挤出了音乐教学之外。这样做可能确实使学生感到开心、愉快,教师也感到这节课很热闹、活跃,很有气氛,但对于音乐课的教学计划和目的来说可能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的感受音乐的审美体验,甚至使原本喜爱音乐的学生也对音乐课逐渐失望,直至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长此以往,教师也会失去教学的兴趣。
二、音乐教学中应“以音乐为本”
音乐课是一门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它必然与其他学科产生内在的联系。如文学、地理、历史、美术等。当前音乐教学也提倡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在音乐课教学中讲授一些与音乐内容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如在介绍非洲音乐时,就可以简单介绍非洲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但是在与其他相关学科融合时,更应该体现音乐自身的特点,应该以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为主,其它相关学科知识为辅,进行学科综合教学时要注意一定不要离开音乐教学的主题。不要为了音乐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深人探究其他学科的知识上去。曾听过一位音乐教师在给学生教授《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介绍作曲者迈克尔·杰克逊,讲他的家庭、他的换肤、他的美容、他的兄弟姐妹。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也听的津津有味,等教师回过神来,一节课已经过去三十分钟,一堂课就这样草草结束。可是本应该完成的教学内容呢?音乐教师在融合其他教学内容时是不是有一个“度”的问题,为了保证音乐的主体地位,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坚守音乐的阵地,否则音乐课就失去了意义。“以音乐为本”尤为重要。
三、聆听音乐听多少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不是老生常谈,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在听课的时候,教师放的音乐还想再听一遍,可是很多教师偏偏不再放了,而是滔滔不绝的开始讲解、分析,现在很多的音乐课堂都以听一遍音乐作品就完成了听赏的教学过程。其实,对于感悟音乐、记忆音乐并传播音乐,仅仅听赏一遍是远远不够的,音乐往往是多听才能不忘的。记得吴斌老师曾经说过:“现在音乐课堂上的一个问题是:上课讲过的很多很多作品,课后学生几乎没什么印象,我们是不是做了无用功?”在听赏《夜莺》一课时,在音乐作品听赏前,讲解创作的背景,作者介绍,听赏一遍后,又简简单单介绍音乐作品的内容。音乐作品只听了一遍,教师又开始滔滔不绝的解释作品,分析作品,学生能从中领悟、感受到几多音乐内涵呢?下课后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学生向老师借听光盘,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挖掘音乐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离不开聆听音乐,因此,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之中的美。聆听音乐是基础。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说过:“怎么样才会有音乐的耳朵呢?音乐听得多了,就会有音乐的耳朵。”
四、教师教学语言的“含情量”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课标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尤为凸显它的重要性。教学中情感的教学语言就是连接课堂教学的“筋骨”。老师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教学语言不流畅,没有抑扬顿挫情感的表达,你的课堂会是什么样子?不是一湾“死水”才怪呢;如果你的教学语言流畅细腻、有节奏的情感的连接,又会是什么样子?才不久我听了一节音乐课——《摇篮曲》,这节课的教学教师完全把握了教学语言的情感运用,在平稳的节奏中不乏抑扬顿挫的调控,教师那充满柔情的语言在音乐的衬托声中打动着每一个学生,那动情的歌声让学生们也舒展开爱的神情,情感的语言和歌声直通每个学生的心底,学生们被打动了、教师们被打动了,教师语言的“含情量”,调动了整个课堂的学习激情。课堂教学是门艺术,更是语言的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含情量”是音乐课堂教学是否能擦出音乐火花的关键。“含情量”更是教师课堂教学个性的体现,也是日积月累,个人教学魅力的体现。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让学生接受音乐的传递者,在这三尺讲台上你就是美的传播者。用教育学院王景新老师的话说:“好好研究音乐教育吧,这是造福一方土地,造福一方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