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前后的地理教学方法比较分析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0-03-16 16:57:05 点击数:
课程改革前后的地理教学方法比较分析
为了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我国正在逐步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在这一构建过程中,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将共同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比较活跃的地理教学方法这一因素面临的巨大变革。总结过去并反思现在的地理教学方法,将有利于继承优良的地理教学传统,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现代地理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为地理课程的改革服务。
实际上对于教学方法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美国的L·H·克拉克等人在《中学教学法》中认为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了把各种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使用的技巧和步骤,吴杰教授在《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则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程序”,而陈澄教授等人在《新编地理教学论》中则认为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从以上有关教学方法概念的阐述中可以发现,教学方法是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种过程。如果以新课程的实施作为分界点,比较分析地理教学方法的前后差异,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课程改革前后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
一、新课程实施前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
1、教学主体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主要表现为单纯地考虑教师活动,对于教师来讲就是课前把授课的步骤和内容体系设计好,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独揽,对学生实施程序性的知识传授,由于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最终导致教学活动陷入“填鸭式”、“注入式”的被动局面,虽然教师的教学出发点很好,但由于满堂灌,学生往往容易出现学习的疲劳现象,学习效率低下。
2.学生学习的被动性。由于课堂的教学活动已经事先设计好,教学内容多,无论学生是否掌握,为了完成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环紧扣一环,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机会,导致一些学生由于跟不上教学的进度,无法找到学习的乐趣,最终产生了厌学情绪,逐渐演变成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或者“差生”。
3、学习巩固的机械性。由于大纲已经对学生所应掌握的具体知识作了规定,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活动中经常通过大量地做试题来巩固知识,并简单地以试卷成绩来衡量学习的效果,最终导致学生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缺乏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
4、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原有的地理教学方法由于强调以地理教师为主体并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固有知识的传授,不断通过机械性训练来巩固知识,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有系统性。
二、新课程实施后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
1、教学主体的双边性。教学方法始终强调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法影响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反馈于教师的教法。这种双边性,注重的是过程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师生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
2、学习策略的多样性。由于地理课程标准已经把“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及“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列为地理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地理教学活动不但是教师的教学,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两者是一个统一体,这就迫使教师从过去过于关注“教”的过程而转变为关注“教”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的过程,而学习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通过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诱趣等基本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避免出现“填鸭式”的、“一边倒”的地理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策略更加注重“主动”、“探究”和“合作”,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力、开放的观念和正确掌握信息的能力。
3、教学方法的服务性。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方法,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更为有效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学方法是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不但要精心研读《地理课程标准》,而且要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学习,并通过校本教学研究,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着重做好以以语言传递信息、直接感知和以象征符号认知、注重学生实践活动、注重学生探究学习、注重学生合作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实验,明确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从而为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创造第一手资料和经验,从而达到能根据不同的学情、班情及偶然出现的教学新变化从容地变更地理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总结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反思现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投入地理课程改革中,为地理课程改革的成功尽自己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