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地理 > 教海探微

论地理教学的设计与创新

发布者:cj_drm   发布时间:2010-03-11 16:36:54   点击数:

            论地理教学的设计与创新
李家清      张丽英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     武汉    430079
l 
 
摘 要: 本文认为:地理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地理教学设计与创新是地理课程实施的基础;走进新课程,应设计符合每位学生发展的地理教学目标,文中提出了地理教学目标的梯度式设计和激励式设计策略;走进新课程,应具有符合课程新理念的教学策略,文中论述了如何设计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教学策略;设计“交往”的开放的地理教学策略;设计韵律和谐的地理教学策略;设计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地理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   地理教学   目标 策略   设计   创新
 
 
1 地理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课程理念,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构建了完整的中学地理课程新体系,现已逐步进入地理课程的实施阶段。地理课程实施就是地理教学过程。理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因为无论地理课程体系多么完美,离开了地理课程实施,一切课程目标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先进的教育思想、只有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加以渗透、贯彻、体现、才能落实。
 
2 地理教学设计与创新是地理课程实施的基础
地理课程实施要实现“课改目标”就必须研究地理教学设计与创新。教学设计是围绕新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如何学”进行的规划。地理教学设计创新是地理课程实施的基础环节.进行地理教学的设计创新,应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系统地安排和整合地理教学的相关因素。因为理论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认识的结晶”。理论的作用在于规范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并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教学理论的意义在于探索和揭示人类学习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类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在指导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目标的编制与地理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时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于指导和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探究多元的地理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具有重要作用;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的程序教学;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赞可夫的“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最大发展”的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等学习理论阐明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一般机制。应用学习理论进行地理目标和教学过程及其策略设计,对于发挥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有重要作用。从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方式看,主要是通过听讲观摩、阅读课本、识图用图、形象感知、思维分析、计算操作、解题练习、质疑问难、情境探索、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学习理解和领悟地理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培养地理能力,养成行为技能的。地理教学设计要注意通过这些认识方式,结合学习内容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设情景、提供条件。地理教学设计创新就是要提出符合每位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选择与设计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交往”的开放的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韵律和谐的地理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
3 设计符合每位学生发展的地理教学目标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学思想,揭示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目的应是为每个(类)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为他们提供舒适和方便的、对学生的进步和成功没有障碍的学习环境”。教学目标设计是地理教学设计的起点。地理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学生主体性、差异性,科学地制定符合全体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才能开展有效的“教”与“学”。
长期以来,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往往是根据某一教学任务,设计出只有一个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标准,而忽视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或多样性。由于学生之间学习背景不同,原有的学习基础和经验不同,智力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尽相同,如果教师用一个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所有学生,“千人一面”,教师的主观愿望与学生的客观存在差异性、多样性和不同需求明显不符。这种教学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说,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只有部分学生或少数学生能够实现,对其余学生或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实现的。这些学生是在“没有教学目标”状态下进行学习的。如此往复,不少学生就渐渐地真正地远离“教学目标”,成为所谓的“差生”了。
教学目标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束后的预期行为结果。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具有指向性,能成为引领每位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学目标具有选择性,它要求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媒体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发挥每位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条件与可能;教学目标具有整合性,它要求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所发挥的作用都应服务和服从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有可量性,应对所有学生的“行为结果”都能进行测量,做出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价值判断。因此,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准确性、全面性,应是在分析学生学习背景、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应具有差异性,差异性与学生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
 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主体是天然具有的,而非外界赋予的,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在已有的知识教育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学生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和角度出发。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是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⑴、现有的发展水平,即指“学生现在能够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⑵、“最近发展区”是指其“潜在”的发展水平。目前暂时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或家长的指点下,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其智力任务。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将“最近发展区”转化成为发展水平。其教学要领为:
针对学生原有基础和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就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建立信心,成绩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在课堂上有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在两个层次间设置思考题,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并经过一番努力找到正确答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念为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提供了指导。
⑵ 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基本策略
● 梯度式设计策略
梯度式设计策略就是指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根据《地理教学大纲》或《地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差异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地理教学目标,以促进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发展。例如高中地理“海洋的基本特征 (一) ”教学目标设计,传统的设计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主要因素,掌握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2、能力目标:利用课本图表信息,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3、德育目标:通过“海洋环境和人类相互关系”的讨论,激发学生爱护海洋的责任感和探索海洋的科学精神。
又如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概括”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划分;记住主要内、外流河的名称;理解内、外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2、能力目标:能对照地图册在填充图上填注中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初步学会列表对比南方河流和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3、德育目标:认识我国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大,但开发利用不够的国情,使学生懂得治理大江大河的任务仍很艰巨,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按照梯度式设计策略的基本思想,高中地理“海洋的基本特征 (一) ”教学目标可作如下设计:1、知识目标A、学生能列出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主要因素,说出海水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盐度由副热带地区向高、低纬度地区降低的原因;B、学生能说明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主要因素,阐明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2、能力目标:A、学生能运用课本中某一图表信息,说出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B、学生能获取课本图表信息,概括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3、德育目标:A、学生能举例说明海洋环境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关系,初步树立爱护海洋的责任感;B、学生能概括海洋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树立爱护海洋的责任感和具有探索海洋的科学精神。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概括”的教学目标可作如下设计:1、知识目标:A学生能识别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能识别主要内、外河流;能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B、学生能说出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界线,能说出主要内、外流河的名称;能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并解释其成因。2、能力目标:A能对照地图册在填充图上填注中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初步学会列表对比长江和黄河的水文特征。B、能在填充图上填注中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初步学会列表对比南方河流和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3、德育目标:A、认识我国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大,但开发利用不够的国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B、认识我国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大,但开发利用不够的国情;懂得治理大江大河的任务仍很艰巨,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可见,这种梯度式设计策略,能将原有的教学目标细化、层次化,把每个教学目标设计为由较低到较高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如根据学生实际,还可以进一步设计为三个层次,以至四个层次,以符合学生学习背景,为每个(类)学生的发展引领方向。
 激励式设计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告知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往往是地理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的表述,多使用以下的方式。如“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使学生学会……”、“使学生懂得……”等等,这种表述是把学生置于一种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难以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激励式设计策略是指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表述时,注意使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一人称方式,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赋予情感、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使用“通过学习,我们能列出……”、“通过学习,我们能说明……”、“通过努力,我们能概括……”、“通过学习,我们能应用……”、“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树立……”、“我们将形成……”等等。
据国内外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这种成就动机又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驱力构成。“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想理解要掌握的知识、要阐明与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以求知为目标的动机因素,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把学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称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许与认可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地理学习是一个智力活动过程,也是一种生命过程,一种学习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设计的激励式策略,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尤其是增强认知内驱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宜于较低教学目标学习的学生,通过运用激励策略,在较强的成就动机的作用下,完成较高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完全可能的。
 
4设计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如何发挥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地理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的重点。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地理课堂活动,能极大地丰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效性。发挥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就是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教学策略,“为学习而设计教学”,体现“为学生发展而教”。
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教学策略,在过程与方法上,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包括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习地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接受学习中,地理知识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是地理知识学习的接受者。接受性学习对于学习以地理事实、地理材料、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景观为内容的地理陈述性知识是一种有效学习。传统的地理教学也多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但不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其弊端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地理知识、结论讲清楚,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要求完完全全地“记下来”,学习的有效性差。新课程要求将这种被动的接受学习改变为积极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正如奥苏贝尔所倡导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通过“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等方式,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合作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地理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应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新课程为开展合作式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例如初中地理在学习“地区发展差异”内容时,可运用合作式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搜集能反映世界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在学习“乡土地理”,认识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时,可运用合作式学习,组织学生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又如高中地理在学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时,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可扮演“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角色,开展对话,交流看法;学习“城乡规划”时,提供有关资料,进行城乡规划的模拟练习,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提交规划方案,开展交流、评价。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课堂教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地理知识,促进地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新课程高中地理中,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可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学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时,可联系本地实际,探究某一工业企业布局及该企业原料供应与市场特点;在有关天文观察、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流域治理、灾害监测、地质考察、地貌形成与演化、“导游”体验、“购房选房”、乡土调查等内容的学习中,可组织学生联系实际开展探究式学习。
 
5         设计“交往”的开放的地理教学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信息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把这种交往仅作为“师传生受”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把这种交往变革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间的信息交往,既包括地理需要、地理兴趣、地理知识、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还包括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往,实现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加强教材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是选择和设计开放的地理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实际上,生活的世界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地理教育资源。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过程中,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资源与地理教材知识两者相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地理课程中所涉及的饮食与地理、服饰与地理、住房与地理、出行与地理、商业与地理、城市与地理、民族与地理等知识,既是书本地理知识,又是生活的地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不仅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地理理解,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
 
6设计韵律和谐的地理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协奏曲。只有选择与设计韵律和谐的地理教学策略,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从时间进程看,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一般应有序幕、情境进入、展开、高潮和尾声等环节。情境的“预演”和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是设计韵律和谐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情境的“预演”就是创设进入学习“课题”的环境氛围。例如有的教师在讲“黄河”时,先播放有配乐的“黄河颂”,激起学生对“母亲河”热爱和关爱,就是很好的“预演”策略;展示黄河泛滥、洪水肆虐的图片,结合“98”洪水危害,就是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有一种相同的感受,观摩一节优秀的地理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好的地理课,韵律和谐,环环紧扣,行云流水,水乳交融,激情跌宕,师生共鸣。教学过程中,亲和度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情感明显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大:学生活动积极,发言踊跃;整合度高:学生地理能力培养、地理技能的掌握、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融合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
 
7 选择与设计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地理教学策略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与设计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也是地理教学策略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学会,也要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方法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知识”。地理学习方法就是地理策略性知识。地理策略性知识既包括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还包括一些辅助性策略,即学生为了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诸如学习时间的计划和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等策略。
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实践说明当要求学生对地理学习内容进行自由回忆时,善于学习的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类(编码)的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梳理,而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则往往继续机械重复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编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习的策略。编码是学习中信息流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重要过程,其策略是构建知识点间的联系方式。地理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诸如类比法、比喻法、联想法、韵律法、情景法、质疑法、拓展法等方法,都是很好的编码策略。记忆是有效地识记、保持的过程。浓缩法、谐音法、图式法、联想法、表象法、口诀法等方法是记忆地理知识的有效方法。
辅助性学习策略的使用与个体的元认知能力有关。元认知是指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它一方面使个体了解自己信息加工的过程和能力,另一方面又使个体懂得如何采取措施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地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反思性学习,是帮助学生掌握辅助性学习策略的基本途径。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