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中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政治 > 教学资源

“三思干部”为何要不得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09-11-13 19:14:52   点击数:


       领导干部该思考什么、如何思考,又该如何思而有得、思而有益?11月5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栏目刊发的《变三思而后行为二思而后行》,勾勒了面对“创新中求得突破的问题”时干部的三种状况,提出“思亦有道。思而不行者,多思无益;思而决其行,再思可也”。真可谓直击时弊,发人深思。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认为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原因是“多思转多私”。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如果“三思”是“思国思党思民”,那么“三思”之后,认识更透彻、想法更深刻,工作就会方向准确、动力充沛。但现实中,一些人的“三思”,往往如《变三思而后行为二思而后行》中所言,第三思变成了“思己”,变成了对个人得失的反复计较,变成了对私心杂念的精细盘算。甚至一些“三思干部”的“三思”,是“思己思己再思己”,多思转多私,一心只考虑私利,工作的出发点就错了。这样的“三思干部”,即使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

  不做“三思干部”,并不是让我们不深入思考,更不是不思考,而是要正确的思考、思考正确的内容。应该站在党、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思考,思考工作中的问题症结何在,思考怎么能把问题解决好。这样的思考,多多益善。而如果思考的是个人利益,就会南辕北辙,想得越多,离目的地越远。

  一事当前,“三思干部”虽然往往知事也明理,但“害怕费力不讨好,害怕得罪人,害怕上级考核时有人说‘坏话’”,甚至是想自己能不能捞到“政绩资本”、积累“仕途资源”,那些工作能因此推动、群众能从中受益的事,因为“三思”的拦路虎、绊脚石而没有进展。许多所谓的“顾虑”、“难处”,实际上都是基于个人得失的“一己之私”。

  还有一些“三思干部”,把手中的权力当作资源,“思考”的是如何使用“资源”、如何让“资源”最大化,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权力欲、物质欲。这些人脑海中所思所想,甚至不是自己的“失”,而只有自己的“得”,或是权力、或是金钱、或是美色,因而踏上贪污腐败的毁灭之途。

  “思己”,也并非不可以。不过“思己”之思,应该是内省之思、自明之思,是跳脱于个人利益之外更高层次的“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英雄保尔·柯察金有句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领导干部也应该这样“思己”:我是否会因工作碌碌无为而羞愧?是否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时时保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思己”,才能更好地工作、更有意义地生活,才不至于悔恨、羞愧。这样的“思己”也才有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伟大的社会变革中,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矛盾不断凸显、问题层出不穷。“深水区”中,领导干部更要能勇于担当、锐意进取。耽于私利,不能作为、不敢作为、不愿作为,会贻误发展时机,错失前进机遇。丢弃个人计较,摒弃私心杂念,大胆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工作中的难题、改革中的“瓶颈”。从任长霞、牛玉儒、郑培民,到“巴山红叶”王瑛、“太行之子”王彦生……这些“时代先锋”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会“三思”:不会那种害怕得罪人、害怕负责任的“三思”,更不会那种充满私心杂念、算计利害得失的“三思”。

  一言以蔽之,领导干部,思应无私。思无私,则行无偏;思若有私,多思必多失。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