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小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科学 > 教学研究

规范实验操作 培养科学素养

发布者:cj_yuping   发布时间:2009-10-26 10:38:19   点击数:


         新课标确立了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小学科学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实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科学课的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主要源泉,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很显然,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民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选择有结构性的材料。
     
什么是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如何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有结构的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能提升科学概念反映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形象,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一)从学生身边的物品中选择
     
小学科学要求孩子们在身边的物品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其实在我们身边好多材料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细细地研究一下,就会出现好多很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有句话说得好:瓶瓶罐罐做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  《热胀冷缩》中的液体热胀冷缩实验材料(小瓶、玻璃管、套环),气体热胀冷缩中的气球的妙用等,通过这些材料的选择与方法的设计进行探究,能高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的认知。
   
(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
   
张海波老师设计的《简单电路》中小电机的使用,张道鹏老师《斜坡的启示》中实验装置的改进,我在教学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时等都选择了从学生生活经验的范围内取材,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正是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才把有结构的知识、有结构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通过评价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二、注重规范操作的习惯培养。
    
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如:《温度计的使用》,《弹簧秤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和《酒精灯的使用》。从细微处着手,注重平时教学中的规范指导,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实验的安全性。如:弹簧秤的使用实验前的归零检查,温度计的平视(与眼水平视线)读数,显微镜双眼的使用,酒精灯从旁边的2次盖灭以及实验后的整理器材等。

三、防放规范操作的偏见。
      1
、规范操作与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的关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现象开始,小学科学是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而实验必须通过观察和测量才能获得结果,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对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通过现象或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出结论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孩子们将实验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也能促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逻辑思维得到强化、科学用语得到巩固、基本概念得到加强。 科学知识是以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为主体的,但每个概念定律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实验基础上。因此实验操作能力与观察、思维、表达能力之间是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
     2、教学中要强化观察、思维、表达能力与规范操作(实验能力)的有效整合。
   
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强化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的整体训练,这就需要我们每个科学教师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多实践,勤反思、善总结。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坚持不懈而努力。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