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体会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24-12-24 14:00:19   点击数:

读书体会

 

《重新发现教育》一书中,作者高峰把对教育的一些现象分析、批判、论述和故事等,以一段段小文章的形式表述出来,我可以挑着读,挑着挑着就读完了,然后就对一些教育问题也有了思索。

一、课堂教学与良好习惯养成问题

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每种好的习惯养成都是一种文明融化于心的优雅, 这种优雅来自于内心的规矩,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真正能够使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影响学生习惯养成问题?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设计,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哪些习惯进行指导、训练;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良好习惯指导和训练的预设;关注良好习惯在课后的反复强化。现在信息技术手段多样,教师可以经常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录制下来,然后让他们自己观看、分析、反思,检验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规矩,自觉督促良好习惯的养成。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也许会忘记,但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收到取之不尽的益处。

二、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问题

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教育家孔老夫子曾提出教育最理想的境界——因材施教,所以多年来大家一直在探索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发现他们的爱好,培养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尽可能弥补其不足。说到底,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是异曲同工。因材施教特别反对“一刀切”,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接受同样的训练,要达到同样的目标,这些统一的约束和禁锢,无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无法实现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六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动脑想想、动手干、用眼看、用嘴谈,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三、怎样抓好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

每节课都是优质课,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能够优质达成,课程目标自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这是学校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每所学校、每位老师都想达成的状态,但实际上并非易事。作者高峰在本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众多方法,教师的集体教研活动,确保每位教师的教学都有效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特色,但是教研时间的保证确是难题。

高峰先生说,时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看起来像“打猎”,猎人杠着枪在草地上,树林里四处转悠,甚至窜上跳下寻找目标,虽然轰轰烈烈,看上去很热闹,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而“打靶”则具有清晰的目标、方向和路径,以及评价标准。我们要让课堂教学从“打猎”走向“打靶”,就必须落实“三有”课堂,有秩序的课堂,精心备课树好靶子;精心组织教学用好枪;精心设计作业练习瞄准。有效的课堂,建立评价标准;加强过程检测;关注每位学生的生命状态。有趣味的课堂,机智、诙谐幽默;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学习方式。

四、低阶认知与高阶认知的搭配问题。

马扎诺把人的认知策略分成高阶认知和低阶认知。高阶认知是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和系统分析。低阶认知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获取和整合知识,包括信息收集、组织、存储、巩固;一方面是扩展和精炼知识,包括比较、分类、抽象、推理、提供支持、分析。如果认真研究,我们会发现,目前老师的课堂教学全部或者绝大部分属于对学生低阶认知的训练——获取整合知识、扩展和精炼知识。而对学生的发展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是训练他们的是高阶认知运用知识的过程,如果只掌握了知识,从来不去应用,学习知识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实现高阶认知,应该受到每位教师的重视,陶行知说“学以致用”,王阳明说“格物致知”,杜威说“做中学”,这些观点都在强调高阶认知的重要性。教师再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再不该把应试当成教学最终目标。

边读书,边思考,一半肯定,一半辩论,看似同作者辩论,实际是在与自己辩论,但无所谓,那就是一种乐趣而已,教育观点的是非从来都是众说纷纭,看看高峰先生是怎样重新发现教育的,是一件很不错趣事。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