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小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体育 > 学科资源

关于“师道尊严”问题的补白

发布者:cj_yaosen   发布时间:2021-11-19 14:23:32   点击数:

 

 关于“师道尊严”问题的补白

陈大伟

 

 

昨天,推文出了《讨论|怎么理解“师道尊严”?》,想着有一点意思,今天再以“师道者,得尊严”为引导语在朋友圈和部分好友群中推送。果然,引起了一些朋友的指点和关注,首先是特别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教诲,其次也想做一点补白,给可能心存疑惑但没有参与讨论的朋友一点交代。

一、讨论这个问题的背景是有学友在中国大学MOOC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学习提出的问题。有老师指点我说:“师道尊严是杜撰,师严道尊才是传统。”特别感谢!《礼记·学记》中有“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是自己读过的。想起来,自己在古代文献中的确没有读到过“师道尊严”的表达(自己读得本身也不多),从老师这里知道杜撰,真好。谢谢老师。

谢过老师后想了一下,对课程学友的问题“教师要注重师道尊严,怎样和学生交流”我怎么回答?可能还是不会变。因为这个话题虽然杜撰,但终究已经成为习惯而普遍的用法;另外是对这样的课程作业回答,无法做成学术讨论,需要用简捷的方式满足提问老师的需要。

二、有网友提出:“大概是《颜氏家训》吧,里边讲到请家庭教师的原则,第一就是尊敬,不管请的是名师、明师,还是无名暗师,而且说,你可以辞退老师,但不能不尊敬他。否则,就会给子弟做出坏的榜样。其后果不仅是不尊重老师,还会变本加利为不尊重学问,不尊重知识。”

我的意见是:(1)作为家长,作为求学者,《颜氏家训》的意见是很有价值的。(2)但我这里面对的对象是教师。作为家长,我们要求孩子要尊重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就不能要求别人来尊重自己。《孟子·离娄上》里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这就是不要要求别人尊敬你,应该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值得尊重。(3)即便是求学者,也还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西方传统。

三、有老师质疑:“天下滔滔,何必独责教师?”

我的回应是:仔细读读文章,你可能误会我了。我这里面谈的主要是“师法道”的人(没有独指教师),我谈的是我认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什么样人有尊严?应该是追求“道”以得“道”为使命,遵循“道”以“道”为行为准则(守道和卫道),获得“道”(掌握自然和社会规律)并对“道”有见识(也就是有知识、有创造)的人。这样的人可以赢得尊重、值得尊重,并且应该获得尊重。这不独独针对教师的。

作为教师,如果你接受这样的观点,你要想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你可以选择成为师法“道”的人。你看,这就不是苛求教师,而是为教师指示一条赢得尊重、成为幸福教师的路。应该说这是在关心教师,因为只有成为有修养、有能力的教师,你才能赢得尊重、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四、有老师说:“本人一介凡俗,不敢论当世是非,只是说自己的感受,出门见满街都是圣人,入校觉人人都是‘明师’。”

我的回应是:我也是相信教师的,我专门以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为题写过文章表达这样的观点。也正因为相信教师,才以为教师能做出对自己更有价值、更值得选择的选择,从而愿意引导老师们作出选择。

“出门见满街都是圣人”这大概是受王阳明“良知良能”的影响。不过,在王阳明的学说中,在“良知”之前,还有一个“致”。“致”是什么?我理解就是追求和实践,知行合一。如果把“道”比作良知,“师”从师法、践行的角度就是“致”,“致良知”就是要“师道”,不然良知被遮蔽、成为空洞的口号,也就难有“满街都是圣人”。我以为只能说“满街可能是圣人”。

延续下来,这位老师诘问:“道为何物,而敢轻言。我是师道的,而你不师道?”我的回答是我在师道的路上,离“道”还很远,可能一辈子也难以抵及心中的“道”。我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一方面有相信教师想追求更美好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还是有一些教师离教师应有的“道”越来越远的现状。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