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 > 教研动态

作业中的学问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21-05-08 13:31:52   点击数:

作业中的学问

 

做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绕不开的坎,批改作业也是教师日常教师工作中一项繁重的工作任务。根据香港某教育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表明,学生用于家庭作业的时间,与学生学业成绩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学生学业优异程度,与他们平时家庭作业的时间和作业量,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由于调查对象及抽样范围的差异,这一研究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就我自己看到、听到以及接触到的历届优秀学生进行反推,高强度,高容量、高压力的作业,未必对学生的学习都有效。这也是我提出“有效作业设计”这样话题的初衷。

在此,我首先想表达的是,有效作业的设计,并不是说作业越少越作好。适度、适量和适时是科学布置作业的前提与基础。那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契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知识建构原理的作业,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巩固和强化作用;那些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取性、创造性的作业,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持续转化。“劳其身心,伤其心智”的高强度作业模式,并不可取。

不过真正要解决教师和学生作业上的烦恼,除了控制作业的度与量之外,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解决起来也远远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简单。信息科由于没有课前预习任务,也没有课后作业,我对这方面的感受并不是很深。在此只想抛出一些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问题1:为什么会有一些学生讨厌做作业?

问题2:作业除了抄、写、答等形式,还可以有哪些样态?

问题3:什么形式的作业,学生会感兴趣?

问题4:如何用作业搭建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

问题5: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老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

……

心中有太多的疑问,但我也没想清楚,没想明白,在此列举一个我自己与学生做过的创作型作业来谈谈我一些肤浅的看法。

记得我每个暑假都会与高年级电脑培优班的同学做一些综合创作活动。这些活动我都会邀请他们完成一些综合的作品,有一些是一幅电脑画作,有一些是长达数页的电子报刊,也有一些是复杂的小软件,小模型等。参与者提交的作业也会参差不齐,但我惊讶地发现,那些经常给我发作品,得到我反馈的同学,修改作品行动会更积极一些,比较四2班的林汶生同学,他在培训班中算是中上,但假期他提交的作品次数最多,每次我给他反馈意见,隔三差五都会把改进后的作品再一次发到我的QQ邮箱,这样的自觉,让我很感慨。另一个令我感慨的是参与电子报刊创作的同学表现。按我的要求,每位同学做四版,每版至少3-5篇原创作文。论作业量,这真不算少,但还是有不少同学自觉坚持下来了,作品也相当有个性。我就在想,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未成年的小学生,有这份自觉与坚持?反复思考与分析,我更愿意把这个原因归功于兴趣与反馈。首先他们有兴趣,然后,又能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我想这也许是他们有坚持反复参与创作的原动力之一吧。

此外,我给学生所布置的这些作业,都是开放式的任务,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创编作品,真正体验到“我的作业我做主”,这也许是他们爱上这类作业的另一个原因。

……

以上例子,其实也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作业中隐含的学问实在太多太复杂,还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学科做不同的抉择。在这里,我建议大家阅读《作业的革命》一书,书中有很多的观点与做法,非常值得我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老师学习与借鉴。特别是作者通过作业本的自定专栏,为学生开辟学习新天地,通过作业对话,实现师生的多维互动,让作业变得有趣起来等做法,非常值得钦佩和学习。

在这里我摘取书中的几个观点来回应前面提到的几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思考“如何设计有效的作业、“如何让学生爱上作业”等有所启发。

1.       变单一作业为多元作业,让学生竞展风采;

2.       从工具到人文,写作业也能学做人;

3.       从批改走向对话。通过平等的沟通与对话,能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

4.       从评判走向欣赏,点燃学生的自信和热情,指引学生勇往直前;

5.       ……

总得来说,如何让我们老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又能让学生在快乐作业中不断成长,是本次话题研讨的初衷,虽然我也深知,每一步的跨越都不容易。但我想表达的是,首先教师要思变思路,更新观念,把事情做对了,作业上的那些事儿才能做好。

   一起共勉,请大家斧正。

陈紫凌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