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能表扬多少学生?”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21-03-08 09:18:44 点击数:
“一节课能表扬多少学生?”
陈大伟
有老师问我:“我试过,我一节课中最多表扬过31个,课堂效果很好,很活跃。之后我妄想着有一节课能把所有的学生都赞扬过一遍。可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达不到这个愿望,如何做得更好,请指点迷津。”
我的回答是:
你希望关注和称赞所有学生,并由此对表扬和批评这样的实践问题进行研究,真是不错耶,向你学习!
我有这样一些看法与你交流:
首先,表扬主要还是传递一种接纳、欣赏和鼓励,这应该发自内心。你是否在心里接纳他,赞许他,鼓励他,这一点十分重要。你可以想一想:你是为表扬而表扬?还是真心喜爱学生,希望鼓励学生?因此,重要的真心、真诚和真实,外在的形式是次要的,比如对每一位同学的点名表扬,心里不投入,表扬就会变假,学生是得不到帮助的,对此,学生心里明镜似的,他们看得十分清楚。久而久之,学生也不会买账。曾经看过一位老师的教学故事,他说:“有一天,我刚走出教室,班上的一位同学就跟了出来,他低着头,胆怯地对我说:‘老师,你以后能不能不要叫我起来回答问题?’我问:‘为什么呀?’他小声地说:‘因为我害怕您的眼神,每当我答错题的时候,虽然您嘴里不说我什么,但您的眼神和严肃的表情在批评我。’我原以为对学生只要口头上多表扬,笔头上多鼓励,便能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信息热情。事实证明我错了。”在这里,眼神和表情流露出来的东西被学生捕捉到了,口头的表扬失效了。
除了眼神和表情,距离也是一个可以用来传递关怀和信任的因素。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了一般人常用的四种不同的距离界线:亲密的距离,私人的距离,礼貌的距离,一般关系的距离。我想,在教室的公共场合,师生之间的距离应该有一种亲密的距离。所谓亲密的距离,按霍尔教授的意见,就是可有身体上的接触,接触点或距离在十六厘米至四十五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通常是在极亲密的朋友之间。亲密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我很在意,老师对我很关心,我和老师的关系很亲近。
当然,距离也是双刃剑,近距离的交流带来的既可能是亲密的感受,也可能是空间被侵犯所带来的压力和紧张,让这样的距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关键看教师在接近学生时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出现:教师如果是以检查者、监督者、惩罚者的身份和学生接近,学生感到的就是空间被侵犯的压力和窘迫,如果教师是帮助者、指导者、鼓励者与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接近,学生感受到的将是被关爱的幸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以为你不一定只研究口头表扬的方式,也不一定只采用口头表扬。你可以用信任、鼓励的眼神和表情,也可以改变只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的习惯,到学生身边站一站传递你的关心和鼓励的。
其次,表扬应该真实、真诚。不然表扬可能被学生理解为廉价的施舍,反而产生不好的效果。也说一个例子:
很多年前,在一堂初中地理课上,老师教完中国年产1000万吨的大煤矿后,让学生起来回答中国年产1000万吨煤矿有哪些?
一个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站起来,一口气回答了九个,老师没有对他的回答评价。这时,一个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站起来,说了剩下的一个,老师立刻说:“乙同学很不错。”刚说完,他就发现这位同学的脸沉下来了,老师猜到了学生的心思——“刚才那位同学答对九个,你都不表扬,我答对一个你就表扬,这种表扬还不是在批评我比他笨得多”。
意识到这一点,老师说:“同学们,大家一定很奇怪,刚才甲同学答对了九个我为什么没有表扬,而乙同学答对了一个我却表扬了。我告诉大家,甲同学答对了九个当然该表扬,而乙同学答对了一个却更该表扬,因为,乙同学答的一个与甲同学的九个不重复,说明乙同学听课很认真;另外,乙同学答的一个与甲同学的九个加起来就是全部年产1000万吨的大煤矿,说明乙同学对十个煤矿都知道。你们说,我该不该表扬?”
同学们恍然大悟,乙同学一脸的灿烂。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同学们更需要真实的、具体的评价,当他们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的时候,如果不真实、不真诚,廉价的表扬有时会适得其反。
可能有的老师会拿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的成长经历说事。罗杰•罗尔斯读小学时,皮尔•保罗校长曾经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这使罗尔斯坚持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五十一岁成了纽约州的州长。这是一个理想的故事,但我们很多老师只看到皮尔•保罗校长对罗尔斯说过的话,没有注意到当时的这些孩子都很迷信预言;而且在有宗教信仰的国度,很多老师都会努力地去发现每个人身上存在的“神性”,给学生以希望和勇气,帮找回自尊和自信,燃起对新生活的渴望。如果我们缺乏发现人的“神性”的敬畏感,缺乏给他们以希望和勇气的真诚,过多的表扬,泛化的表扬,无原则的表扬,东施效颦,表扬就变成玩笑,有的甚至成为取笑。
再次,过多的表扬也可能养成学生对表扬的依赖,他们可能过于看重老师的评价,由此采取取悦老师的方法。这会导致为表扬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异化。
听过这样一个的故事:
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家中休养,她需要安静的环境。但附近住着一些喜欢踢足球的孩子,最近天天到她家的草坪上踢球,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老人没有去直接禁止,而是用了另一种办法:
一天,她来到草坪上,对孩子们说:“我很喜欢你们踢足球,我决定给你们奖励。”于是给每个孩子一些钱,孩子们有了意外的收获,踢得更卖力气了
第二天,第三天,孩子们得到的钱和第一天一样。
第四天,老人对孩子们说:“对不起,我最近经济有些困难,必须减少给你们的奖励。”钱少了,但总算还有,孩子们没有那么热烈了。
……
一周后,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了,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不给钱了谁还给你踢”,他们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的草坪上踢足球了。
这是一个成功地将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的故事:小孩喜欢运动、喜欢游戏、喜欢踢足球,这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的内部动机;老人告诉他们,踢足球可以获得奖励并给他们奖励,这使孩子们踢足球开始有了追求“获得奖励”的外部动机,当孩子们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这是踢足球的动机已经转移到“获得奖励”了,在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了的时候,孩子放弃了本来是自己喜爱的运动。
老人阻止孩子踢足球的故事告诉我们: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多的外部理由。
由此,我想提出的建议是: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的老师,也不能用太多的表扬和奖品去奖励同学们的好成绩,而要让同学们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第四,要考虑表扬什么的问题。曾经有一位进修学校的老师和我探讨问题:“新课程是不是学生说的都是对的?是不是都应该肯定?”
我的看法是:“不是说学生说的都是对的,如果学生说的错了,教师不加以指导和帮助,那教师就是不负责任,因为只让学生自主建构、没有教师的价值引导的自然成长也是不可取的。比如,学生在学完《三打白骨精》以后说:‘我喜欢白骨精的聪明和坚韧不拔。’对这样的说法,老师就不能一味表扬说得好,也不能听之任之。对于学生的明显错了的意见,教师的任务应该是积极进行引导,如何引导呢?最好是启发他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主建构,要尽量考虑把纠正错误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不要一句话‘你错了,正确的答案是……’。对于学生的表现,有没有值得鼓励和表扬的呢?有的。在这里,应该肯定和鼓励的是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肯定的是他们的参与、他们的思考、他们的主动,而不是他们所说的所有结论。”
还有一个问题是表扬时要充分关注过程、关注行为本身,比如“你能认真思考,很不错。”“你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这可以让被表扬和听到表扬的同学知道该怎么做。关注过程和行为意味着要尽可能避免针对人格进行表扬,要避免过多的无助于行为参与、行为改善的“你真聪明”、“你真棒”的人格评价,这样的表扬无助于行为的引导,而且可能使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如果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他们就可能产生内疚和自责。
希望看到你实践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