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的意义进行审视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20-11-26 08:32:22   点击数:

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的意义进行审视

(刊于2019年第7、8期《教师月刊》暑期合刊“学习研究读本”)

 

五月底,收到《教师月刊》主编林茶居兄的邮件,说有一个有关“学习”的答问,让我笔答。这里对问题和作答分享如下:
 

    1.一九九〇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本超级畅销书:《学习的革命》。初版第一年就连印九次,一九九八年修订版,首印五百万册。这本书有一个副书名叫“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它反映了作者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的充分自信和对未来的判断,他们认为,“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对于这本书,你有何印象?如今回过头去看,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在社会、大众层面出现的这样一种对“学习”的广泛关注,你认为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文化状况和教育问题?

 

我是1998年知道这本书的,当时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拿到这本书后,自己很快读完,尽管也对书中所写的学习奇迹有过一些怀疑,但还是怀着充分的热忱与老师们分享并向朋友们推荐。现在对这本书的内容已经没有太多记忆,但自己还还常常和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分享“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这一段话。2007年我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学校的产品是课程》,对于学校的课程,我有这样的界定:“课程是学校组织成员创设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活动。教育环境为学生获得某些发展提供可能性,学习活动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样一段话的影响。

这本书有这样的销售量,在社会上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就我看来,一方面是营销的广告做得特别好,大家当时对“革命”这个词似乎有先天的美好性和理想性的想象,书名和广告的营销是本书成功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只要是学习者,谁不希望自己的学习效率更高?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一定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有这样一本书似乎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当前的中小学校,学生学习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解决?

应该说问题很多。如果要说最大的问题,就我看来是对学习意义和价值的认同问题。学习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恐怕绝大多数的学生(包括相当一部分教师)都会回答升学要考,这使大家在学习中存在着“埋头拉车看错了路”的现象。著名的媒体人崔永元在自传体作品《不过如此》中写过这样的故事:“38岁生日前一天,我从噩梦中醒来,心狂跳不止,刚才又梦见数学考试了。水池有一个进水管,5小时可注满,池底有一个出水管,8小时可以放完满池的水。如果同时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醒过来的崔永元有这样的疑问:“你到底想注水还是想放水?”这是对教学中缺乏意义分析和揭示的批判。因为教学没有揭示学习内容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是盲目的、被动的、逃避的。

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的意义进行审视,要发现对学生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意义。现在的教学都在讲“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什么、学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的思考。我以为在教学目标后来还要就“为什么教”的意义追问,也就是在教学目标后面再追问一下教学意义,然后再次做出教学内容的审视和取舍的选择。有了这样的意义追寻,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揭示出这样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对自己的意义,这样学习才能变得自觉,才能变得主动。就我的探索,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知识来源“有根”,体会学好知识“有用”,学会学习“有法”。

 

3.传统的学校学习主要是在相对固定的现实空间进行的,数字化、人工智能化时代,为其创造了一个新的虚拟空间。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如何兼容、互补?

因为自己对基于虚拟空间的教学缺乏实践观察,对这个问题也没有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姑妄言之。

就我看来,即使有了虚拟空间,学生的亲身实践也必须加强。比如物理、化学实验,有可能用虚拟实验的方式实现,但现实的实践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虚拟的空间总是依据现有认知和科学再造的,现实中的实践要复杂得多,现实实践蕴含着新的发现的可能。例如,如果居里夫妇采取虚拟实验,他们的不可能发现镭。其次,有的教学内容也不适合虚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果让学生在虚拟空间去“一日还”,学生就可能很难去感受、理解李白的急切和欣喜的心情。

当然,我不是完全否定在教学中虚拟空间的运用,在现实空间鞭长莫及的地方,以及通过人工智能、VR技术、增强技术能对学生学习提供更有效帮助的,我们还是要积极研究和使用。

 

4.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的学校会转型为学习中心,各种社会教育机构也会转型为新的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政府可以通过服务外包或者资源采购的方式购买服务。如果这是即将到来的现实,那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做好什么准备?

我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建立标准,明确新的学习中心的准入标准,运行规范,并进行相应的过程与效果监测,以保证质量;二是对缺乏参与和享用新的学习条件、机会和能力的群体提供特别的支持,保证必要的教育公平;三是对现实的学校、虚拟的学习中心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做出职能上分工合作的边界划分。


5.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和终身发展需要,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乃至学习时间的“精准供给”,应该是一种教育趋势。基于中国如此复杂的国情和不均衡的教育现状,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从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成效的教育供给,“精准供给”肯定会成为一种趋势,但“精准供给”将会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国情看,一定会有先后到位的差异、程度深浅的差异。

变革不能不考虑差异,不能不考虑公平,但变革又不能等,不能等到条件成熟时再“一刀切”地普及。所以,有条件的应该积极探索实践,取得经验后及时推广运用,后启动地区学校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尽快缩小差距。这或许可以成为一种策略上的选择。


6.你认为,一场“新的学习革命”正在到来吗?为什么?

我赞同一场新的学习革命正在到来这个观点。现代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革命,而且由于对脑科学的深入研究,对学习的机制、学习的条件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过去我们讲“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存储和检索不断迅捷的背景下,知识可能还是力量,但这里的力量和过去的力量比较肯定已经大大地打了折扣,相比较而已,思维更有力量,创造更有力量

学习的观念在变化、学习的理论在变化、学习资源在变化、学习方式和途径也在变化……这诸多的变化可能比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当时的“学习的革命”更具革命性。


7.请分享一个你自己中小学时代的“学习”的故事。

我读中小学的时候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父母的注意力主要是生存关切而不是学习关心,没有今天这样紧张焦虑的家庭教育关注和学校教育热切。但即在这样的处境下,人还是有天生的好奇心和由此而来的学习热情。记得我的隔房叔叔有一个名叫“陈基右”的,看到这名字以后有了“左右”的联想,于是我缠着父亲问“我会写‘右’了,‘左’字怎么写”;自己因为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中共中央”的“央”字知道“央”后,多一个草头的“英”字成了疑惑,就去问父亲这个字的意思和读音……。这样的学习经历给我留下一种经验:人天生有好奇之心,这样好奇之心意味着人也有天生的学习冲动和行为,教育一定要呵护这种学习热情,善加引导。

在和中小学教师讨论教学时,我常常表达这样的意见:“你先不要说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你首要的任务是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保护好了引导好了,教育就是一种成功。”看看今天的学校,比如多少小学生是带着期盼来上小学的,而到了六年级又有多少学生会像盼望上小学一样盼望上初中?当然,导致学生不愿意上学的影响因素会有很多,但教育没有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由此带来的学习热情丧失,这应该也是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


 

8.人为什么需要学习?请简要谈谈你的思考。

首先是因为人的遗传特性。从经验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地球上的很多生物都可以依赖遗传特质开始独立的生命历程,而人并不具有这种先天的遗传本能,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自己塑造自己,这种塑造自己的方式就是学习。从这种意义上,学习是人适应生存的方式和手段。

另一方面,人又有一种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主要表现为有理想的我、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我在等待着我去追求、等待我去实现。从这种意义上,追求更美好、更充实的我促进我们去学习。只要你对未来还有理想,还有期待,你就需要不断学习,需要终身学习。因此又可以说,学习和成长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获得幸福、享受幸福的基本途径。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