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回答|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20-11-26 08:30:22   点击数:

回答|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陈大伟

        一位微友在朋友圈的问题:为什么学习某一门功课很多年,却不能自如地运用在生活中?”这位朋友是英语教师,不能运用可能有语言环境限制,能用的地方不普遍、实践运用机会不多的原因。去除学科的一些因素,我想到是另外的一个大家常常说的问题:“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或者说:“受了那么多的教育,为什么对我人生没有帮助?”

       就此说说自己的思考吧,也是匆匆的。

       首先,是教育没有教人生活的定位。应该说,现在的教育主要还是教课的而不是教学生的,是育分的而不是育人的。如何改呢?我以为在思想观念上是要回到教“学生”上。很多朋友可能看过或者听过我的观点:“学生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学习生命。学生就是在学校里学习生存,学习生活,体验生命的人。从这种意义上,学生到学校里的目的是学习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体会生命的意义;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使他们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语文老师就不是教语文的,数学老师也不是教数学的,而是用语文、用数学教学生的……定位了教学生,我们才可能在教学中定位于教学生“过好这一生”。

      链接:观点|关于教学生

      其次,缺乏关联和知行合一的视野和教学习惯。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这种最好的教学就是关联生活的教学,是知行合一的教学。体现这样的教学追求,无论是自己尝试的语文教学、还是数学教学,我从用的角度思考和改善。比如从语用的角度教语文,怎么用语文就怎么教语文。比如,教学的基本环节就是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是问题(问题的意义在哪里)?”“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如何找到答案的?是否需要分享和讨论?想一想,学生读一个东西不就是读明白一些东西、读出一些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有所思考和探索吗?

 

      链接:沿着数学发生的道路 ——我上《生活中的负数》

      帮助学生以“文”悟“道”—《蝙蝠和雷达》备教后记     

 

     同时,我们的教学也没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联系生活、改善生活的习惯。《道德经》中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的说法,不用说“上士”“中士”,很多学生恐怕连“下士”也算不上,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又何来改善生活的运用?
 

      最后,是教的人缺乏生活的经验,自己未必过好了这一生。上个世纪30年代,吴宓教授在清华大学给学生开了一门题为《文学与人生》的课程,他在教案上列出了这门课程的目标,其中第一条是:“把我自己——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所思所感,我的直接和间接人生经验中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学生。”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有没有值得教的人生经验的最好东西?很多老师自己就缺乏人生的思考和经验,又何能教别人去过好自己的人生?

      一种改变的思路是努力在教学中发现和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生命意义。在《不过如此》中,崔永元写过自己的梦:“38岁生日前一天,我从噩梦中醒来,心狂跳不止,刚才又梦见数学考试了。水池有一个进水管,5小时可注满,池底有一个出水管,8小时可以放完满池的水。如果同时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呸,神经吧,你到底想注水还是想放水?”“你到底想注水还是想放水?”这是对教学活动的意义追问。在小说《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中,丹对华金斯老师的教学也有这样的质问:“这些东西和幸福和生活有什么关系?”从这种意义上,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回答受教育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对教学意义的诘问,并为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意义和价值追问。

      现在和中小学教师交流,我建议:我们教学都要写教学目标,现在在确定教学目标以后,再追问一下:“这样的目标对学生的生存、生活和生命有什么意义?”当我们意识到教学目标对学生有意义,教师会更有教学热情、更有教学期盼,当学生意识到所学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后,将更有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会更有运用于生活、改善生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