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观课议课三问三答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20-10-30 15:23:57   点击数:

观课议课三问三答

(刊于《教育视界·智慧教学》2015年7期)

编者按: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校本教研越来越受到基层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其中,“当堂问诊”式的观课议课活动由于其参与面广、 实施简便、效果明显而逐步成为校本教研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然而,尽管已经积累了丰厚的实践基础,不少老师从事观课议课这项专业活动时,仍仿佛是“雾里看花”。 

  本期名家视线栏目,陈大伟教授从长期基层调研经验里提炼 出了三个关于观课议课的关键问题,并一一做了阐释。相信他的观点一定能帮助读者朋友们拨开迷雾,窥得观课议课的真谛。

一问:观课议课与之前传统的听课评课有何区别?

根据动机和目的,可以对进教室观察和研究课堂教学有这样的分类:一是调查课堂现状,寻找未来改革方向的调研性听课;二是鉴定教学水平,判定优劣,分出等第的评课;三是锤炼教学行为,磨砺优质教学的磨课;四是讨论和交流课堂现象,研究问题和改进教学的议课。不同的目的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因此,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课堂观察和改善手段的丰富与有效,而不是简单地用一种方式取代另一种方式。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围绕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和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进行对话交流,以发现和理解教学 ,改善和创新课堂,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

实践工具背后是观念和文化,基于改善教研和教学生活的目的,观课议课主要强调这样一些文化观念:“改善生活的实践观”、“以学论教的质量观”、“促进思想的发展观”、“成长创造的幸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境脉特征的真理观”、“促进理解的对话观”。这构成了当下观课议课文化的整体框架和理想愿景,并由此构造观课议课的实践策略, 积淀观课议课的实践品性。

与传统的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差异:

首先,是对教育真理的境脉特征要有清醒的认识。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说:“规范的不可置疑性永远是情境性的。”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育……, 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情况”和“情境”具有先在性和优先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况”和“情境”,意见的“正确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成为“无用”或者“荒谬” 的废话。

基于境脉特征的教育真理观,观课议课的对象主要是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佐藤学说:“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 事例的真实感受和具体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 自己朴素的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与常见的“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优点……”(提供教学结论)和“我建议做这样的改进……”(提供教学建议)的话语方式不同,在观课议课中,我们提倡参与者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参与者再围绕这些事实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商量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

另外,把重点放在课堂上的事实和想象上有利于降低课堂教学研究的利害关系。可以说,无论用什么方式,只要有人进教室来观察和研究,就难免对上课教师造成一种紧张,有时甚至会带来一些伤害。也就是说,都会形成一种利害关系。降低教学研究活动利害关系的方式是不对人的教学态度和水平下结论,也不对课做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只有降低了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利害关系,教师才更容易以更本真的方式献课,讨论课时大家才更容易推心置腹,畅所欲言。

其次,是变革对象由对人到对己。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与“你的课有这样一些特点”的话语主要指向对方不同,观课议课的立足点是“为己”的实践,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我从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启发我思考了什么?我能从中获得哪 些变革的力量和方法……”评课者或许不需要解决自身实践的问题,观课议课的实践者必须思考自身实践的问题,通过观课议课学会教学。观察完一节课,讨论完一节课后自己能把这节课上出来,这才是我们特别看重的。这样,观课的时候就要集中思考“我会怎么办”、 “我该怎么教”;议课的时候也不要针对对方说“你应该如何如何”,而是把自己的思考和对实践的设计摆出来,请参与者批评和指导,从中收获成长、进步和创造。事实上,只有自己从实践角度认真思考过如何理解和变革,议课的意见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和接纳。

第三,是话语方式由封闭到开放。只用逗号、句号表达对课堂教学意见的方法是评课,这是对已有的课做判断、下结论的方法,而句号表现封闭。做观课议课, 我们需要谦逊地承认: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未必了解 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因为未必了解情况,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因为自己未必正确,自己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所以对话和交流时就不能强加和压制,而是需要民主和平等。因为正确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需要接纳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即便是给别人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 指引。议课要容许参与者的置疑,鼓励参与者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对于把自己认定最有效的方法强加给他人的做法,帕尔默认为存在以下结果:“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我们不能封闭自己,也不能用句号的结论阻断别人的表达。观课议课要适当注意变句号为问号。问号是探寻, 对问号的呼应是彼此坦诚的对话和言说,使彼此的交流走向开放和平等;问号本身意味着引出思考,意味着需要对话,意味着对思想的促进和经验的挖掘及整理;问号不仅对别人使用,也对自己使用。用于自己的目的促进自我对话,引起自我反思;帕尔默说:“那些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 们所遇到的最通情达理的对话伙伴。”

二问:观课议课时应该侧重关注哪些方面?

观课议课是帮助我们达到未来目标的一种工具,在使用这种工具时首先需要找到方向,明确目标,不然就可能南辕北辙(比如用观课议课的方式追求可能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学)。所以,在观课议课之前,教师们心中应当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不是为了知道他人的好课标准,而是为了建构自己的好课标准,为自己找到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因为社会环境、处境的差异,因为人生经历、经验的不同,人们很难找到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统一而稳定不变的理想课堂标准。

我在建构自己的理想课堂愿景时,有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 什么是学生

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同伴帮助和影响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教育需要教给学生幸福生活的东西,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这是我找到的选择、判断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观察和讨论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处理的一个视角。以语文为例,语文学科的存在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 并能帮助学生体味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教学内容,如果语文教学中不能对此有所回应和帮助,语文教学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而让学生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又是考察教学活动意义和价值的重要依据。

2.课堂质量的要素有哪些

说到教育的基本要素,大多的观点是教育者、受教 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经过思考,我认为,除了人,教育需要借助一些东西。因此,我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外的其他要素通称为“教育凭借”,教育凭借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学习的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所采用的教育工具和手段,以及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教育时空环境。这三个要素,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也可提供课堂观察的视角,如,观察教师的教学策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等。

3. 教育实践的特性如何

教育关涉千家万户,影响学生一生,实践教育活动 一定要积极稳妥不走极端。对于各种成功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个人的看法都是“这个可以有,可能也很有价值,但不能全是它,而且可能有些教学内容、有些学生 可能也不适合它”。之所以这样思考问题,是因为学生未来人生的需要是丰富多样的。一方面,学生人生所需要的教育总体实践应该丰富和平衡,就像我们不能一辈子只补充某一种营养;另一方面,在某一次具体进餐的过程中,我们又会有所选择和侧重,具体到某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不能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有所选择。这样,我们观察课和讨论课的时候一方面要有整体观念,另一方面又一定要理解上课教师的选择和 取舍,不能不顾教学实践的特性求全责备、以片面的思考加以否定。

基于上述思考,大致归结出了我心目中理想课堂的几个特征,观课议课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眼。

第一,理想课堂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当下的幸福生活。从道义的角度,今天的孩子在课堂上生活得太苦, 做教师的,不能不就此有所努力和改变;从工作规范的角度看,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师专业标准”都有“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类似表述,《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还有“将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特别要求;从实际效果看,生活因为可爱而热爱,生命 因为被珍视而珍惜,只有可爱的生活才能让学生热爱生 活、热爱学习,快乐的课堂生活、积极而热情的学习状态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更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升。我观察课,大多是把这个放在第一位的,在这一个方面做得不好的课,常常会引起我的不满。

第二,理想课堂要致力于创造教师在教学中的幸福生活。对于课堂和教学中的幸福生活,我们有如下想象和展望:(1)课前有期望,老师盼望进教室。(2)课中有创造,教学过程中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回应教育事件和情境,能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3)课后能审美,对课堂教学回望和审视,能获得符合期望的愉悦和温暖体验,它包括对自身能力实现和发展的审美,对教学劳动过程和劳动效果的审美。

把改善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放在理想课堂建设的优先位置,体现了我们在理想课堂建设中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观。这是建设课堂教学中的“生态文明”,而不是单纯强调“效率优先”。

第三,理想课堂要在教学内容上为学生幸福生活奠 基。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 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帮助和促进学生幸福生活,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教学追求方向,是教材研究和处理的一个原则,也可以成为观课议课的一个视角。

第四,理想课堂是合适教学效率的课堂。有效教学首先是有效果的教学,有效果意味着教师讲的话学生愿意听,学生愿意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行动。“风物长宜放眼量”,有效益的教学是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与变化 放在一个较大时空(比如超越眼前,超越局部,超越个体)背景中审视,其变化是积极的、有益的。有效率的教学要基于有效果的教学、有效益的教学,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看教学效率,教学效率=同学们围绕合理教学内容 的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和有价值的情意活动时间 / 教学所用时间,这个公式的核心理念是:有效率的教学应该基于成长和变化;学生的成长变化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实现途径是借助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用“登山”的方式实现。

三问:如何使观课议课更具实效?

务实之前必先务虚,在讨论追求实效的方式之前,先要想清楚观课议课实效指的是什么?应该由什么人来研究和提高观课议课的实效?有了两个基础,才方便讨论哪些方法和措施更有实效,而这两个问题并不针对观课议课的具体方法,是“虚”的,所以就来一个“观课议课的实效虚谈”。

提高实效性首先是参与者自己要有参与及研究的热 情和积极性。曾经听到这样几个推断:花别人的钱干别人的事,既不节约也无质量;花别人的钱干自己的事,办的事情有质量但可能不节约;花自己的钱干别人的事,是节约但质量可能存在问题;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可能是既节约又有质量。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推断框架分析现有的一些教研活动何以低效或无效,也可以用来讨论如何让观课议课收到实效。

现有的一些教研活动之所以表面化、形式化,主要的原因就是参与者以“花别人的时间干别人的事”的心态在参与。对自己的时间不够珍视,也不管自己的时间用得是否合理、有价值。另外,在很多老师心中,参与教研活动还是接受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要求,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是为了获得校本研修的继续教育学时,是讨论他人的课,是在帮助他人。因为谋的是他人的事,自然也就人到心不到。这就使教研活动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形成对自身发展和进步的真正帮助。

让观课议课有质量、有效益必须从转变参与者的观念和态度入手,我们不是在花别人的时间,也不是在办他人的事,而是在花自己的时间办自己的事,在用自己的时间谋求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变革。大家可以试着思考这样一些生活逻辑:一方面工作是为了生活,另一方面工作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内含着提升工作质量的要求,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和实现幸福;幸福包括幸福的状态和幸福的感受,幸福的感受具有主观性, 但是否属于幸福的状态,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比如,讲课学生不听,工作方式和工作质量得不到同学、同事、家长和领导的认可与尊重,处于这种生存状态下的老师的教育生活无幸福可言,这应该是客观的;人的生存状态受外界、自身两种因素影响,在自身因素中,能力水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幸福是一种能力”(赵汀阳),人的幸福能力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我们可以而且能够通过观课议课等教研活动提升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应用幸福生活的能力创造与实现自己幸福的教师生活。

现在你说,在观课议课中你是不是在谋自己的事?你是不是应该少想一些怎样帮助别人,多想一想自己如何成长和进步?多研究一下如何让自己的时间用得更合理、更有价值?这就是观课议课的“改善生活的实践观”、 “成长创造的幸福观”。

过去常说:“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确立了“花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的观念,有了热情和积极性以后,对观课议课抱以实践、研究、创造的态度,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和期望:“只要自己肯努力,观课议课有效益。”

要多角度看待观课议课的质量和效益。2010 年, 曾有一位校长对我说:“我在这所学校从教师到教研 长,从教导主任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再在校长岗位 了十年,学校每位教师的课我至少听过三次,我说他 的优缺点、指导他们改进教学就像点穴位一样,可以 一点一个准。但从此以后,我不会再去这样做了。我会准备三个问题问教师,‘某老师,你今天的课是这样上的,你为什么这样上?’‘除了这样上,你还考虑过哪些上法?’‘以后你再上这一课,你会在哪些方面做出调整?’我会引导老师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培养他们思考和研究教学问题的习惯。”现在,这位校长认为:围绕有价值的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参与思考的习惯比单纯提供某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更有质量和效益;对于有专业判断与选择能力、应该承担专业思考与研究责任的教师而言,“授人渔”比“授人鱼”更值得追求

该怎样理解观课议课的质量和效益呢?教研的效益最终要落实在学生更好地成长方面。但课堂上的学生是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影响而变化,教师的热情、能力和策略是学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教师变了,学生就可能改变。所以,这里我们主要从教师的收获和变化讨论观课议课的效益。实践证明,参与者可以从观课议课中收获处理某一教学内容、解决某个问题的具体方法,这是老师们最为关心和需要的一种变化,但观课议课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方法的改变,除了方法,还可能有这样一些收获:

一是由此获得相关的知识,转变相应的观念。就知识和观念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曾经有这样的表述:“没有比最高明的理论更适合运用。”因此,我们不能轻视观课议课中的理论探究和观念重构;

二是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比如上例中校长由提供想法的评课 变成促进思考的转变,将带来老师承担思考责任、依据 理性教学、实施反思教学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变化。

三是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2009 年郑州召开的第三届观课议课研讨会上,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的与会代表介绍说:几年观课议课下来,学校里的老师“与学生相处时少了一份急躁,多了一份宽容和等待,观课议课让他们懂得和习惯了一个世界有多种声音”,“与同事相处时少了一份挑剔,多了一份相知和欣赏,观课议课让他们了解对方,使他们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同 事的相伴与支持”,“与家长相处更多了一份默契,观 课议课使教师们知道只有将心比心,只有换位思考、平等对话,才能达到相互沟通相互配合教育孩子的目的”。观课议课使“教师们的心胸变得宽广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心情变得舒畅了,教育生活的幸福溢满教师的心房”。会上,有的老师把教师生活方式的改变看成是观课议课的“副产品”。

但我不这样认为,也不希望老师们这样看待和对待。观课议课是一种文化工具,最根本的定位在于促进人的变化,追求人的幸福。

什么是文化?在古汉字里, “文”是一个壮汉胸膛上的纹饰,因为对美的认同和追求而纹饰,“文”本身是一种追求美的行动,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化”字左边的单人旁是一个人, 右边的“匕”也是一个人,只不过相对左边的人,右边 的人掉过了头,侧了向,“化”就是改变。文化就其实质, 是用一个美好的东西引起改变,去实现改变。

观课议课用什么去“化”?用“让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 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 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前行”(小威廉姆 E. 多 尔)去理解;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去宽容;用“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去成全;用“表达是一种 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去接纳;用“教育需要想象力, 发挥教师的教学想象力”去创造;用成长创造的幸福观去享受“留下生命痕迹”的生命幸福……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了“在花自己的时间干自己的事”的节约成本、追求质量的意识,有了这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的积极变化,对于避免观课议课的表面化、形式化,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担心,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