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学——赏析陈大伟教授执教的《少年闰土》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20-10-30 15:15:53   点击数: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学
 

——赏析陈大伟教授执教的《少年闰土》

摘要:在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陈大伟教授以一种简单而自然的方式落实语文学科核心要素中对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四个维度的要求,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并夯实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情趣;文化修养

陈大伟教授在新疆库尔勒巴州第一中学讲学期间,执教了《少年闰土》一课,以一种简单而自然的方式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对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四个维度的要求,让人受益匪浅。

一、培养语言能力,突破阅读写作的瓶颈

在教学《少年闰土》时,陈教授打破了以往学生阅读课文时老师先设置读书问题的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写作,将读与写进行了有机融合

1.从整体领悟入手,促进读写说结合。上课伊始,陈教授向学生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又学到了什么?”这样的切入引导学生意识到读一篇文章首先要问“内容是什么”“对我的影响是什么”,以此找到文章的意义。这样的课堂引入不是站在教师视角的过度预设,而是从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出发,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地位,给了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阅读空间,进而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情况来谈感受。紧接着,陈教授采取读与写相结合的训练方式,要求学生利用三分钟的时间把阅读感悟写出来。在做阅读题时,不少学生觉得自己读懂了文章,却写不出答案,不知从何落笔。在这个过程中,陈教授走到学生的位置上俯身观察学生的情况,并提醒他们可以采用“列关键词”的方法把阅读感受记录下来。随后,陈教授请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内容,又将“写”转入到“说”的阶段。阅读教学不应单单强调各种形式的“读”,而应关注学生读之后的“写”和“说”,并在过程中反思和强化阅读。这样,三者结合,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2.启发学生模仿性写作,用习作一举几得。在同学们了解了闰土的形象之后,陈教授顺势安排了一个课堂写作任务:“现在,请你站在少年闰土的角色来写写少年鲁迅。”这个安排很具创意并且适时。同学们刚刚学习了少年鲁迅角度下的少年闰土,就会比较容易模仿作者的写作逻辑,如写出两个人怎么相识,见面后可能交流什么,以及从少年闰土的视角怎么看待少年鲁迅等内容。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在一间四面雪白的院子里,一个少年正坐在椅子上,手托着脸,眼睛痴迷地望着一个男孩,似乎在听什么有趣的事。少年仿佛定格住了,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就是鲁迅。我认识他时,和我的年龄相仿,那年正月,父亲让我去他家管祭祀。”还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四方的院子中种了一棵小树,小树旁有一间小房子,房子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房间里坐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头戴一顶小瓜皮帽,脑后梳着一根辫子。他手里托书,一个先生从他桌子旁走过,用尺子点了他的桌子一下,说:‘很好。’这就是从爸爸口中提过的少爷。”……我们从学生的作文片断可以看出,模仿性写作是一种很有效的习作方式。学生能根据第一自然段中形容词的运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写出“一间四面雪白的院子”,能从文中“雪地捕鸟”情节中的“扫、支、撒、拉”等动词运用获得灵感,尝试在写人物时运用合适的动作描写,如“托、望、看、听”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照应《少年闰土》的原文,既有理解原文的表达,也有由此而来的模仿和创造,可谓一举几得。

二、运用澄清与比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1.以追问创设思维空间。课堂教学是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和对话的循环反复的过程,并在师生间、生生间的课堂交流中推动思维的发展。这节课由问题贯穿始终,从“你读明白了什么”到“你读出什么问题”,再到“你对自己的问题有什么思考”。陈教授始终以生活中的文本阅读将要遇到和回答的问题为抓手,一步步追问,使得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难度呈螺旋式上升。这样,通过逻辑递进性的提问,学生就成为自己思维传递的火炬手。

2.以自我澄清促进思维发展。除了创设问题情境外,陈教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以学生的自我澄清来指导思维发展。例如,有位学生在理解文本“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认为这段话反映农村孩子知识匮乏。就这一篇文本而言,这样的理解显然有失偏颇。陈教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视后,组织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参与争辩。有两位学生分别提出“应该是农村孩子知道的稀奇事多”以及“农村孩子要亲身经历,自己动手,所以他们经历多”的观点。面对同伴的不同想法,前一个学生则进一步说明理由,认为“农村的交通不方便,互相的交流比较少”,而另外的学生相继补充,由此形成了激烈的思维碰撞。在这个环节中,陈教授的干预是非常少的,主要采用倾听的策略他把思维火花自由碰撞出的火苗交到了学生的手里,展现了陈教授在中小学教师交流时表达的一个核心观点:“如果大家要我用一句话表达教学改革的关键,那我要说,那就是教师角色要由思想的提供者转变为思想的促进者,教学的过程要从提供思想走向促进思想。”

三、引导想象,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需要有想象的翅膀做支撑,陈教授的这节课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让学生感受课本中的景物描写时,他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师:“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根据文章当中的描写想象一幅画面。”

(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有没有哪个同学能把你想象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夜里……”

师:“什么样的夜里?”

生:“非常宁静的夜里。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师:“怎么能看清碧绿的西瓜地?”

生:“月亮的光非常亮。”

师:“什么样的月亮?”

生:“金黄的圆月。”

……

陈教授要求学生在回答时闭上眼睛,这是在排除“眼见”的干扰,专注于想象,专注于美好的图画。在这样的闭眼过程中,学生的头脑中基于文字已经描绘出一幅图画,仿佛宁静夏夜里的碧绿西瓜、金黄月亮、机智少年所构成的美丽景色都真实地出现在了他的眼前陈教授在审美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突出了想象的作用,由文到图、由客观陈述到主观联想,指引学生感受美的自然韵味。

四、追寻智慧生活,培养学生文化修养

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也应该让学生学会生活。通过课上的主体学习,教师要启发学生获得具有个体性、独特性的哲思感知,推动其从学习主体向文化主体、生活主体的转变。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由“例子”引发学生的文化思考、主体顿悟或人生的主动认识,是语文学科教学追求的核心素养。例如,当学生提到文中主人公对城市以外生活的向往,陈教授借以钱钟书《围城》中的句子“婚姻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为引,生发出“你对不一样的生活有向往吗?怎么看待自己当下的生活?又怎么学会追求更丰富的生活”等问题,邀请学生结合自己当下生活的处境谈出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而有目的地对自身生活进行回顾,达到以生为本视角下的主体生活化。学生就此话题说道:“他们互相向往对方的生活,但是他们没有想过,鲁迅到农村可能会贫穷,闰土来到他们家里也会被关在这个四角天空里,说明每个地方既有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东西。”学生回答后,陈教授由衷地赞叹着:“太好了!太好了!”作为教师,需要通过教材这个载体,挖掘符号系统下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深刻的文化修养,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在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大地滋养下茁壮成长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