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少淳:核心素养时代美术教师的成长
发布者:cj_zhangyu 发布时间:2020-07-08 09:28:25 点击数:
尹少淳 :核心素养时代美术教师的成长
任何职业都会形成人相应的身心特征和素养。打铁的人有无穷的臂力和果断的性格;踢球的人有强大的腿力和争抢意识;美术家有灵动的创新精神和娴熟的技术。这些身心特征和素养的形成,一方面来自职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特定人群为了适应职业的要求,通过学习和训练而有意识形成的。教师这个职业同样会形成人的身心特征和素养。在人们眼中,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品格,比一般人更能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和愿望。除了具有特定学科的知识,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懂得教育教学的方法,善于与教育对象打交道。
教师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职业。这恰恰说明,教师这个职业跟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通过提升人的道德品格,养成特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赋予人知识与技能,帮助人成为适应特定社会的文明之人,进而通过每个文明之人的努力,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特征和素养,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在现代社会,教师的职业化已经形成一种显著趋势,这将影响教师的教育和发展。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明确指出:“教学应该被视为职业。”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并实施了《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从2011 年开始,国家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以实际操作的方式认定教师的职业资格。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所具备的特征,有国际组织这样认定:1. 具有并能运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2. 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培养和训练,具有准入资格标准;3. 具有从专业角度服务社会的理念和职业道德;4. 具有本专业的团体和组织;5. 需要紧随社会发展的不断进修和学习;6. 具有本专业的评价标准体系。
更进一步地说,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和素养?不同学者的看法虽大体相同,却各有差别。蒋荪生先生提出:“美术教师应该具备思想品德修养、美术专业和文化科学知识修养,以及教学能力修养这三个修养。”常锐伦则认为,美术教师应该包含如下素质、能力和品质:1. 业务文化素质,包括具有合格学历的文化基础知识、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掌握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2. 能力,包括美术教学能力、思想教育能力、胜任学校教育诸多方面工作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电脑工具掌握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3. 基本心理品质,包括为人师表的自我意识,热爱美术教育,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强化不懈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实践。
我在拙著《美术教育学新编》中,提出了美术教师的两个层次。最高一级是研究型美术教师,其下是能够胜任新课程教学的美术教师。而支撑它们的分别是:第一,独特的人格魅力。包括:1. 爱心、同情心和宽容性。2. 负责与认真的态度。3. 幽默。4. 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5. 声音洪亮,表达清晰。第二,多样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包括:1. 美术和相关的美学理论。2. 美术技能。第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第四,对文化的理解。作为一名研究型美术教师,还应该具备:1. 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2. 反思精神与问题意识。3. 较为丰富的学识。4. 了解研究的程序,掌握研究的方法。
对于自己的拙见,我大体维持“原判”,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想略作增补。
窃认为,现在的美术课程不应局限于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还需要通过特定的主题或议题,将美术本体与社会、自然和自我勾连起来,以此扩大美术课程的价值,也替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赋予目的性。美术课程正是在社会性主题与美术本体之间构成的互相助益关系中被设计并实施的。既然如此,一个美术老师仅掌握了美术本体知识显然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他还必须掌握丰富的社会知识。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当然,第一途径应该是高等美术师范院校通识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我的看法是,大学最应该开设的是哲学课程。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生还应对中国的传统哲学,包括老庄哲学、儒家哲学有所了解,同时还应涉猎西方现代哲学,如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现象主义、结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以此扩大思维的空间,拓展思维的方式。
除了哲学,最需要开设的两门通识课程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始终指向文化和社会。如果学生缺乏这种视野,其美术创作将丧失指向,美术教学将囿于狭隘。文化人类学的内容包括生计模式、经济体制、性与婚姻、家庭和家户、亲属与继嗣、多种分类方式形成的群体、政治组织和社会控制、文化与超自然力、文化变迁、人类与未来等。社会学的内容包括文化与社会、变化中的世界、社会互动与日常生活、性别与性、健康疾病与衰老、家庭、犯罪与越轨行为、种族族群与移民、阶级社会分层与不平等、贫困福利与社会排斥、现代组织、工作与经济生活、政府与政治、大众传媒与传播、教育、宗教、城市与城市空间、人口增长与生态危机等。从内容看,这两门课程存在一些交集,但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文化人类学重点研究人类不同群体创造文化并被文化濡染的现象与规律;社会学则着重研究社会的要素、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律。两个课程如同由历史和现实的经纬线编织的大网,覆盖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艺术指向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他们由于过早专业化造成的知识“格状”现象。
由于各种原因,上述课程在我们的高等师范美术院校是缺位的,现在自然是亡羊补牢的时候。如果错过了高师课程这一最佳途径,则可以通过教师的职后培训和自学的方式达到补充这些知识的目的。
在当前国内外教育界倡导并实施核心素养教学的形势下,美术教师的标准和要求被进一步提高。在人类社会中,人需要诸多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带有综合性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调动与运用个人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和能力。因此,所谓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实质上是培养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
现实中,我们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发现问题,对困扰我们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感受和问题意识。其次,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类型,对问题加以清晰的定义,并用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加以呈现。
最后,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需要调动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所谓心理资源,主要指:每个人身上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和行为方式,如执着、坚持、细致,以及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和信息能力。试想,如果我们没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所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都只能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当然,解决问题也离不开学科与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学习和运用。鉴于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难以凭一己之力解决全部问题。因此,必须调动我们的社会资源来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社会资源,包括家庭成员、老师、同学、领导、同事,以及其他机构和人员。如何让这些社会资源“心甘情愿”地被我们调动呢?这需要良好的沟通、交流、合作和组织能力,而这主要是由语言行为来支撑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自己脱稿和即兴讲话的能力。林语堂先生说过“一个会说话的人,这一辈子不会太差”,所言极是,因为世间情形大抵如此。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道德的修炼,培养我们善良、宽容的品性及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试想,一个品行不端、自私自利、刚愎自用、性格乖戾的人,谁愿意帮助他?他又怎么能调动社会资源来解决问题呢?为什么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将合作和交流作为基本能力或素养加以强调(比如国际教育界认可的4Cs 中就包括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个中意味可谓深刻。为了解决问题,还需要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以及运用学科与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特殊程序和方法,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使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当然,学会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还是不断改善个人、群体和社会的生活状态。
在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也需要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前述几点外,我们还需要掌握项目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等带有研究性、合作性学习方法的教学程序和要点。这是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师必备的知识与能力,也是当下美术教师应该自我完善和充实的方向。
概而言之,美术教师应该沿着“尽精微,致广大”两个方向发展,使自己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尽精微”,在人文知识与普遍关怀方面“致广大”。在一般性的教学区域中(如美术常识、技能训练和创作表现)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裕如之外,既要吸收传统美术文化中有现代价值的东西,也要借鉴信息社会时代的数字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传统和现代媒介与技术以表达对自身、社会和自然的情感、思想,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人格的发展,从而达成美术教师职业的崇高目的。
(本文转自《中国中小学美术》2019年第9期)
任何职业都会形成人相应的身心特征和素养。打铁的人有无穷的臂力和果断的性格;踢球的人有强大的腿力和争抢意识;美术家有灵动的创新精神和娴熟的技术。这些身心特征和素养的形成,一方面来自职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特定人群为了适应职业的要求,通过学习和训练而有意识形成的。教师这个职业同样会形成人的身心特征和素养。在人们眼中,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品格,比一般人更能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和愿望。除了具有特定学科的知识,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懂得教育教学的方法,善于与教育对象打交道。
教师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职业。这恰恰说明,教师这个职业跟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通过提升人的道德品格,养成特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赋予人知识与技能,帮助人成为适应特定社会的文明之人,进而通过每个文明之人的努力,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特征和素养,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在现代社会,教师的职业化已经形成一种显著趋势,这将影响教师的教育和发展。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明确指出:“教学应该被视为职业。”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并实施了《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从2011 年开始,国家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以实际操作的方式认定教师的职业资格。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所具备的特征,有国际组织这样认定:1. 具有并能运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2. 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培养和训练,具有准入资格标准;3. 具有从专业角度服务社会的理念和职业道德;4. 具有本专业的团体和组织;5. 需要紧随社会发展的不断进修和学习;6. 具有本专业的评价标准体系。
更进一步地说,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和素养?不同学者的看法虽大体相同,却各有差别。蒋荪生先生提出:“美术教师应该具备思想品德修养、美术专业和文化科学知识修养,以及教学能力修养这三个修养。”常锐伦则认为,美术教师应该包含如下素质、能力和品质:1. 业务文化素质,包括具有合格学历的文化基础知识、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掌握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2. 能力,包括美术教学能力、思想教育能力、胜任学校教育诸多方面工作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电脑工具掌握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3. 基本心理品质,包括为人师表的自我意识,热爱美术教育,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强化不懈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实践。
我在拙著《美术教育学新编》中,提出了美术教师的两个层次。最高一级是研究型美术教师,其下是能够胜任新课程教学的美术教师。而支撑它们的分别是:第一,独特的人格魅力。包括:1. 爱心、同情心和宽容性。2. 负责与认真的态度。3. 幽默。4. 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5. 声音洪亮,表达清晰。第二,多样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包括:1. 美术和相关的美学理论。2. 美术技能。第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第四,对文化的理解。作为一名研究型美术教师,还应该具备:1. 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2. 反思精神与问题意识。3. 较为丰富的学识。4. 了解研究的程序,掌握研究的方法。
对于自己的拙见,我大体维持“原判”,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想略作增补。
窃认为,现在的美术课程不应局限于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还需要通过特定的主题或议题,将美术本体与社会、自然和自我勾连起来,以此扩大美术课程的价值,也替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赋予目的性。美术课程正是在社会性主题与美术本体之间构成的互相助益关系中被设计并实施的。既然如此,一个美术老师仅掌握了美术本体知识显然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他还必须掌握丰富的社会知识。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当然,第一途径应该是高等美术师范院校通识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我的看法是,大学最应该开设的是哲学课程。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生还应对中国的传统哲学,包括老庄哲学、儒家哲学有所了解,同时还应涉猎西方现代哲学,如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现象主义、结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以此扩大思维的空间,拓展思维的方式。
除了哲学,最需要开设的两门通识课程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始终指向文化和社会。如果学生缺乏这种视野,其美术创作将丧失指向,美术教学将囿于狭隘。文化人类学的内容包括生计模式、经济体制、性与婚姻、家庭和家户、亲属与继嗣、多种分类方式形成的群体、政治组织和社会控制、文化与超自然力、文化变迁、人类与未来等。社会学的内容包括文化与社会、变化中的世界、社会互动与日常生活、性别与性、健康疾病与衰老、家庭、犯罪与越轨行为、种族族群与移民、阶级社会分层与不平等、贫困福利与社会排斥、现代组织、工作与经济生活、政府与政治、大众传媒与传播、教育、宗教、城市与城市空间、人口增长与生态危机等。从内容看,这两门课程存在一些交集,但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文化人类学重点研究人类不同群体创造文化并被文化濡染的现象与规律;社会学则着重研究社会的要素、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律。两个课程如同由历史和现实的经纬线编织的大网,覆盖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艺术指向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他们由于过早专业化造成的知识“格状”现象。
由于各种原因,上述课程在我们的高等师范美术院校是缺位的,现在自然是亡羊补牢的时候。如果错过了高师课程这一最佳途径,则可以通过教师的职后培训和自学的方式达到补充这些知识的目的。
在当前国内外教育界倡导并实施核心素养教学的形势下,美术教师的标准和要求被进一步提高。在人类社会中,人需要诸多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带有综合性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调动与运用个人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和能力。因此,所谓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实质上是培养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
现实中,我们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发现问题,对困扰我们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感受和问题意识。其次,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类型,对问题加以清晰的定义,并用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加以呈现。
最后,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需要调动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所谓心理资源,主要指:每个人身上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和行为方式,如执着、坚持、细致,以及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和信息能力。试想,如果我们没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所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都只能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当然,解决问题也离不开学科与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学习和运用。鉴于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难以凭一己之力解决全部问题。因此,必须调动我们的社会资源来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社会资源,包括家庭成员、老师、同学、领导、同事,以及其他机构和人员。如何让这些社会资源“心甘情愿”地被我们调动呢?这需要良好的沟通、交流、合作和组织能力,而这主要是由语言行为来支撑的。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自己脱稿和即兴讲话的能力。林语堂先生说过“一个会说话的人,这一辈子不会太差”,所言极是,因为世间情形大抵如此。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道德的修炼,培养我们善良、宽容的品性及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试想,一个品行不端、自私自利、刚愎自用、性格乖戾的人,谁愿意帮助他?他又怎么能调动社会资源来解决问题呢?为什么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将合作和交流作为基本能力或素养加以强调(比如国际教育界认可的4Cs 中就包括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个中意味可谓深刻。为了解决问题,还需要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以及运用学科与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特殊程序和方法,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使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当然,学会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还是不断改善个人、群体和社会的生活状态。
在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也需要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前述几点外,我们还需要掌握项目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等带有研究性、合作性学习方法的教学程序和要点。这是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师必备的知识与能力,也是当下美术教师应该自我完善和充实的方向。
概而言之,美术教师应该沿着“尽精微,致广大”两个方向发展,使自己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尽精微”,在人文知识与普遍关怀方面“致广大”。在一般性的教学区域中(如美术常识、技能训练和创作表现)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裕如之外,既要吸收传统美术文化中有现代价值的东西,也要借鉴信息社会时代的数字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传统和现代媒介与技术以表达对自身、社会和自然的情感、思想,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人格的发展,从而达成美术教师职业的崇高目的。
(本文转自《中国中小学美术》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