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 > 学科交流

看未来,线上线下融合的实际与趋势

发布者:cj_sfy   发布时间:2020-06-09 14:29:05   点击数:

看未来,线上线下融合的实际与趋势

 杨晓哲

预判

不少省份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学生们都已经陆续返校,不少人预言教学将走向新的局面,将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教育部近期表示:“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
 
我对未来同样抱有乐观与积极的态度,但是从最近对各地复学情况的观察和中小学的访谈。我想,倘若没有进一步的顶层设计与至下而上的变革动力,以及行动共识,恐怕95%的学校教学依然会回到疫情之前的教学状态。
 

条件

各地中小学返校通知里,无论是学校发的通知,还是市区发的通知,往往在温馨提示里都写上这样一条:提醒孩子手机等电子产品不带进学校。
 
智能设备,无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等,依旧无法被常态化地看成是一种类似于新时代的纸笔学习工具。

对于绝大多数的学校来说,自带设备(BYOD)依旧难以达成共识。即便我们已经有了大规模在线学习的集体记忆经历。
 
据了解,绝大多数的中小学并不具备全校师生同时在校园内上网的网络基础。网络条件并不支持全校师生一起上网,甚至也不支持个别班级全班同学一起上网。全国学校通网络的比例非常高,2019年全国中小学98%实现网络接入。但是,网络接入仅仅是教师可以上网,要支持全体学生集体上网(外网)能达到的学校非常非常少。

为什么疫情防控期间,基本上大部分学生们可以和老师集体在线教育?一方面学生们用了自己家里的智能设备,又用自己家里的网络或手机流量解决了问题。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有的学校网络基础条件,并不是哪位校长或哪个区域可以轻易改变的。
 

分离

为什么学生们在学校教室里要上网呢?

如果不上网,试问我们所讨论的线上线下高度融合难道又是之前的割裂的吗?来学校还是不能上网,最多加一部分回家线上辅导?那怎么可能有高度融合呢?怎么模糊线上线下边界呢?怎么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学习流程的再造呢?怎么处处、时时、人人的泛在学习呢?难道都是空想?
 
当然,上面关于自带设备与网络基础的论述是针对大部分学校,我们依然可以观察到少部分学校已经实现了自带设备与学校提供智能设备的结合,实现了校园网络高速全员全覆盖。
 

趋势

面向未来,我们依旧充满期盼,满怀乐观。从更大的趋势来看,我们跳出已有的现实困境。大胆地去设想未来的可能性。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我们才能逐步走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局面。

这三个阶段,无论转移、涌现还是算法,都不仅仅是知识学习层面,同样也包括了情感、能力、身份认同、社会建构。
 


第一阶段 转移

是不是某些课程模块可以转移到线上学习?是不是某些项目的小组合作可以转移到线上合作?是不是某些学习活动可以转移到线上探究?是不是某些知识内容的讲解可以转移到线上教师?是不是某些作业批改可以转移到线上批改?
 
转移是重要的,转移也是需要设计的。

转移不仅仅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改变,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意识和行动的转变。学生是否能够有意识地将学习的部分时间与方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将是新范式形成的重要标志。
 
就像一个人去线下衣服店买衣服,试穿了半天,最终决定线上网店下单。然后接着又在网店上购买了相似的更喜欢的衣服。这就是用户转移,这种转移杀伤力极大。

教育模式上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学习者在课堂上听某位老师的讲解,发现听不懂,马上在网络找到对应的视频课程,一听就明白了。那后续学生的预习与复习,是不是也会更多地转移到线上?课堂教师又该如何更好地了解学生,与之整合设计呢?我们的学生是否正在发生大规模转移?我们的教师是否直面这些问题?
 

第二阶段 涌现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财富。一所学校拥有上百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可供选择的优质课程是学生们成长的关键历程。大多数学校很难达到上百门优质课程。但是,课程资源真的应该是稀缺资源吗?为什么无法线上选择与学习优质课程呢?
 
在第一阶段转移之后,我们将步入第二阶段,少数教师与社会人士敏锐地把握到学生们转移的机遇与挑战。

教师开始不断涌现出来,创造各种各样的线上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仅是资源,还有完善的课程教学团队在维护与组织。
 
这种涌现不是少部分教师,例如可汗那样仅仅一两位顶级教师构建课程资源并不算涌现。而是越来越多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线上课程空间,都有自己的线上课程教学与组织。甚至部分教育者离开了自己的线下主要工作,转而全面投入线上教育。这并非不可能,需要有更多教育者在线上全身心的投入。也需要有更多一线教师,专研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设计。两者并不矛盾。
 

第三阶段 算法

转移之后带来涌现,涌现之后导致教育资源大爆炸。大量涌现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新的组织关系。
 
正如如果各种各样的网购平台,甚至抖音快手,都没有做到千人千面(每个人打开之后,看到的都是不同的商品、不同的短视频),那么也不可能持续性涌现。

不能只是几个头部传播者受到关注,而是教育者与学习者进行算法的优化匹配,并随着学习者的进阶,进一步跟踪匹配与推荐。
 
学习需要个性化的诊断与分析,需要个性化的推送与跟踪,需要针对学习者画像推荐更合适的教师与课程。如此结合之后,线上线下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仅仅线下教育无法满足个性化教育的缺点将进一步暴露无遗,整个教育体系将有新的组织架构。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