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邂逅
发布者:cj_ysh 发布时间:2020-06-01 10:55:35 点击数:
“邂逅”一词出自《诗经·国风》,指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也可以表示欢快的神态。传统的释义是指两个认识的或久别的亲友偶然遇到。而我与这本书的作者,34岁便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即不相识更谈不上是亲友,却觉得这个“词”最能表达我那时那刻的感受。
我对读书没有太强的规划性,但是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或内容,阅读的主动性总会高一些。之所以从学校推荐的众多目录中选择了《教育的美好姿态》,最开始是源于我曾拜读过于漪老师的著作《教育的姿态》。如果说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美在高度,那么肖培东老师所著的《教育的美好姿态》则美在温度。
于漪老师认为,教育应有自己的样子,中国教育应有中国自己的样子,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培养的是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肖培东老师的“一句话,小课堂,大世界。一句话,大语文,大生活。”正是站在课堂上诠释教育应用的样子。
肖老师说:“你怎样,你的课堂便怎样。你,是你的课堂。”“你是挺拔的,你的课堂就是正直的;你是端庄的,你的课堂就是高雅的;你深刻而有涵养,你的课堂就隽永悠远;你朴素又不失文艺,你的课堂就芬芳却不妖娆。爱语文,从爱自己开始。爱自己,就丰富、发展、超越自己。”说真的,我真的不爱语文,感觉自己总是词不达意、文笔羞涩;课堂上渲染不出文本的意境;在学生阅读交流、遣词撰文遇到瓶颈需要帮助时,应该说些什么却不知怎样说,如鲠在喉……所以,我羡慕红梅老师的课堂细腻流畅、吕老师的课堂沉稳内敛、小谢老师的课堂激情洋溢,还有数学老师的简洁严谨、科学老师的风趣幽默……你的课堂就是你,我呢?我挺爱自己的,那就好好丰富自己吧,先找一找决定木桶容量的那块短板,于是,我从语文课堂想起。
语文是什么?肖培东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认为:语文是一种品味,语文里有生活。决定语文课的不是教参、专家、学校、教学模式、升学,而是文字的魅力、孩子们的眼神、我们的精神诉求。“教语文,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颗文学的心、一颗神往阅读的灵魂。”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教语文,必须基于语言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语文课应追求大气、简洁、清晰、深刻。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打好深厚的语文功底。
肖培东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他的师傅钱梦龙老师的话:“我教的是语文,几十年来我始终坚守的一个立场是,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进而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他在《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一文中提出,教师应该老老实实地引导学生,让阅读真正地发生,培养学生做终身学习者。在他看来,“教学,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缘分”。吴非说:“教师职业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能够俯下身子, 教着教着,把自己教成一个学生,这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是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我不敢妄谈我如何教语文,只想说一说自己的受益。几年前,由于多方面原因,我接手一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对于从教近二十年的我真的是人生第一次。小学六年级和一年级的孩子需要我调整、适应的何止是说话的语气、繁杂的工作量,更何况指导书写、示范朗读是我惧怕的教学短板。
得益于我经历了几轮从中段到高段、并且是语数双学科的教学,多少还是明白些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些什么。接班伊始,我就确定了几个方面的培养训练目标,“读书”便是其中的一项。如何在不增加孩子和家长负担的情况下,让我的学生人人读书,即不流于形式、有效反馈,又能让他们逐渐喜欢阅读、主动阅读、会阅读,真的让我颇费了一番脑筋。一年级的亲子阅读、周五“读书会”;二年级的“阅悦有声·最美引读”、周一见;三年级的“百日读”、为自己打call……以一己之力制定方案、规划形式、呈现活动效果,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欣慰的是结果不离初心。读书已经成为我们班大多数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的家长找我反映:“愁死了,走哪都要拿本书。”更让我感动的是家长对于这些活动的认同与支持,每一年的活动都有许多家长主动参与其中。例如今年的“百日读”活动,在班级的微信群打卡,没想到那么多家长和孩子一样每天将读书内容在群里反馈,乃至活动到期了,却一直在延续,仍有孩子和家长天天签到,建议开展“千日读”。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怕诟病,我算是被动参与,却收获巨大:自以为没时间看的书看完了、看不进去的书看完了、总不能在群里反馈通俗小说吧,于是阅读的范围也变得“高大上”了,甚至一天看两种书。
这样的活动又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什么?“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看你读了多少书,而是你读的书就是你骨子里流露出的气质。现在的孩子很健谈,但健谈不同于会说,更不能等同于会写。三年来,我见证着这些孩子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惊喜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构思视角,惊叹于他们小小年纪竟能引经据典、习作中深邃的思想内涵……如果你想探寻究竟,往往会得到一句软软的“我从书上看到的”。
自诩为“小屁孩”的某生在规定的十几分钟内完成的一篇小练笔:《假如我变成了大力士》,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流畅的文笔、善良的童心、稚嫩的公民责任感,我自叹不如。我们班文笔最好的几个孩子恰恰是书瘾最大的几个孩子,提升最快的也是他们几个。这不正是我期望的美好姿态吗?
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中这样说:“人性是一棵大树,需要从不同方向成长和发展,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内心力量的活生生的生命。”教育的美好姿态不仅仅是着眼于学生,还有教师。
“站在讲台,我是学生的阳光;走出学校,我有自己的幸福。这就是教育的美好姿态。享受语文,享受教育,享受生活,是我们的选择。”我特别喜欢书的封面上的这段话。
在《教育的美好姿态》一文中, 肖老师说出了我的心声:“走出校园,从迈出校园的那一刻起,我就该走向教育工作时间以外的我。”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书先读书,育人先育己。我喜欢《教育的美好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