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资源

线上教学中的坚守与改变

发布者:cj_zsq   发布时间:2020-05-25 16:05:43   点击数:

 线上教学中的坚守与改变

 

摘  要:线上教学是教师运用网络组织、学生在终端接收的在线和线下等多种方式实现的泛在学习。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既是赢得抗疫胜利的应急之举,也是面向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在变化面前,教育要遵循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教师需要有自己的定力和坚守:坚守为学、促学的教学本心;教学活动中要心中有人;坚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教学工具、手段的优先性;坚持以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坚持学习能力培养,培养会学习的学生。要看到以“互联网+”乃至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带来的必然改变,教师要深刻认识线上教学所带来的教学空间、教学时间、课程资源和教学平台的改变,以变应变,以创新谋求自身发展进步,谋求更高质量、谋求更有水平的线上教学,创造教育实践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 线上教学;教育坚守;教育变革;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6120(2020)04-0067-11

 

2020年初,前所未有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如其来。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部做出了春季延期开学,在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的重大决策和部署。[1]中小学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被卷入了一场可以称为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线上教学的教育实验。从手忙脚乱、焦虑不安到逐步适应,一些教师开始尝到甜头并享受成长与创造。可以说,线上教学的主要问题已开始从“有没有”“能不能”“会不会”向“怎么用更好”“怎么提高质量”转变。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是国家抗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过后,线上教学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研究教师线上教学的专业生活方式以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既是赢得抗疫胜利的应急之举,也是迎接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

基于调查和实践活动经验,拟讨论线上教学应该有哪些教育的坚守,教师怎样做出这样的坚守;线上教学作出哪些方面的改变,教师怎样因应这样的变革。

 

一、关于线上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2]讨论提升线上教学的教育应对,需要对“线上教学”的意蕴和所指有所澄清。

台湾地区教育学者杨家兴分析线上教学有这样的起源:“(上个世纪)90 年代网际网络出现时,计算机中介沟通的形式变得非常多元,论坛(LISTSERV)、电子邮件(E- mail)及电子公布栏(BBS)都成了当时炙手可热的网络明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或称Online- learning)整合了网页、网络、电子公布栏、线上聊天、影像电话、实时传呼等功能,用来取代教室中的教师教学,而其中使用网络联机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师生教学互动方式被称为‘线上教学’,成了计算机中介沟通中最新的发展。”[3]就他看来,线上教学是有别于教室中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线上教学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线上教学指师生同步在网络上进行教学沟通;广义的线上教学则包括同步与异步进行的师生互动,其中异步的教学沟通则包括了教师在网络上进行线上辅导,如: 课业解疑信箱、师生讨论园地等。”[3]

一般而言,对线上教学大多采用广义的取向。黄荣怀等学者对线上教学的组织形式有这样的归纳,详见表1。


作为教学的一种组织方式,线上教学本质上应该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一方面,线上教学不同于学习者完全自主的、独立的线上学习,它具有教的目的性、设计性和组织性,学生在线上教学中的线上学习受到教师参与的影响,留着教师指导的痕迹。另一方面,线上教学又不只是突出管理者、设计者和资源贡献者教育意愿的线上教育,线上教学的根本是有“学”的存在,有“学”的参与,在“学”存在和参与中实现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就实现形式看,“线上”与“面上”有区别,师生之间的线上教学与面对面的教室教学或现场教学有区别。这里的“线”一般是指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无线网络(基于此,线上教学常和网络教学通用),然而中国地域广大,网络建设并不平衡,这一次全国范围的线上教学,仅靠无线的网络就难以抵及边远地区和山区,有线电视亦或有线电话都可能成为连接这些地区师生的“线”。教师“线上”的教可能是教的服务,比如推送教学的资源(微课及其他视频、文本等);可能是教的组织与管理,比如发布学习信息、提出学习任务和要求;可能是教的活动(直播授课,组织交流讨论,检查反馈作业)等。学生的“线上”学可能有两种实现形式:一种是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的终端,在“线上”参与学习(观看网课、收听直播,参与互动、反馈学习信息等),这种线上学习可以称为“在线上学习”,它可能和教师的教同步,也可能异步;第二种实现形式,是通过“线上”获得教师发布的学习信息,收到学习的指令而进行的“线下学习”(阅读、作业、动手制作、身体运动、户外观察与实践等),这种学习可以称为“线上指导的线下学习”。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学生整日居家,过多的“在线上学习”不利于学生视力保护和身体健康,“线上指导的线下学习”应该成为“停课不停学”的重要组成。比如,北京市教委认为:“‘停课不停学’绝不是简单的给学生一套网课,对着屏幕从早看到晚,而是提倡本校老师、本班班主任结合自己学生学习特点,筛选学习资源,指导学习内容,建议老师们借助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努力尝试线下的自主学习。”[5]在调查中,1一3年级的学生表达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下学习愿望:“可以多推荐精彩读本,扩大阅读面。”“希望能多做一些手工。”

基于上述分析,线上教学是教师运用网络组织、学生在终端接收的在线和线下等多种方式实现的泛在学习。与线上教学相对的是现场教学。现场教学表现为师生面对面的相互影响,现场可能在教室里,也可能在实验室,可能在观察、实践的现场,还可能是学生面对面领受教师的指导、然后回到家的家庭作业等。

 

二、线上教学的教育坚守


“互联网+”、人工智能已经带来并将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带来教育面貌的变化。在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前,教育需要遵循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教师需要有自己的定力和坚守。可以借助网络和工具改造教育,然而不能忘掉教育的初心和根本,否则将导致教育不像教育,让教育不成其为教育。

(一)坚守为学、促学的教学本心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促进和实现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体现,也是判断教学成效的标准和依据。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推进的“停课不停学”,很多教师说自己变成了“主播”,这当中可能有教师的“自嘲”和抱怨。然而应该说明的是,组织线上教学的教师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主播”。定位不同,参与目的和实现方式就会不同。主播要展示自己的形象和口才,线上教学的教师仍然应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学习的支持者。教师要把“展示、表演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如果在教室的现场教学中,要让学生站在“教室的中央”,线上教学则要努力让学生出现在教学活动“镜头的中央”。让学生出现在“镜头的中央”,教师需要设计学习活动、组织学习活动,设计并组织出学生愿意参与、能够参与并且参与后能体会成长进步的学习活动。只有坚守为学、促学的教学本心,学生才不会逃离学习,才不会“无事生非”,线上学习的管理难度才会大大降低

(二)教学活动中要心中有人

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线上教学的自觉追求与自我省察教学行为的准则。心中有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味着线上教学和现场教学一样,都要做到“心中有人”,要关怀人的发展需要,关心人的差异,关注人的参与和投入。

1. 心中要有人的全面发展。心中有人意味着要把学生当成完整的人、整体的人,要关注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说:“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就健全的公民。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这个观念虽然近乎抽象,可是至关重要。有了这个观念,我才不会贪图省事,把功课教得太松太浅,或者过分要好,把功课教得太紧太深。”[6]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现场教学,承担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需要把自己的学科教好,让学生学好、学得更多。然而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的时间有限、学习的可能性有限,教师不能把内容教得太深、时间抓得太紧,教学要知止知退,留出时间,要为学生生命活动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比较起来,线上推送学习和阅读资料比较容易,网络上安排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也相对轻松,教师又看不到学生的负担和压力,这就有可能在线上教学中推送更多的学习任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为避免加重学生负担,教师要有取舍和平衡的意识。例如,“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线上教学中,查看一位同学学习笔记后,在QQ中有这样的互动交流:

 

生:第一章按照自己的方式写得有点乱。第二章按照您的建议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确实清晰了,但是我以为笔记只是自己复习看,所以写得有些潦草,之后会注意。

师:笔记嘛,自己能够看清楚就好,不要想着让别人看。我只是希望你们在学习、在思考,不是要看你们漂亮的书法,这里不要太在意字潦草不潦草。

生:哈哈,好的。

学生把笔记用漂亮的方式整理出来,这无疑是有价值的,而且作为师范生还应该有板书漂亮的培养要求。然而作为个人笔记,如果要求学生在笔记上花太多的精力,就可能增加时间负担。比较身体健康的价值,花时间整理笔记的价值就要小一点。有进有退,这才能更好地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怀。

2. 准备教学资源和组织教学活动要“如有人在”。现场教学时师生面对面,教师眼中有学生的喜怒哀乐,有学生的反应回馈。在拍摄微课、线上教学时,教师面对的是镜头和显示屏,这时教学活动的心中有人就是要“如有人在”,即教师不再是对着镜头讲课,而是和心中存有的学生在对话、在沟通,在相互砥砺与共同成长。在交流时要体察学生困难、理解学生情绪、倾听学生表达等。通过“如有人在”的努力,营造基于关怀、产生影响的对话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激发他们线上学习的积极性。

“如有人在”的教学还体现在讲课的语速要稍微慢一点。调查中,学生表达了这样一些意见:“讲课声音大声一点”“讲课的时候慢一点,不然节奏跟不上”“能放慢语速,我们可以听得更清楚”“能够耐心讲解难题,上课速度慢一点”“可以比平时讲得更慢一些”“讲详细一点,因为和学校不同,学校可以问老师,在线就不好提问”。

3. 心中要有人的差异性。差异性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现场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线上教学时,除了学生学习自觉性、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外,还有网络环境的差异、学习环境的差异、家人陪伴和指导能力的差异。线上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差异,要求教师准备更具选择性的学习内容和更多样的传送工具,分类投送、精准投送,追求对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关怀。例如,有学生对“云课堂”推送的名优教师录播课这样说:“有的课我们听不懂,跟不上。英语课全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我们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看到自己学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对课堂组织用语适当翻译,或者就如何听懂“云课堂”上的课堂组织用语进行专门的指导。

(三)坚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教学工具、手段的优先性

坚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先于教学工具、手段,可以从泰勒原理(The Tyler Rationale)提出的课程编制活动流程中看出。泰勒原理提出,“如果我们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的话,就必须回答这些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7]从此课程编制流程中,可以形成如下推论: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性追求优先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选择;因材施教的“材”的不仅是指学生的“材”——不同的学生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也指教学材料的“材”——不同的学习材料需要匹配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敲黑板,这是重点)

将这一教学推论运用于实践,例如,在说明文教学中,在学生读通顺、读流利以后,教师就需要安排和组织基于理解、基于分析的阅读,而不能像读诗歌那样还要求学生有感情地阅读。

将这一推论运用于线上教学,就不能为线上而线上、为技术而技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说:“我们现在上网课都是自说自话,没有互动。口语交际课也是自己问自己答。”其实,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安排是否采用线上教学。进行口语交际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教学,采取线上教学可能效果不错;但如果是口语交际的实践课,线上教学的方式未必是好的选择。因为口语交际目的在于交际,交际就是有来有往,就要考虑情境性,就需要有对方语言、情感的关注和回应。“自说自话”本身不是口语交际,这样的口语交际课有可能把学生教坏了,使学生在今后的口语交际中只会“自说自话”。因此,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通盘考虑线上教学和开学后的现场教学。线上教学可以集中安排适合线上学习的,不适合线上学习的内容可以集中在复学后的现场教学进行,不要按部就班,要有所选择和区别[8]

(四)坚持以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每一次学习都是学习者的一段从已知到未知,并对未知有所知的旅程。“旅程”本身意味着学习者自己要有“旅行”的活动,而从“从已知到未知,并对未知有所知”则意味着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应该带给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学习“旅程”的有效性来源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来源于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应该是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9]。有效果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引发了学生的学。就线上教学而言,如果学生没有听教师做的直播,学生不去做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学生不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那么不会有教学效果。有效益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本人、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这是教学的价值性考察。考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得失,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视野和境界。有效率是要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教育产出。对于教学效率,可以建构这样的公式:“教学效率=同学们围绕合理教学内容的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有价值情感活动时间/教学投入的时间。”在节约师生学习投入(主要是时间投入,表现为不打时间消耗战、生命消耗战)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再用“合理的教学内容”“有价值的情感活动”保证教学内容的价值合理性,然后用“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形成智力挑战(敲黑板,这是重点)、促进智力发展,形成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实现“从已知到未知,并对未知有所知”的学生发展。

有效的学习活动要明确具体,让学生可知可见。明确具体的学习活动内容包括:学习活动的对象、任务要求、有效方法、检查反馈、时间安排和要求(敲黑板,这是重点)比如“默读课文5—12自然段。完成以下两个任务:(1)勾画反应小明心情变化的句子;(2)想一想小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想法批注在书的旁边。拍照上传你的勾画和批注,准备上线和同学们交流。时间3分钟。”这样的活动要求让学生可知可见。无论是现场教学,还是线上教学,都不能只是口头说说,最好用PPT或者其他方式呈现出来,留存在那里(敲黑板,这是重点)让学生参与中有目标、有方法,避免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不会学习、不会活动而导致的无效活动或者低效学习。

 

(五)坚持学习能力培养,培养会学习的学生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的最好效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了学习,学习不再需要教师教。这里的学会学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合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相应的学习工具与资源,而且意味着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热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教会学生学习,这是现场教学和线上教学的共同任务与追求。

比较起来,“自觉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更有效,而不自觉的学习者在常规的组织学习活动中更有收获。”[10]保障线上教学的质量,更需要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培养,教学生学会学习

线上学习的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培养,可以有这样一些选择:(1)刚开始的线上教学,可以通过发布学习公告、编发学习手册、拍摄学习指导的微课进行,指导内容可以包括学习工具下载安装的方法,平台注册和使用方法,学习的对象和任务,讨论的入口和作业的处理,学习信息的获得和学习资料的提取,获得帮助的途径和方式,等等。(2)紧接着的线上教学,可以组织对第一次线上学习经验、困难和问题的分享,有针对性地解决线上学习的问题,讨论如何改进和完善,让线上教学更有质量。(3)教师可以提供线上学习方法的示范,让学生能有“仿着学”的机会。例如,在“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线上教学中向学生提供的知识整理示范,如图1所示。其用意,一是要求学生要对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加工与理解,并用可视化方法表达与交流;二是强调学习本门课程要学、思、行统一,努力追求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变。按照要求进行这样的梳理和填充,可以增加学习效能感、提升学习热情。实施这样的线上教学指导开始阶段的教学进程可能比较慢,但如果在慢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学习,就可能获得学习的加速度(敲黑板,这是重点),以后就会变得快捷和高质量。

三、线上教学的教师改变


面对线上教学,一方面,要坚守教育的初心,遵循教育的常识,保持教育的本色;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以“互联网+”乃至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形成的必然改变,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以变应变”,以创新谋求发展,实现自身和教育的创造性改变。

(一)适应教学空间改变,教师要加强管理和协调

教学空间的改变首先是从“面上”变成了“线上”,从实体的教室变成了虚拟的网络和“云”。教师和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彼此,而是网络和“云”,教师管理学生比较难。调查发现,线上教学的困难比较多地集中在:“效率低,把控不了学生”“教学组织与教学效果评估存在难度”“没办法面对面地管理学生和核实上课情况,而且互动也比较局限,尤其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几乎为零”。这使习惯于现场教学的教师有了诸多不适应。改善这种现状,需要增加线上教学的吸引力,需要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停课不停学”的空间变化,还有从学校到居家的变化。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工具都需要家庭提供,家长也多出了“教学督导者”“助教”“控制孩子用眼时间和学生视力的保护者”等角色和任务。家长如何履行这些责任,家长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关系,这给教师提出了新课题。教师需要和家长沟通、协调,需要对家长的新任务作出指导。对此,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只有学生、家长、老师和家庭、社会、学校密切联合起来,积极主动地配合起来才可能有效果”“线上教学必须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线上学习必须有家长的全力配合,要掌握和家长沟通的艺术,让线上教学事半功倍”。有教师分享了经验:“在作业评价过程中,多肯定家长和学生的作业成果,尤其是后进学生,有利于提高家长的配合度和学生的积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沟通和指导家长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研究的态度,从中发现自身改变的契机。在MOOC“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中,有参加学习的教师提问:“线上教学,家长不配合老师,老师该怎么办?”对此建议是:“家长不配合老师,这只是现象。发现这种现象、意识到这种现象以后,就要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到原因以后的方法才有针对性。从现象到原因,找到原因以后再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另外,在寻找原因的时候,不要只找家长的原因(当然也要找家长的原因),同时更要找自己的原因,发现自己应该做出的改变。

(二)适应线上教学时间特点,教师要研究和实践好异步教学

从师生同在与不同在的时间角度看,现场教学主要表现为同步教学,线上教学既有同步(直播、师生同时在线的交流讨论)也有异步(教师提供资源、指引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不同时间学习)。从尊重个体特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和避免网络拥堵的角度,异步教学、错峰学习值得尝试和实践。结合本次抗疫的线上教学实际,这里提供以下同步和异步结合、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的具有翻转课堂性质的结构模型(敲黑板,这是笔者实践的模型,平时教学也可以实践),如图2所示。

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可以有多种形式,其中,微课在线上教学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甚至变成了要件。微课可以在“云”中找,也可以自己开发。本轮线上教学,许多中小学教师开始了微课制作实践。微课的“微”,一是时间要短。采取“短”时间,一方面是人的有意注意时间有限(特别是少年儿童);另一方面是微视频受网络流量限制较小,方便在手机等多种终端进行泛在学习。二是学习任务要单一。三是微课之间,学生可以适当休息。微课的教学任务应该聚焦,最好以一个明确的问题开始(敲黑板,这是重点)比如:“三角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怎样画好一个圆?”“怎样读好《狼和小羊》?”“‘只有一个地球’采取了哪些说明方法?”“夏天为什么气温会更高?”微课以问题形式揭题,可以引起学生关注,学习结束可以对问题是否解决进行反省和检查,体验学习进步和收获。

无论是现场教学也好还是线上教学,学习活动后都应该做一小结。杜威(J.Dewey)曾经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烫伤。”[11]仅仅有“手伸进火里”的行动和“手被火烫伤”的结果,这只是小孩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动和行动结果的联系,认识到“手伸进火里会被烫伤”,这才从经历中获得了经验。获得经验需要“千金难买回头看”,这种“回头看”的一种选择就是一节课(或一个学习活动)后做小结。小结不仅可以把学习活动的经历转化为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使学习参与者具有获得感,产生成长喜悦感,提升学习效能感和积极性(敲黑板,这是重点,也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而且,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习惯较差的孩子可能对活动的收获和小结不敏感,他们更需要在小结的强调中体会所得。这样,小结也就有了追求教学公平、对后进学生实施特别关怀的价值。

(三)对于课程资源,教师要立足共建众筹和共享

如果说现场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在课本、在PPT、在实验室、在教师头脑中,那么线上教学的教学资源则主要在网络、在“云”中。网络中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海量丰富并爆炸性增长,另一方面良莠不分、优质资源与垃圾(乃至有毒)资源共存。从现场教学到线上教学,教师不仅要有网络课程资源获取能力,而且还要有选取、加工、组织“云”资源供自己学生学习的课程再生能力。

在调查中,有教师提供了如下课程资源开发的经验:首先,“线上教学的教学时间不如线下长,所以内容必须精”“精选教学重点,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其次,要有目的和目标意识,“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的不讲,不会的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展开讨论再点拨。注重多种教学素材的挖掘”。再次,更加注意趣味性,增加吸引力,“资源选择尽量兼顾教材要求和趣味性,选择或者改编精致素材比纯粹自己开发效率高”。最后,在具体方法上,“在提供给学生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进行先期学习,根据内容调整辅导方案,帮助学生从这些资源中得到更多收获”。

就课程资源建设,不同教师可能以不同的角色和方式参与:(1)优质课程资源开发者,开发、提供与其他教师共享的优质线上课程资源;(2)线上教学的助教,选取、组织适合自己学生的优质线上课程资源(微课、文本、影视资源等),组织学生学习;(3)本班学生学习资源开发和提供者,开发提供自己学生线上学习的课程资源(比如拍摄微课,进行直播);(4)课程资源开发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资源,或者通过选取、加工、存储和推广使其为线上课程资源,或者组织动员家长和其他有专长的人员开发线上课程资源……应该说每一种角色和参与方式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云”空间的特点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共筹、共建、共享和共赢,让最好的资源得到最恰当最充分的运用,让更多学习者接受更优质的课程资源,这是线上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适应新的工具和平台,教师要迎难而上

就大多数教师而言,现有课堂教学的平台主要是黑板、讲台、课桌、显示屏、实验桌、教室里的墙壁等,总体来说是实体的;进入线上教学,平台主要表现为各种运用软件、APP背后的网络和“云”,虚拟的比例大幅增加。

适应这样的变化,教师首先需要学会使用保障基本教学所必需的软件和APP,特别是要熟悉和运用线上直播的平台及相关软件。

面对新平台和新技术带来的冲击,值得推崇的选择是:“天助自助者”“接受新事物,接受挑战,进化论有道理”。一些教师认为:“学无止境,作为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线上教学,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教师的适应方法是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不懂就问”。可以说,这次猝不及防的疫情逼出了史上最集中、最大规模、也可能是最有实效的关于线上教学的教师培训。

网络和“云”平台显现出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大致有这样四大功能:实现课程资源汇聚、存取的功能实现教学活动及交往互动的功能实现虚拟现实和现实增强的功能实现教学活动组织管理、学习记录和分析的功能。以学习记录和分析功能看,过去的现场教学,教师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经历、学习投入等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学习反馈大多也只能凭感觉,考核一般只能看最后的结果。现在通过平台,可以获得学习记录和分析的“大数据”。相应地,教学就可以做到更关注过程。通过抓住过程、改善过程,把过程做得更科学、更有实效,以追求更好的教育。以此,可以展望出教育教学更加理想的未来。

 

应对疫情,本轮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是被迫的,然而应急之举可能成为一次重大教育变革的开启。我们期待,通过对线上教学的深入研究,既有坚守又有创变,疫情过后的中国教育能够有一番新的面貌。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